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研机构发力,成果转化形成南京模式
来源:南京日报 日期: 2021-07-29
喷涂、点胶、焊接、码垛、锁螺丝……近日,南京新型研发机构、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智能制造技术研究所召开智能产品接洽会暨技术需求对接会,三款智能机器人惊艳亮相,灵活的身手让来自智能制造领域的120多家企业及协会纷纷抢着下订单。 在创新名城建设中,南京依托高校院所资源优势,建设了近400家以人才团队持大股、市场化运作、职业经理人管理为特征的新型研发机构,以新的激励机制调动高校院所、科研人员等各方面积极性,有效打通了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最后一公里”。截至目前,全市新型研发机构累计孵化引进企业6000家,培育高企128家,8名诺贝尔奖、图灵奖得主和115名中外院士等科学家广泛参与。依托新型研发机构,高校院所的创新成果走出“围墙”,实现产业化,为南京创新名城建设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人才持大股,撬动高校科研成果变现
对南京来说,科教资源“多而不强”,科技创新“有高原无高峰”的短板还较为明显。只有创新成果及时“变现”,创新资源才能不断集聚,创新才更有底气、更有活力。
2017年9月,作为南京创新名城建设的“先手棋”,南京启动科技成果项目落地、新型研发机构落地、校地融合发展的“两落地一融合”工程,运用市场化办法,实行人才、学科、产业联动,支持高校科研院所人才团队组建新型研发机构,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新型研发机构的建设,不仅吸引了国内诸多著名高校院所深度参与,还引进了斯坦福大学、剑桥大学等世界一流名校的高端资源。
剑桥大学—南京科技创新中心长期基地落地江北新区,这是剑桥大学首次在英国境外设立合作研究机构,也是迄今剑桥大学在中国唯一冠名的科技创新中心;世界计算机领域最高奖——图灵奖得主姚期智院士领衔组建图灵人工智能研究院;江宁开发区与以色列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丹·谢赫特曼团队合作共建中以(南京)智慧城市创新研究院。
南京新型研发机构组建的一个重要特色就是人才团队持大股。
南大教授高翔和他的团队实打实拿出了800万元现金入股,组建人源化模型与药物筛选创新技术研究院。他说,用现金入股,压力大,但就是要放手一搏,激励团队全力以赴。
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智能制造技术研究所所长骆敏舟个人投入200万元,通过股权激励,研究所还引进了包括谭建荣院士在内的30多位领军人才,还有30多位来自全世界的资深专家加盟。
孵蛋“金母鸡”,孵化企业走俏资本市场
在六合经济开发区,由江苏协合转化医学研究院孵化的中合泰克(南京)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刚刚投产一个月,公司拿到压片糖果和固体饮料的生产许可,年产值可以达到10亿元。
“一项技术成熟,我们就成立一家企业做产业化。”研究院总经理朱燕铭介绍,他们虽然成立才一年,但已经集聚了10位院士,孵化出4家企业,每家企业至少有一个核心产品推向市场。
在创新名城建设中,新型研发机构不仅是产学研的桥梁和纽带,更是可以持续孵化出创新型企业的“老母鸡”。孵化出的企业依托高端平台、聚焦前沿领域、面向市场需求,蕴含着爆发式成长的巨大潜力,为南京创新名城建设增添了发展新动能。
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集聚,是我市不少新型研发机构快速引进孵化企业的模式。在江北新区研创园,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智能制造技术研究所通过“智能制造+”的模式赋能产业,成功孵化33家智能制造企业,研究所自身和多家孵化企业年产值均超亿元。其中一家专门做视觉检测的公司鑫业诚,今年销售将超亿元;一家做半导体芯片的融芯公司,去年销售额5000多万元,刚刚A轮融资近4000万元;做公路桥梁监测的派格测控,今年销售额已达七八千万元。
依托新型研发机构,孵化企业均有核心技术在手,展示出强大的吸金能力。
在麒麟科创园,南大团队创办了南京吉相传感成像技术研究院,研究院孵化企业南京威派视半导体技术有限公司成功开发并产业化基于VPS技术的数字显微镜,核心芯片仅一块钱硬币大小,可达4亿像素,已吸引投资超亿元。
练内力强外功,新型研发机构提质增效
今年7月底召开的市委十四届十次全会上,对新型研发机构的要求是“量质并举”,确保总数突破400家、累计孵化科技型企业5000家。
实际上,从去年起,坚持质量效益导向就成为我市发展新型研发机构的关键,并探索出市场化运营、聘职业经理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等提质增效新模式。
南京城市地下空间研究院落户六合高新区仅一年,已有7项研发产品入选南京“创新产品目录”。研究院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研究院又孵化了智能应急管理装备等一批产品,可以广泛应用于应急管理、自然资源、人防、水利、电力、地铁等重点部门和领域,全部达产后,总年产值将达约20亿元。
新型研发机构练内力的同时,市委市政府以及相关板块部门也同步强外功,为项目产业化提供精准服务。
今年8月为南京新型研发机构服务月,主题为“精准服务,高效赋能,助推新型研发机构高质量发展”,重点围绕新产品推广应用、市场开拓、对接资本市场等问题,建立市、区两级领导“挂钩帮办”机制,以走访调研、集中座谈等方式,逐一对接服务重点新型研发机构,制定问题诉求及任务交办清单,明确责任主体,协调解决问题。
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接下来,我市将大力培育专业性、规模化、高效益的大型新型研发机构,到2025年培育出1—2家比肩深圳清华研究院的新研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