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心聚力 乡村振兴绘新卷
来源:宜兴日报 日期: 2021-09-24
70年的奋斗努力,至2019年9月,换来的不仅仅是一幅幅美丽的乡村新画卷,更是生活其中的人们切实的幸福生活体验。
70年来,陶都宜兴实现了从温饱不足到全面小康、从自我保障到社会保障、从民生凋敝到乡村振兴的历史性跨越,实现了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现代农业发展、美丽乡村建设、乡村治理、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等方面走在全省乃至全国前列。广大农民不再是传统的“面朝黄土背朝天”,他们靠勤劳的双手、强烈的市场意识,在携手推进强村富民过程中,追求文明,追求时尚,精心谱写乡村全面振兴新篇章。
产业融合 激活发展新动能
风吹荷叶,绿浪翻卷。夏秋之交,走在徐舍镇联星村整洁的乡道上,路旁数千亩藕田一眼望不到尽头。正值丰收,村民们兴高采烈地从水里挖起一节节色白如雪的莲藕,满载而归。眼前的场景,谁也不会想到,这个全省最大的万亩圩区,过去因地势低洼,仅有的水稻种植年年受涝减产,年轻人纷纷外出打工,村级收入缺乏支柱产业,农民收益也是杯水车薪。
2017年,联星村引进适合圩区种植的农业项目,把种植水稻的“深水区”变为种植莲藕的“蓄水池”,并吸引浙江乐丰年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开展农业合作,化劣势为优势。现在,把莲藕当作特色产业的联星村,莲叶田田、环境优美,并试水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争取把昔日的经济薄弱村建成以莲藕种植、莲藕加工、特色旅游三产融合的“莲藕小镇”。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农业产业化的升级版,也是助推我市现代农业全力迈进4.0时代的重要举措。作为苏南地区重要的农业板块,近年来,我市通过坚定不移地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科学探索农业与二三产业交叉融合的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农业“接二连三”精彩纷呈。为加强各级支农惠农资源的整合利用,培育融合示范典型,我市利用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撬动社会投资,对投资建设农业生产设施给予总投资30%以内的奖补等。同时,出台农业配套设施用地政策,简化审批手续,改善投资环境,尤其是随着《关于加快推进全市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意见》等专项政策的实施,有效推动了生产要素跨界配置,有机整合农业种植业优势产业、农产品加工、休闲农业、“互联网+”等,从而延长产业链、拓宽增收链、提升价值链,优化农产品产地布局,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紧密相连,协同发展。
通过政府引导,全市各地、各涉农机构积极挖掘农业内涵,促进农业产业融合,探索出丰富多样的农业经济融合发展新机制、新模式,有效破解了农副产品销售难、售价低等问题。目前,全市培育农业加工企业及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近2000家,年销售各类农副产品近50亿元,带动农民户均增收超万元,有效彰显了贸工农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的三产融合魅力。广袤田野“接二连三”演绎神奇,也让广大农民成功介入农产品加工、销售各个环节,共享产业融合发展的增值收益。其中,湖氵父镇洑西村关停矿山宕口和琉璃瓦厂,鼓励农户利用闲置空房加盟“篱笆驿站”连锁经营,开发了“农业旅游+乡村慢生活+乡村文化”休闲新业态。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典型村西渚镇白塔村则积极发展生态文化旅游,复建“白塔钟声”“薛桥寻梅”等古景,形成兴望农牧文化园、甲有旅游度假园、于伶文化园等生态农业观光园区。产业融合还加快了宜兴现代农业转型升级进程,目前,全市7个重点建设农业园区年实现销售收入突破10亿元,平均亩产1万余元。全市拥有“三品”农产品总数600余个,总产量60余万吨,生物农业总规模始终居于无锡市之首。
创新实践 开启富民新征程
太华镇乾元村曾是一个亿元村,但从1998年起,受各方因素制约,村级经济逐年萎缩。2006年,宗汉平就任乾元村党总支书记。面对这个位于竹海深处的经济薄弱村,如何找准出路、带领村民尽快脱贫,成了他的心头事。近年来,宗汉平等村党总支一班人,依托当地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资源优势,成立幸福乾元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带领村民吃“旅游饭”。广大村民不仅尝到了参与旅游建设的甜头,乾元村村级可分配收入也逐步提高,2017年成功摘掉了经济薄弱村的“帽子”。
宜兴是无锡乃至苏南地区最大的农业板块,农村面积占市域面积的3/4,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一半,“三农”工作地位特殊、至关重要。衡量农村发展的成效,一要看集体,村级经济有没有壮大起来;二要看个体,农民群众的“钱袋”有没有鼓起来。2013年,我市围绕“增强造血功能、促进持续增收”目标,以加快薄弱村脱贫转化为着力点,确定了73个村级经济相对薄弱、农民人均收入较低的村为帮扶对象,通过狠抓扶持工作的整体推进和各项政策的有效落实,使经济薄弱村的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村庄环境和整体面貌发生了明显的改变。在此基础上,2016年,我市还创新设立“市扶持经济薄弱村发展专项基金”,专门用于支持薄弱村“造血”项目。同时,探索竞争性立项方式,突出镇村的主体责任,把强村富民和薄弱村转化作为重点工作加强考核,使经济薄弱村脱贫工作由过去简单的“给钱保运转”,转为“重点支持‘造血’项目、培育稳定财源”。各地也根据实际,切实制定年度脱困转化目标,出台综合奖补考核办法,落实“一村一策”发展举措。
一系列“造血”政策的出台,有效激发了各经济薄弱村的发展激情。各经济薄弱村纷纷根据自身实际,科学探索多渠道、多类型、多元化的发展模式。位于宜南山区的湖氵父镇邵东村通过改造原邵坞村危旧办公楼,引进社会资本发展旅游业,不仅每年为该村带来30万元的稳定收入,还有效带动周边群众的农副产品销售。丁蜀镇汤庄村积极依托当地的产业特色,在镇党委、政府的支持下,建起紫砂集散市场,既方便了当地群众销售紫砂作品,又使村级经济有了明显增长。位于万石镇石材市场周边的后洪村等4个经济薄弱村,积极通过争取宜兴竞争性“造血”项目,用市镇财政补贴资金购买石材市场商铺,获得稳定的租金收益。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我市还大力实施农村、社区及“两新”组织“雁阵计划”,坚持以“头雁领飞”带动“群雁齐飞”,精准选育、精细把控、精心提炼,为基层党建“头雁方阵”的发展壮大奠定坚实的基础。欧阳华等一批能力强、口碑好的村书记脱颖而出,成为推进强村富民的“主心骨”。五年来,我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年收入从2012年的16862元,增加到2018年的27860元,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逐年缩小。
美丽乡村 描绘和谐新美景
位于西渚镇的谭家冲是一个深藏山林的小村子。这里虽然有着优美的自然环境,但由于农民传统的生活习惯,长期是“粪缸多”“坟墩多”“臭塘多”。可近几年,农村经济发展了,农民生活质量提高了,思想观念更新了,这个昔日有名的“脏臭村”,已成为全市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示范村。
见证谭家冲人改变陋习、走向现代文明的是一棵“千年冬青”。它高高屹立在村口,俯瞰全村,见证了当地农民从贫穷走向富裕。这个小山村原来农民生活靠的是几亩土壤贫瘠的山冲田,基本温饱是村民最大的追求。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该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民们感受到的不光是吃饱穿暖,还有生活质量和环境质量的提升。
围绕“打造全省最美丽乡村”等目标,依托国家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示范村等创建活动,近年来,我市启动实施了村庄环境整治一系列行动,重点推进道路硬化、村庄绿化美化以及生活垃圾、生活污水、乱搭乱建、河道沟塘治理等整治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截至目前,累计完成3000多个自然村的整治,创建成200多个“三星级康居乡村”。同时,高标准完成10多个老集镇的提升改造,有力回应了群众诉求。周铁镇等喜摘“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中国最美村镇”等称号,湖氵父镇张阳村成为宜兴首个国家级美丽乡村示范村。
在环境整治中,全市各地坚守生态红线,积极开展长效管理,注重针对不同村庄、区域分类指导,提出不同的建设方案,最大限度地放大亮点,争创特色。通过重点实践“旅游服务型”“水乡风情型”“山村风貌型”“田园风光型”等类型的农村形态建设,宜兴因地制宜打造了各具特色的村容村貌。同时,结合村庄自然生态、人文特质等元素不断创新,充分挖掘内涵,彰显乡村独特魅力。2017年,丁蜀、官林、湖氵父成功入选无锡市城乡发展一体化建设示范镇重点培育名单,张渚镇南门村、西渚镇白塔村等12个村成为首批无锡市美丽乡村示范村。
乡村美,还美在承载的乡愁。宜兴通过挖掘整理乡村优秀文化资源,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积极开发具有历史传统和地域特色的民间艺术、民俗表演项目,村村都有“一个乡风品牌、一句村庄宣传语、一首村歌、一个村庄故事、一台乡村节目”,留住了承载乡愁的农村元素。如今,徐舍丝弦等一批濒临失传的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一批村庄古桥、古树、古旧建筑等历史遗存和背后的故事,得到实地保护、展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