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小康五个面
来源:苏州日报 日期: 2021-08-30
昆山建设全面小康社会主要包含五方面内容:实力小康、效益小康、殷实小康、人本小康和和谐小康,它就像一颗熠熠闪光钻石的五个面,每个面都有它特定的指向,五个面缺一不可。那么,昆山是如何来精心构筑这五个面的呢?
做强产业竞争力,建设实力小康
与世界上任何一个城市的繁荣都靠强大的经济实力支撑相同,昆山通过确立并实施外向型经济、民营赶超、服务业跨越三大战略,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也首先建立在实力雄厚的产业内涵上。昆山依托已经形成的IT、精密机械、精细化工、民生用品等支柱产业,做强核心产业;同时,进行产业链补缺,培育光电和特种汽车等种子产业;推动产业升级,将制造业由制造向研发、销售两端拓展。
作为外向型经济高度发达地区,昆山以笔记本电脑、数码相机、手机各年产1000万台占世界市场三分之一的实力,被称为国内重要的IT制造基地。至今年,昆山的IT产业产值已占该市工业总产值的50%。而2005年春,总投资25亿美元,一期投资9亿美元,生产第五代TFT—LCD、龙腾光电项目落户昆山开发区,以及我国第一条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OLED生产线—维信诺公司、以生产半导体为主的德蕊电子等项目的相继进入,则标志着昆山核心产业—IT产业已经形成完整的产业链。目前,昆山还拥有汽车零部件企业320余家,能够生产除发动机外的汽车传动系、转向系以及电器仪表系、车身附件等各类零部件。拥有14家企业总部和研发机构。
围绕着让外企生根、民企升级的产业脉络,昆山积极发展民营配套。昆山的外向配套民企从当年临“楼”而居,到如今择“梯”进楼,不仅“挤”进了外企产业链,还“咬”住了外企带来的市场。2005年该市民企配套销售总额达200亿元,其中100亿为昆山以外的。 昆山还建设了8个原创型基地,鼓励企业自主创新,扶持发展中小企业,扩张民企总量;引进外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效益好的规模型企业,提升民企层次。近3年中,昆山民营经济呈现跳跃式发展,2005年新增私营企业注册资本160亿元,是过去历年总和的2.6倍。昆山现有1.5万家私营企业,3万户个体户,拥有6家国家级集团公司,11家省级集团公司。以三一重工、华禹光谷、清华紫光等为代表的一批国内著名企业,相继成为昆山的民企主力。
借助制造业发达优势,昆山以抓龙头项目为主,提升服务业水平。3年中共引进了52个、总投资额170亿元的服务业大项目,其中有沃尔玛、欧尚等46个国际国内知名品牌。建立开发区和陆家物流保税区,整合生产性服务业;启动了花桥国际商务中心等服务业园区建设。
强劲的外资内资双轮驱动,构筑了昆山小康社会建设雄厚的经济基础。至2005年11月,昆山全口径财政收入实现115亿元,外贸进出口总额达330亿元,列江苏首位,在2005年全国百强县(市)综合实力评比中,昆山雄居首位。
转变增长方式,建设效益小康
如同一部高速运转的机器突然遇到技术难题一样,昆山的小康建设也遇到了各种各样的“瓶颈”,但是,曾经在20年前闯出“昆山之路”的昆山人,以科学发展观为先导,通过转变增长方式,推进了效益小康的建设。
昆山增长方式的转变首先表现在招商策略上,将原来的招商引资改为招商选资。提出四个“选”资标准,即看科技含量、看投资强度、看产出效益、看生态环境。2004年昆山开发区引进了4家企业,投资规模均达1000万美元以上。
其次,在土地集约利用上做足文章。昆山通过强调六个度,即投资有强度,开发有进度,配套用地有限度,盘活存量有力度,产业转移有梯度,用活政策有深度。全力提高亩均产出效益。以昆山出口加工区为例,1.86平方公里的区域内,73家落户企业连续3年实现进出口总额翻番,亩均土地创效826万美元,居全国首位。据昆山国土部门统计,2005年昆山外企亩均投资强度比2004年提高50%,达44万美元,民企亩均投资强度提高100%,达350万元,项目开工率也大幅提升,当年达60%以上。
提高集中开发程度,加强载体建设。昆山在以开发区为龙头、各类特色园区为载体的产业发展格局的基础上,全力提升建设沿沪产业带、吴淞江工业园等园区建设标准,新建瑞典、德国、西班牙等6个特色工业园。
发展循环经济、降低能源消耗和环境成本。昆山针对IT、精密机械等主导产业,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有针对性地引进“专业对口”的“吃”废企业。同时,鼓励、扶持当地民资进入治废领域。至2005年11月底,昆山已拥有能“吃”进含铜废液、印染污泥、线路板边角料等9大类废弃物的企业24家,总投资额1亿元。这些企业以当地工业污泥、废液、固体废弃物等为原料,经过技术处理,年从中获取再生效益1亿多元,其中昆山IT产业类资源回收量已达50%。
实施富民工程,建设殷实小康
小康社会建设的核心是让老百姓增加收入,据资料显示,3年前,昆山的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均落后于财政收入和GDP的增长。但2005年11月,昆山让11万农民自报收入表明,其人均纯收入已超过8000元。昆山农民还拥有以低保、养老保险、医疗保险、拆迁补偿、征地补偿为主体的农村“五道保障”。在如此短时间实现这一转变,关键是昆山实施的富民工程。
“民营经济对老百姓贡献最大的一条就是带动就业,同时,广大的中小企业又会产生财富溢出效应”,2005年12月下旬,在昆山宾馆举行的昆山“小康经验”媒体报告会上,昆山市委书记曹新平如是说。依靠发展民营经济,昆山1.5万家私营企业和3万户个体户,共解决了当地劳力中85%的就业问题,提高了农民的工资性收入。昆山的做法是:
———实施“三有工程”。即“人人有技能,个个有工作,家家有物业”,鼓励老百姓就业、创业、置办物业。昆山通过建立农村创业指导中心、农民创业担保中心、农村社区管理服务三个中心及富民合作社、社区股份合作社等形式,为群众创业搭建平台,增加其经营性收入。千灯镇大唐村876户人家,40户办企业当上了大小老板;101户用家中余房做起了房东,410户当起个体户,村民就业率达99%。据昆山公安部门房屋出租中介管理系统显示的信息,昆山2005年全市共有5万户经营出租房,出租面积为354.8万平方米,年租金收入突破5亿元。3年中,昆山年转移农村“4050”大龄劳动力1万人以上。
———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不断完善五道保障,增加群众资产性收入。早在2003年时,昆山就率先全面推行农村基本养老保险,2004年又调整制定了征地补偿办法,不断完善以低保、养老保险、医疗保险、拆迁补偿、征地补偿为主体的农村五道保障。目前,全市低保已实现全覆盖,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覆盖率均达99%以上。基本实现“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弱有所扶,贫有所济”。2005年,昆山还实施农保与城保接轨,让首批1500余名失地大龄农民像城镇居民一样,能每个月领到500多元养老金。
玉山镇大同村农民支兴根原是村里的拖拉机手,2003年土地被征用,支家原250平方米的老宅被拆迁置换到了3套共300平方米的房子,大的132平方,中的91平方,小的74平方。现在老夫妻俩住一套大的,其余出租。支家每月不仅有1300元的房租收入,还有年人均6000元的养老金收入等。周市镇市北村农民周兰香,2005年7月,将所得的失地补偿金折算成日期,由农保换成了城保。现在每月可领取500余元养老金了。在此以前,她要等到55周岁后才能领。
提升城市功能环境水平,建设人本小康
走进昆山,很多人都有同样的感觉,交通便捷,从昆山任何一处上高速仅需15分钟,且环境优美,城在林中,房在绿中,人在景中。对此,上海有家媒体将之称为“城市经营”的新典范。
强化规划指导是其遵循的首要原则。近几年来,昆山在推进城市化进程中,提出了立体规划理念。即不仅要做地面规划,还要做空中的———天际线,地下的———管网规划,不仅要做城市全面总体规划,还要做行业专业规划等。如东部副中心和西部生态区概念的提出,通过理顺城市建设的脉络,在这一框架下构建大交通框架、绿化生态框架,使每块地都发挥出最大的价值。同时,通过整合周边资源,将陆家、花桥定位于环上海经济带,背靠嘉定打造产业链,给传统的城市经营理念诠释了新内涵。
推动城市化快速推进,坚持动迁和道路基础设施先行。昆山针对基础设施较为薄弱的特点,近几年来投资200多亿,建设了一批交通、水、电、气、生态环保基础设施。如今已基本形成了“三环六纵二环五高”的大交通框架,每百平方公里高速公路里程达10.8公里。
按照现代工商城市需求,不断丰富提升城市功能。近几年来,昆山兴建了图书馆、体育中心等一批现代文化教育基础设施。昆山开发区台资沪士电子老总李明贵是位在昆山已生活了10余年的台商,他深有感慨地说,看昆山的变化就像在看一幅动画,一年一个样。10年前在昆山,过了午饭时间,街上就找不到一处可吃饭的地方,下班后无处可去,而现在可去的地方多了,可与台北媲美。
在昆山,马鞍山路非常有名,其东头连着繁华的市中心,西端是美丽的阳澄湖,中间有个占地3000余亩的森林公园,沿路更是景色秀丽。这条路之所以“成名”,原因不是景美,而是它在建设时运用生态理念对沿线自然乡村进行整理,将传统概念中城郊结合部脏乱差的形象改变成了景观。这是昆山推进城市化进程中,实施城乡统筹的又一经典之笔。
强化社会管理,统筹协调各方关系,建设和谐小康
从昆山市外来人口管理办公室的一组数据中可以看到,近3年来,昆山在成为外来国际资本集聚热土的同时,还吸引了近本地人口1倍的外来人口。而在昆山统计局的一组数据中显示,昆山每增加一个外来人口,就增加5.003万元GDP。那么在这3年中,昆山是如何奇迹般地让新老昆山人形成紧密的利益结合体,成为城市新动力的呢?
在昆山的人民路上有幢不起眼的小平房,但其重要性却直追市政大楼。这就是被外来人口视为娘家的“新昆山人服务中心”。在这里,每个在昆山的外来人口,无论在工作上还是生活上遇到权益受损或困难,只要合理,均能在最快时间内得到解决。
对于外来人口管理,昆山市委书记曹新平曾有句经典之言:有尊严是故乡,有爱就是家。3年中,平等对待新昆山人成为政府和谐新老昆山人关系的一大准则。昆山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强“新昆山人”工作委员会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建设了建筑面积近百万平方米的65个新昆山人集中居住点,分发了10万本《新昆山人生活指南》,为新昆山人进昆山后的劳动就业保障、集中居住、学校教育、技术培训以及计划生育等提供全方位的指导和服务。2005年建立的由市委书记、市长亲自担纲,包括司法、公安、财政、劳动、卫生等在内的全市政府各部门一把手担任委员会成员的“新昆山人”工作委员会,则保障了各项政策措施的实施。
一位湖北小伙子坦言,过去在别处打工,总感觉想要拎起行李离开,现在在昆山,则有安顿下来的强烈愿望。
在昆山,建立和谐的政商和党群关系,同样被视为政府创新公共管理职能的重要内容。今年,昆山实施将行政审批服务功能向镇村延伸,在镇村分别建立便民服务中心和村便民服务室,让中小企业和百姓“少盖一个章、少跑一扇门”。而为巩固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昆山近3年建立了三项机制。一是有效维护了社会稳定,即招商引资、社会治安、社会稳定、新闻宣传和社情民意等五大快速反应机制,增强了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二是治安防范机制,通过整合乡镇综治、警务、调解、治安和外来人员管理力量,建立了“五位一体”治安管理模式,小事不出村或镇。还投资3000万元,在中心城区建立了全覆盖的电子监控系统,准确掌握路面公共场所情况。三是公共安全应急机制,提高政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事件能力。
昆山是百戏之祖———昆曲发源地,还是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之言而闻名的近代爱国主义思想家顾炎武的家乡。文化底蕴深厚。近年来,昆山在进一步深化吴文化精神内涵基础上,将之与现代文明有机结合,打造昆山独有的文化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