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江宁:钱家渡村做足“水”文章 昂首奔小康
来源:“学习强国”学习平台 日期: 2021-11-18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历史任务。江苏省自2017年6月以来,开启了特色田园乡村建设试点,围绕特色、田园、乡村三个要素,挖掘乡愁记忆,重塑乡村活力、魅力,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南京市江宁区钱家渡村作为特色田园乡村建设首批45个试点村庄之一,立足江南水乡定位,积极探索乡村发展新路径,从偏僻闭塞的“贫困村”转变成有颜值有内涵的“小康村”,做出了一篇浓墨重彩的“水”文章,成为乡村振兴战略在江苏率先实践的示范样本。
规划引领,乡村建设一气呵成
高水平的规划设计是提升乡村吸引力的第一步。钱家渡村位于南京市江宁区湖熟街道,是江宁中部美丽乡村核心区,西临溧水河,北靠句容南河,地处“三山六芦荡、十万八千亩”的平原圩区内,水系纵横且相互贯通,不仅原始生态保存完好,而且拥有良好的自然肌理和深厚的人文底蕴,具备乡村振兴建设的良好基础。但是钱家渡村的碧水一度成为阻隔乡村和外界联通的短板。在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指引下,江宁区委、区政府3年前在钱家渡村率先启动中部美丽乡村核心区建设,依托江宁区交建集团、江宁区旅游产业集团,打造以水为特色的田园乡村。两大集团和湖熟街道联合东南大学设计院根据村庄的布局肌理、地形水势、产业特点、人文风貌等因素,研究编制了村庄产业发展、总体规划、建筑设计和建设计划,把田园建筑、特色产业、乡村生活和村庄环境整治、公共配套设施等方面作为重点进行专项规划,经过打造,钱家渡村初步呈现出“悠然水乡、农渔天堂”的模样。
钱家渡村不同于大多数资源禀赋较为优异的美丽乡村,它以传统农业为基础,在生态、产业、文化等方面都比较贫乏,发展空间较大,而这其实是大多数乡村的普遍情况,所以钱家渡村的规划具有较高的借鉴价值,也为更大范围普惠的特色田园乡村建设积累了经验。
因地制宜,产业融合画龙点睛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基础。乡村建设要将特色产业作为重要抓手。钱家渡村将发展特色产业与优化村庄空间布局、激发经营主体动能相统一,通过生态旅游资源、政策供给、市场需求等多个维度的融合,培育独特的农业优势,打造“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现代农业产业,全面促进农业提质增效。
传统农业是乡村的根基,是其他产业的前提和基础。钱家渡村根据不同区块功能性质,分为六大种植区,稳固发展以水稻、水八仙、虾蟹为主导的产品,因地制宜地发展辅助产品为农民增收。农业种植根据季相轮作,解决了产品、功能、景观的连续性问题。二产增效以大米、五谷面粉为重点的产品,延伸加工、仓储、物流、营销等重要环节,依托湖熟稻米之乡的定位,提升产品知名度,增强旅游吸引力,形成“接二连三”的产业结构。特色田园乡村建设不仅让乡村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还唤回了一批有能力、有情怀的“农村娃”,让乡村旅游成了闪亮的“名片”。
以人为本,乡村治理有声有色
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中国农村实现现代化的必然要求。钱家渡村结合自身实际,深化“三治”融合路径,充分发挥道德在乡村治理中引领、规范、约束的作用,从而实现乡村治理的全面升华。村里制定了村规民约、环保公约。“搞好房前屋后绿化”“讲究卫生”“不乱放柴堆杂物”“不乱停车辆”“家庭和睦、团结邻里”……这一条条公约都是从村民中征集而来的,是村民们共同的心声。除此之外,村民们还成立了志愿者队伍,围绕脱贫致富、产业发展、乡村文明等主题开展丰富多彩的宣讲活动,用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如快板、三句半、歌曲等宣传党的创新理论,让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入脑入心。
3年前,钱家渡村民人均年收入为1.6万元,如今这一数字变成了3.1万元,村庄变美,村民就近就业,年轻人回流……老百姓不仅是见证者,更是受益者,一幅乡村振兴的小康蓝图正在钱家渡村化为壮丽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