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九华歌舞队唱出“幸福交响曲”
来源:南京报业传媒集团 日期: 2021-06-15
在浦口区星甸街道九华村,有一支歌舞队,队伍里的每名成员都有清晰的定位:邵贤楠是村民心中的文化人,作词作曲他都会;杜加兰是“大管家”,每次发出“召集令”,大家都会应约而至;杨飞39岁,是歌舞队中年龄最小的,经常琢磨新舞蹈动作,跳起来特别卖力……这支九华歌舞队于2018年成立,田间地头就是他们的练习场、演奏地,他们见证了九华村从市级经济薄弱村到全国文明村的变迁,唱出了村民要物质“小康”、更要精神“小康”的美好生活,将一首首“幸福交响曲”送至村庄每个角落。
“赭洛山笑似起舞,驷马水欢在歌唱”
“赭洛山笑似起舞,驷马水欢在歌唱。”歌舞队创作的这首《九华之歌》第一句,是村民们心中美丽九华的真实写照。
沿着蜿蜒的盘山路进村,村口“全国文明村”五个大字映入眼帘,继续往里,只觉豁然开朗,九华村就这样展现在眼前。村中房屋错落有致、路面干净整洁,村民们或站在屋檐下摇扇纳凉,或坐在墙角闲聊打趣。不远处的山头,茶园遍布,绿油油的茶树,像油画般清新细腻。
南临驷马山河,后依赭洛山,地处苏皖交界的九华村静谧如初,仿佛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曾经,这样的静谧也是九华的“痛处”。因为地处山坳,发展农业不易,2015年之前,这里还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村。当时,村里的壮劳力大多在外打工,村庄空心化现象十分严重,虽然也有少量人家种植茶叶,但迟迟没有起色。
“九华有种植茶叶的传统,我们必须善加利用。”九华村党总支书记马连龙告诉记者,2013年,新一届社区班子下决心要彻底改变旧的面貌,通过“支部+合作社+社员”经营模式,规模化、品牌化运营茶叶。在科学的运营管理下,九华村成了著名的茶叶产地,短短三年就摘掉了“贫困帽”,人均年收入也节节攀升。
“宏伟蓝图亲手绘,美丽家园自打造”
村里投钱改善了硬件设施,村民家中盖起了两层楼房,茶叶让村民们富起来了,可村干部们发现,新的问题出现了。“除了采茶时节大家比较忙,平日里都无事可做,一闲下来,吵架拌嘴、喝酒打牌的人就多了起来,风气特别不好。”时任九华村党总支书记的邵贤楠说,为改变这种状况,让村民的“硬件”“软件”双提升,社区党总支组织村民编写《九华村村规民约》,先后开展了“星级文明户”“最美家庭”“和谐幸福家庭”等文明创建活动,提高村民素质、打造文明村居。
九华人的自觉性,在这首村民广为传唱的《村规民约三字经》中或许可以窥见一二:九华村,村居民,立规章,树德行;旧传统,赋新意,三字经,需牢记……
“就像《九华之歌》里唱的,‘宏伟蓝图亲手绘,美丽家园自打造’,我们要自立标准、自我约束。”马连龙说,通过狠抓村民自我教育,有力促进了良好村风、民风的形成。村民们也从过去的“让我文明”变成了主动参与、主动践行的“我要文明”。2017年,九华从全国1495个村镇中脱颖而出,被中央文明办评为全国文明村。
如今的九华,茶丛叠翠,鸟鸣山幽,走在村子里,黄发垂髫,怡然自乐,综合文化广场、健身步道长廊、儿童游乐设施、绿地景观公园等一应俱全,村民的文娱生活丰富有趣。
“双手开出幸福路,誓把九华变天堂”
2018年,村民自发组织的九华歌舞队成立,18名成员全部来自本村,平均年龄40余岁。他们能歌善舞,会打快板、能拉二胡,经常走村串巷表演,回忆往昔岁月,唠唠当下生活。
作为幕后制作人,邵贤楠清楚记得,他在歌舞队的“处女作”,是一首名为《幸福不忘共产党》的快板作品。此后每隔一段时日,他都会创作一些新作品,偶尔也会走到台前,表演二胡独奏。“现在我和儿子住在无锡,每隔一段时间回一趟九华,总觉得每次都有新变化,让我有了更多创作灵感。”
虽然村民们都不是专业人员,但每次演出前排练却格外认真,每晚集中学习两小时,一点不觉得累。“现在我们物质生活好了,文化生活不能落下,最重要的是,我们九华涌现了很多好人好事,希望利用文艺形式表现出来,更好地将这些美德传承下去。”歌舞队成员纷纷表示,他们要像《九华之歌》里面唱的那样,“双手开出幸福路,誓把九华变天堂。”
如今,因为歌舞队的成立,越来越多的村民放下了手中的麻将、啤酒,跟着邵贤楠等人学唱歌、学舞蹈,不仅给村里的生活增添了一抹色彩,更带动了乡风民俗的转变,也点亮了乡村文化新生活,“炼”出了文明新风尚。
记者手记
既要“仓廪实衣食足”,更要“知礼节知荣辱”
一首《九华之歌》,描绘了这个全国文明村的美好面貌,也唱出了九华村民的美好向往。从贫困村到文明村,再到幸福村,实践证明,脱贫致富的过程不但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建设物质文明的过程,也是改造主观世界、建设精神文明的过程。
全面小康,既要有“仓廪实衣食足”的物质生活,更要有“知礼节知荣辱”的社会风气。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均衡发展、相互促进,本就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应有之义。这种精神文明的力量来自哪里?它就藏在群众从摆脱贫困到全面小康的火热实践和幸福生活里。
九华歌舞队成员正在排练舞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