提示:建议使用chrome浏览器、QQ浏览器、360极速模式,体验更佳
首页
宿迁宿城区:城乡统筹奏响乡村振兴最强音

来源:新华日报 日期: 2021-10-18

春暖花开,美景如画。走进宿迁市宿城区城乡统筹试验区,一个乡村美丽、农业现代、工业发展、生态文明、农民幸福融为一体的美丽乡村,呈现在眼前,这里成为宿迁改革创新先导区、扶贫开发示范区、特色发展样板区、乡村振兴试验田。

宿城区城乡统筹试验区涵盖成子湖片区屠园、中扬、仓集3个乡镇,区域总面积228.41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5万亩,村居37个,关联人口12.07万。6年前,这一片区曾由于距离城区偏远、贫困人口集中、道路交通闭塞、生产方式单一、耕地经营分散以及历史原因,发展缓慢,被称为宿迁的“穷三角”。

为尽快改变这一地区贫穷与落后的现状,2012年2月,宿迁市启动试验区建设,围绕推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社会管理方式“三个同步”,大力实施靓镇、强农、富民“三大工程”等。如今,实现了农村美、农业强、农民富,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12年的8193元增长到去年的13448元,人口脱贫率达86%。

凸显乡村规划前瞻布局

让振兴战略领先“落地”

为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好试验区,在启动建设之初,市、区两级政府先后编制出台《宿迁市城乡统筹土地管理创新试验区实施方案》《关于加快推进宿城区城乡统筹试验区建设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3-5年内建设安置房200万平方米,拆迁安置农户1.8万户,土地综合整治10万亩,复垦新增耕地1.7万亩,开发建设用地9000亩,实现“三个80%”工作目标,即:80%以上的人口到镇区集中居住、80%以上的土地适度规模流转、80%以上的劳力家门口就业,使农村基础配套设施更加完善,农业现代化水平明显提升,让试验区农民过上城里人一样的生活。

为了让农民在身边就有城镇化的集聚源、辐射源和带动源,试验区紧密结合原有镇、村及田、林、水、路的实际,完善镇区规划布局,优化产业发展布局,改善农田水系布局,调整道路交通布局,大做特做生产区、生活区、休闲区建设与发展大文章。市、区领导围绕扶贫开发与乡村振兴同频共振,多次深入试验区调研指导,现场会办各类建设问题和民生问题300余件。宿迁市政协副主席、宿城区委书记裴承前先后深入试验区及两乡镇工程一线、安置小区、产业园区、农户家中等地调研指导累计达50余次。

凸显农村环境宜居改善

让美丽乡村化为现实

试验区采取“统规统建”方式,按照城市小区建设标准,凸显集聚效应和规模效应。截至目前,7个农民集中安置小区396栋、160万平方米安置房全部建成交付,小区基础设施配套齐全,文化设施一应俱全,道路交通便利通达,教育医疗便民机构全面入驻。针对安置群众恋土情节,有效降低居住成本,还按每户1分地建设小菜园600亩。据了解,全区现已安置群众1.2万户、5.04万人。其中,2017年,古山河小区被评为“全国文明村镇”。同时,高度重视贫困户、特困户“保姆式”安置,建设并装修50-60平方米周转房150套,实现困难农户拎包入住。

试验区围绕党建“引领”、社区统管、居民自治,探索建立“社区党委+片区党支部+楼栋党小组”党建工作网格和“小区片长+楼栋长+单元长”社区服务网络,社区党建工作活力迸发。按照城乡居民生活条件基本同质化要求,同步建设社区党群服务中心7个、文化广场7个、健身娱乐场所15处、卫生服务中心8个、省级优质幼儿园4家。

凸显农业土地红利释放

让增收致富增添保障

土地是城乡统筹绕不过去的坎。东方花苑小区一位老农算了一笔账:现在仅靠土地收入就能“变一为三”,土地流转后,前3年每年每亩土地补偿800元,3年后按每年每亩补偿800斤小麦市场保护价价款;宅基地拆迁复垦,又增加了一亩多地,每年多增1000多元土地补偿收入;此外,农业补贴款一年还有1000多元收入。

为让农民分享到更多土地红利,试验区积极探索创新土地流转经营模式,多措并举帮助安置农民坐地收租、入股分红、进园打工。宿城区探索推行国有企业规模化经营、“国有企业+家庭农场”混合性经营、农业合作社股份制经营等多种经营模式,先后与江苏农垦集团、上海光明集团签订16万亩土地流转协议,成功引进农业龙头企业3家,发展家庭农场32家。投入资金9.5亿元,完成土地整理及农业配套设施建设6.5万亩、流转土地7万亩,打造家庭农场集聚群服务中心1个,3000多名农民摇身变为产业工人,人均年增收超万元。

凸显农民就业创业扶持

让产城融合成为典范

近年来,宿城区城乡统筹试验区围绕“产城融合”,积极推动农民进园入企,“凤还巢”回乡创业,帮助农民实现顾家就业两不误。截至目前,已建设城乡统筹配套产业园区3个,盘活和建设标准化厂房59栋,主动承接南北产业转移,先后引进吉龙塑胶、王利剃须刀等劳动密集型、工艺粗放型、农产品深加工型企业39家,仅吉龙塑胶一家企业就提供就业岗位1500多个。

与此同时,宿城区积极引导自主创业,已扶持发展小微企业18家,“三来一加”项目进社区加工作坊10家,吸纳一批留守老人和妇女从事串珠子、剪线头、玩具加工等工作。试验区投入就业培训补贴资金10多万元,先后举办企业定向劳动技能培训班18期,培训2000多人次,促进1万多人进园入企、家门口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