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委员、扬州市政协原副主席董玉海:统筹“三篇文章”,让千年文脉奔涌不息
来源:新华日报 日期: 2022-03-14
董玉海
晴光笼罩、草长莺飞,春日的运河三湾风景区美不胜收,千年运河水在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边缓缓流淌,历史与现代在这里交相辉映。
从呼吁尽早在扬州建设一座全国性的大运河博物馆,到建议让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进大运河博物馆,全国政协委员、扬州市政协原副主席董玉海推动并见证了大运河博物馆从无到有的全过程。他高兴地告诉记者,作为大运河文化带的新地标,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自去年6月建成开馆以来,已成为游人追捧的网红打卡地。“大运河博物馆的建成开馆,是弘扬大运河文化的最重要成果之一,生动彰显了大运河的千年底蕴、时代价值、当代形象。”
自2014年中国大运河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以来,董玉海一直在为大运河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奔走忙碌,多次走访调研大运河江苏段的相关城市,将调研成果转化为政协提案。他欣喜地看到,8年来,各地对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推进力度越来越大。国家先后出台《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实施方案》《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十四五”实施方案》,充分体现了国家对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的高度重视。作为大运河沿线河道最长、流经城市最多、运河遗产最丰富、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点段最多的省份,江苏正在打造一条历史与现代、文化与生态、自然与景观相得益彰的“美丽中轴”。“近年来沿河省市无论是文化遗产保护还是生态环境改善,都有非常明显的进步,这些成绩有目共睹。可以说通过8年的共同努力,我们的母亲河重获尊严、恢复了往日生机。”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站在高起点上的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如何再出发?“要共同保护好大运河,使运河永远造福人民,关键还是要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嘱托,扎实做好保护、传承、利用三篇文章,答好保护与发展的时代课题。”不过今年,董玉海没有提交与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有关的提案。在他看来,制度层面的设计规划已经比较完备,“现在关键是各地如何把规划真正落到实处”。
千年运河除了孕育灿烂的漕运文化,也形成了两岸不同的人文和历史风貌。董玉海认为,在挖掘大运河文化带的产业价值上,还存在着运河全域线性文化遗产开发力度不够、同质化程度高和沿线非遗文化产业传承难以为继等问题。比如,大运河沿线城市共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024项、项目传承人990人,项目种类多、门类全、价值大,但是扬州玉器加工、北方剪纸技艺等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还是以展示为主,在产业化上存在不小挑战。运河沿线城市在产业布局上如何实现协同发展,还有很多实践层面的问题亟待解决。“未来,我们要推动大运河从‘地理空间’转化为‘文化空间’,真正做到传承运河文脉、复兴千年运河。”
一些新问题新情况的出现,也让董玉海担忧——个别地方打着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旗号搞过度开发,一些地方在运河边上建设比较突兀的娱乐设施……在他看来,这些开发显然是忽视了大运河文化带的文化内涵,也警醒各地今后要正确处理保护和利用、文化和旅游的关系,在保护传承利用的过程中不断校正偏差。
大运河,是穿越千年的传奇;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也是千年大计。“做好保护、传承、利用这三篇文章,需要智慧,更需要毅力,需要一代代人的接续奋斗。让千年文脉奔涌不息,我们要走的路依然很长。”董玉海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