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南京高质量发展的北部新增长极、高能级创新的现代产业基地
创聚六合,撑起强劲增长极
来源:新华日报 日期: 2021-10-09
龙袍新城郊果图
荣盛盟固利动力电池项目开工
江苏协合转化医学研究院
南京金洽会六合专场
六合科技企业孵化器
国轩新能源电池
节能环保新材料产业
回望“十三五”的六合区,外界惊讶于这个昔日江北“农业大区”的创新面孔,惊喜于创新名城“北部支点”的迅速崛起。如果说,用一个字来概括六合这种变化的内因,就是“创”字。
“创聚六合”是六合近年来提出的新IP、打造的新品牌。围绕创新、创造、创业,六合在创新名城赛道上重装再出发,用一往无前的加速度,在高质量发展中不断争先进位、追赶超越。
改革突破,释放发展活力
今年元旦过后,南京市政务办频繁专题调研各园区板块,着手完善全市“免申即享”系统平台框架搭建、流程实操等工作。这是今年全市行政审批领域改革力推的一大亮点。
这项新政的最早探索者是六合区。2020年初疫情期间,从小范围探索到大面积试行,目前该区科技产业高层次人才经济贡献奖励、高企税收奖补等事项都已实现“免申即享”。区税务、工信、科技、财政等部门联动协作。符合条件的企业不用申报,“坐在家里”就可以直接享受政策。
“以前是追着政策跑,现在是政策找上门。”新政受益者、南京力聚精密锻造有限公司办公室负责人谭昆说,“免申即享”帮助企业节省大量人力、物力和精力,降本增效明显。统计显示,去年六合全区共有216家(次)企业享受“免申即享”扶持资金1650.2万元,13家企业41人享受“免申即享”经济贡献奖励202万元。这项新政连同背后的整个操作流程,被南京市作为突出典型,要求在全市各区大力度复制推广“六合经验”。
改革,是为了扫除发展路上的“拦路虎”“荆棘障”。以思想“破冰”助推行动突围,六合改革“真刀真枪”。聚焦政府职能转变、“放管服”改革和惠企政策直达等重点,从一开始就系统谋划、整体推进。从园区去行政化、街镇集成改革,到全面实施招商体制机制市场化,再到国资开发平台实体化,改革新措“全面开花”。
把方便留给企业,把评判交给群众。锚定“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去年,由区委书记李万平亲自“挂帅”、各部门协调联动,六合率先在全市打造营商环境“111”法治服务体系,成立1个优化营商环境法治服务中心,推出清理规范政策文件、加强企业产权保护、加大检察监督力度等11项法治服务举措,其中不少是面向企业“加急办、假期办”。该区还成立了由775名政法系统“三官一律”(警官、检察官、法官、律师)和法学会会员组成的政法网格员队伍,将企业需求“一网打尽”,提供“私人定制”的零延迟、零距离法律服务。
纵览“十三五”,从2017年率先建成覆盖全区的三级便民服务网、2018年发出全省首张街镇基层为民服务“不见面”证照;从“一网通办”到“一区通办”;从率先探路“免申即享”到打造“111”法治服务体系……以需求为导向,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目标,为民服务营商环境“六合品牌”被不断擦亮。去年,六合棚户区和农村危房改造、粮食工作分别被国务院、省政府激励奖励;六合开发区上线全员服务体系,在去年省级开发区中综合排名又前进6位,荣获中国经济营商环境十大创新示范区。
改革创新,始终被放在六合全盘工作重中之重。今年,六合提出“抓改革开放提升区域发展活力”,把试点做成品牌,把“盆景”做成“风景”,丰富全区改革“百花园”。积极融入“大江北”,六合还将主动对接江北新区自贸区,研究制定具有六合特色的联动发展方案,让更多自贸区的成果在六合落地开花。
六合区委主要负责人表示,瞄准“最优营商环境”,六合将多点提升、全面突破,把“拼服务”的营商环境优势转化为“加速度”的创新发展态势,以改革创新引领产业质效不断跃升。
创新强效,打造北部“支点”
“产业化项目一个接一个,四款新产品刚刚签下全国销售总代,合同总金额过亿元……”临近春节,六合开发区科创园的江苏协合转化医学研究院里,总经理朱燕铭每天的工作计划表排得密密麻麻。换作一年多前,他和团队怎么也没想到会跨越千里与六合结缘。
这家新型研发机构由深圳大学副校长、国家重大研究项目首席科学家张学记院士领衔,共有10位院士助阵,主业是聚焦精准医疗、精准健康和分子诊断领域,开发国际一流临床医疗产品。目前,该院已孵化引进科技企业9家,供产品生产的协合大健康产业园正紧张施工,发展目标直指百亿大健康产业集群。
由人才团队“持大股”建设的新型研发机构,被称为科技创新的“老母鸡”。最近几年,辖区没有大学的六合区,按照“不求我有,但求我用”思路广纳人才,组建运营“千家百企”产学研合作平台,构建了“上联高校专家,下联企业人才”的校地融合新模式。依托南京大学、东南大学、武汉大学等国家级平台,六合共布局建设20家新研机构,孵化引进企业超500家;累计建成14个省级、55个市级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每年新增5家校企联盟,年均达成产学研合作项目30余项。前不久,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发布2020年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示范基地认定名单,六合区赫然在列。
数年播种耕耘,创新已成为六合最鲜明的发展标识。2019首届南京创新周上,六合“星光熠熠”,9场区级活动吸引逾20名院士参加,城市地下空间研究院等一批新型研发机构扎堆落户,布局建设首个海外协同创新中心;2020南京创新周期间,六合区共筹办16场系列活动,每一场活动都“线上震撼、线下精彩”,每一次大赛都英才共赴、盛况空前。
市委、市政府支持各板块集中办好“一件大事”,为“创聚六合”带来绝佳契机。六合区发起高新区提速提质“三年行动计划”,去年再交高分创新“答卷”:在建和投用科创载体面积超过100万平方米,新增省级科创载体2家,龙池科技企业孵化器被评为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净增高新技术企业75家、增长66%,完成率全市第一;新认定市级新型研发机构8家、增长167%,完成率全市第一;集聚市科技顶尖专家数一举增长两倍。
“创聚六合”,在南京的“创新图谱”里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去年12月1日,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发布的《中国县域经济发展报告(2020)》暨全国百强县案例报告显示,六合区名列全国新城区竞争力指数百强,位列第89位。
“新的一年,创新六合的主题词是‘再提速’。”今年南京市开年第一会上,六合区委主要负责人作出创新宣言:创新载体、平台建设再提速,创新资源、要素集聚再提速,创新生态、环境优化再提速,让“创新名城”北部支撑点加速崛起!
产业提质,扛起板块担当
去年9月28日,长江之滨的六合龙袍新城产业片区,迎来一件足以载入史册的大事。投资120亿元的南京荣盛盟固利年产30GWh动力电池项目鸣锣开工。工厂按照工业4.0标准设计,拟生产盟固利最新一代“超级电池”。预计建成后年销售收入将超百亿元,年实现税收约6亿元,能直接和间接带动就业岗位3000个,对于提升区域产业能级意义重大。
这样的大块头项目,放在全省全市都不多见。签约之初,六合区立即成立工作专班,与企业项目团队混合编组、无缝对接,倒排项目办理用地手续、建设手续以及基础设施配套等时间节点,123条推进计划挂图作战,5个月时间就实现开工,创造了项目落地投产新的“六合速度”。
疫情期间,针对招商“走不出去”的困境,六合创新招商模式,一方面通过线上开展招商,加强与前期洽谈项目的对接沟通,做好“一对多”招商精准服务,全力推动较为成熟的项目签约落地;另一方面定向联系企业,围绕主导产业补链强链延链,开展靶向招商,确保招商引资“不断线”。
抢抓创新名城建设、南京“四新”行动叠加机遇,去年六合区“四新”产业招商发布会暨重点项目签约发照仪式上,发照、签约项目32个,注册资本、投资总额超过409亿元。其中,“四新”项目占到项目总数的72%、“四新”投资占到投资总额的98.2%。
“产业发展是六合最为紧要的任务,优质项目是六合最为紧缺的资源。”六合区抓紧牛鼻子,狠抓项目撬动,在项目招引、落地转化和开工建设上下足功夫,去年签约项目投资总额超过1300亿元,亿元以上签约项目205个,实际利用外资和内资分别增长104.1%、72%,14个省市重大项目全部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招引实现历史性突破,接连揽获云彩时代工业储能电池、太空科技产业园等百亿级项目,并首次成为全市招商擂台赛目标任务进度“优胜单位”。
大项目好项目不断,为六合工业崛起注入强劲动能。去年底出炉的2020年“中国工业百强区”中,六合排名上升24位,从2019年的71名上升到47名。
按照市委、市政府部署要求,六合将今年定为“产业质效提升年”,坚持“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集群化”发展方向,签约项目投资总额再有新突破;同时实施补链延链强链工程,修订完善主导产业链招商图谱,进一步提升产业能级、打造产业地标,加速推动新能源产业突破千亿级、现代农业产业形成特色产业集群;确保工业投资保持两位数增长,加快成为全市工业经济新的重要增长极,努力打造“双循环”的重要节点和区域枢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