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建议使用chrome浏览器、QQ浏览器、360极速模式,体验更佳
首页
新时代乡村共同富裕的“蒋巷实践”

来源:新华日报 日期: 2022-09-23

老百姓共同富裕的梦想怎样实现?蒋巷村从50多年前的“贫穷洼地”,到解决温饱、摆脱贫困;从农业起家、工业发家,到旅游旺家、生态美家、精神传家;从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奔向农业农村现代化新征程,实现从“穷土恶水”到“富甲一方”的精彩蝶变,谱写了江南水乡、苏常风貌、蒋巷特色的共同富裕大美篇章。这里是“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的生动缩影,被誉为“村里人舒服、城里人羡慕、外国人信服”的现代版的“桃花源”。

理念新——开拓发展新境界。从把1700多亩低洼地变良田,到农民学招商引资探索产业发家致富;从高效种好千亩良田,到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一次次华丽转身,诠释了创新发展理念,提升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高效能治理的新境界。

产业旺——三业融合新高地。2021年,全村三业经济总产值10亿元,村级总收入3005万元,村集体净资产3.6亿元,户均180万元,年旅游收入超千万元。1200多亩土地生态种植连年高产,蒋巷生态园、村民新家园、常盛工业园、农民蔬菜园和无公害优质粮油生产基地基本建成,三次产业融合发展。

百姓富——共同富裕新样板。经济富裕,农业生产体系、产业体系、经营体系基本建成;生活富裕,村民人均年收入6.05万元,人均社区股份制分红1万元;社会富裕,文体、娱乐、医疗等服务配套设施齐全;文化富裕,荣获全国文明村;生态富裕,获全国生态村、江苏省人居环境范例奖;数智富裕,数据共享平台、数字驾驶舱及4大应用平台全面推进,智慧农村建设初具规模。

生态美——特色田园新典范。以多增绿、多增氧促多增收、多增游,用好生态、好风景换好生活、好前景。全村实现100%林网化,绿化覆盖率达60%,建成日处理能力200吨生活污水处理站、常熟市第一座秸秆气化站。美丽乡村全面建成。

乡风好——乡村治理新模式。蒋巷精神激励人、先进文化熏陶人、现代文明提升人、孝爱传统教育人、民主方式规范人的作用日益明显,“蒋巷好村民”“优秀新蒋巷人”“十佳好婆媳”等活动卓有成效,全村“文明户”创建实现全覆盖。

组织强——引领发展新标杆。探索强基固本、组织振兴的党建经验,把党建融入特色产业发展、先进文化建设、文明新风塑造,形成紧贴村情、饱含亲情、顺应民情的“乡情工作法”。党组织带领群众致富能力显著增强,民得实惠、党得民心。村党委被评为“全国创先争优先进党组织”。

党建领富

当好乡村共同富裕的“领头雁”

蒋巷村党委始终坚持抓党建促发展,擦亮“花开常盛”党建品牌,在共同富裕路上干出新佳绩。一是突出组织引领致富,围绕共同富裕“谁来引、引领谁、怎么引”主线,把党组织核心作用贯穿于带领群众致富的全过程,开展“先锋带富”行动,做好“书记带富项目”,使党组织真正成为推动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党员干部成为引领致富的时代先锋。二是突出价值引领致富,聚焦政治、思想、情感、价值“四个认同”,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百姓生活, 把创建学习型家庭、培育知识型农民作为“重头戏”抓,在潜移默化中提高村民道德修养和文明程度。三是突出先锋引领致富,开展典型示范带动活动,组建常思“乡”常连“情”的村“海棠先锋队”,发挥“一名党员一盏明灯”的“引路人”作用,帮助群众掌握一技之长,引领群众创业致富。

产业致富

打好产业增收富民的“组合拳”

蒋巷村坚持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打好增收“组合拳”、奏响富民“兴业曲”。一是农业起家,从传统农业转向现代农业。50多年前,实施治水改土工程,将1700亩低洼田建成田成方、树成行、渠成网的旱涝保收吨粮田。如今,推动集约化经营、标准化生产、机械化耕作、生态化种植,全村1200亩水稻实行有机化生产、立体化种养,现代农业初具规模。二是工业发家,从粗放增长转向集约经营。苏南乡镇企业异军突起,村决心打好工业翻身仗。常盛集团推进经营格局从小农向现代规模递进、生产方式从粗放向集约转变、产业功能从单一向多元发展、产业链条从生产销售向全产业链延伸,成为华东地区知名轻质建材企业,走上工业富民的“财富拐点”。三是旅游旺家,从休闲观光转向全域旅游。进入新世纪,坚持三产兴村、旅游旺家。推出“新农村考察游”“学生社会实践和科普教育游”等五大旅游精品,改造蒋巷书院民宿、打造嘎嘎部落亲子游项目、合作经营户外拓展项目等,开创生态宜居的农业旅游新天地。

美丽共富

守护生态优先富民的“高颜值”

深化全域美丽乡村建设,既体现外美内富,更体现共美共富,把“颜值”变为“价值”,用美景绘就美丽乡村新图景。一是循环发展,从资源优化利用中富起来。构建农业生产循环经济体系,建成千亩高产稳产生态粮田,万余只大白鹅变成田里的“除草工”“施肥员”。专门配备绿萍种植区,养出黑土地般肥沃的土壤。推进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强化源头治理。二是绿色发展,从绿色健康生活中富起来。在村中心建起680亩生态种养园,在主干道两侧建成生态林带26公里,投入100多万元新建厕所、改造停车场等,保持经济繁荣与水乡田园之美,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三是低碳发展,从生态优化增长中富起来。联合中国电力打造全省首个零碳乡村,塑造“光伏+景观”新样板。建设光能景观栈道,沿河道路、生态园内安装光伏路灯和风机发电景观路灯,未来将光伏与现有种植业、畜牧业相结合,写好低碳文章,绘就生态画卷。

民生惠富

唱响居民生活富裕的“幸福曲”

城里有的村里都要有,城里没有的村里也要有,呈现出民富、村强、田美的现实模样。致富有岗位,劳有丰得。宜工则工,大部分劳动力到集团企业工作;宜农则农,将耕地向种田能手集中;宜商则商,支持村民经商;宜副则副,组织村民养鸭养鹅,将村民的积极性凝聚到发展致富上。居者优其屋,住有宜居。分两批建成200幢红瓦绿荫“小洋房”,每幢220多平方米,配套建设气化灶具、太阳能热水器、卫生洁具等。居家养其老,老有颐养。长期给村里老人发放养老金。投资4000万元建成医养结合的养老护理院,入住老人村里每人每年补贴1万元,配套建设158套老年公寓,满60岁的村民免费入住。看病有优惠,病有良医。完善社区医疗服务设施,实现村民医疗保险等五大保险全覆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个人分担部分全部由村集体补助缴纳。股份有分红,财有续长。2021年,人均社区股份制分红达1万元,加上村里各项补贴,最多的村民家庭年终收益超10万元。

数智创富

托起数字赋能共富的“智慧云”

抓住数字化改革“牛鼻子”,扩大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打造乡村“智慧云”。智慧服务赋能。“一屏观全村、一网管全域”。推进零碳数智乡村,构建1个数据共享平台和1个数字驾驶舱,配置乡村政务管理、产业振兴、绿色能源、社区服务等4大应用平台,形成“1+1+4”的架构体系,探索乡村治理新模式。智慧党建赋能。建设智慧党建平台,完善党员管理和组织管理,开展活动宣传、党务公开、学习培训,提升党建工作质效,实现党干管理同步,以“党建+大数据”注入乡村共同富裕“云”动力。智慧农管赋能。利用大数据、GIS地图、人工智能等技术,覆盖农产品生产、耕地质量、灾情预防、预警预测等各产业环节,提供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辅助和现代化农业服务。实现景点、商业单位、交通等资源物联网与互联网系统融合,助力乡村共同富裕驶入快车道。

蒋巷村共同富裕的生动实践表明,党建领富是根本,明确谁来带富,为乡村共同富裕提供坚强组织保障;产业致富是基础,落实靠什么富,为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实现提供有力支撑;美丽共富是灵魂,深化富的内涵,提升乡村共同富裕的品质;民生惠富是归宿,坚守为谁而富,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数智创富是赋能,强化创富新动力,创建智慧农村特色品牌。“五个富”统分结合、关联递进,揭示了新时代乡村共同富裕的内在逻辑,彰显了为人民谋幸福的价值依归。

深化苏南乡村共同富裕的规律性认识。探索不同历史时期具有时代特点、前后连贯、与发展规律相契合的共同富裕实现路径。农业生产年代,蒋巷村没有条件创造条件造出高产田,实现从“穷土恶水”到“新农村”的跨越;苏南乡镇企业发展阶段,与时俱进推进“二次创业”,实现从“农业先进村”到“工业明星村”的跨越;进入新时代,顺应高质量发展新要求,生态旅游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实践表明,只有既遵循规律、积极作为,又脚踏实地、久久为功,在深化乡村共同富裕的规律性认识中持续进行丰富实践探索,才能在迈向共同富裕的康庄大道上行稳致远。

丰富新时代乡村共同富裕的内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归根结底是要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蒋巷村把发展壮大集体经济作为致富增收的“金钥匙”,不断拓展经济、生活、文化、社会、生态、数智等富裕渠道,加快共同富裕进程。共同富裕在主体上是全民共富,在内容上是全面富裕,在路径上是共建共富,在过程上是逐步共富,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民,满足群众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

顺应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新要求。蒋巷村把共同富裕作为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重要任务,围绕“农”字做文章,以一二三产的融合发展不断拓宽强农富农之路,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只有把农业农村现代化作为推动乡村共同富裕的关键举措,使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才能真正实现农业现代化之强、农村现代化之美、农民现代化之富、城乡融合发展之高。

彰显共同富裕与人的全面发展的统一。坚持把共同富裕作为人的发展的现实基础,人的发展作为共同富裕的价值基础,既不要暴发户也不能有贫困户,既要富口袋也要富脑袋,让每个人都有适合自己的事情干,实现以民生为根、人人有工作,以民富为要、个个有收入,以民智为先、家家有技能,以民享为重、人民有尊严。只有围绕人来做文章,从物本逻辑转向人本逻辑,满足人的全面发展的多重需要,创造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空间,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的能力提升,才能诠释新农村共同富裕的真谛。

(作者:苗成斌,江苏高质量发展评价研究院研究员;刘兴远,省统计局一级巡视员;赵扬波,省委老干部局秘书;陈燕儿、孙转兰,江苏高质量发展评价研究院助理研究员。本文为2021年江苏省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江苏高质量发展评价体系研究”阶段性成果,批准号为21ZD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