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建议使用chrome浏览器、QQ浏览器、360极速模式,体验更佳
首页
以数字技术推动 产业创新体系生态跃迁

来源:新华日报 日期: 2022-09-07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发展数字经济,并将其上升为国家战略。今年5月召开的江苏省数字经济发展推进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数字经济作为江苏转型发展的关键增量,着力打造全国数字经济创新发展新高地,为江苏高质量发展插上数字化“翅膀”。2021年,江苏省数字经济规模超过5万亿元,占全国11.8%,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10.3%,数字经济规模和总体发展水平处于全国领先地位。数字经济对江苏经济社会支撑引领作用持续增强,但数字企业主要集中于苏南地区,龙头企业的带动性不够。数字技术创新与实体经济的融合度不高,还没有形成在全国有影响力的数字产业发展引领区。到2025年要实现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比达到13.5%左右的目标,需要进一步培育壮大数字经济核心产业。

近年来,全球产业创新进入到生态竞争的新阶段。数字技术作为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决定性力量正重塑产业创新要素与理论,突破了传统产业创新从知识积累、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再到产业发展的单向线性“链式创新”过程。国内外众多产业创新实践研究表明,数字赋能推动了产业创新体系的生态跃迁,在大变局时代融入全球产业链群生态过程中需提升其系统韧性,要高度重视以数字技术创新推进创新体系变革、产业体系变革和治理体系变革。生态跃迁是产业创新被数字赋能之后整体演化升级到更高的价值创造层次,不仅是生态位的改变与扩展,而且是创新生态空间、资源、功能、关系等多维层面的整合、协调和扩展,进而带来整体产业创新生态的增量和升级,实现由技术能力到创新位势的跃迁。

数字技术赋能江苏产业“创新位”核心迁移

数字技术赋能是产业创新位迁移的关键,对江苏而言,要以数字技术促进江苏自主协同创新体系变革,发挥江苏科技创新的优势,在数字主流技术上寻求突破,加快关键核心数字技术攻关,聚焦重点产业集群,加强集成电路、人工智能、云计算与大数据等领域的“卡脖子”技术攻关,超前部署量子科技、智能物联网等前沿技术研发,将产业创新的聚焦点向更加核心的位置移动,实现更强的突破性创新能力;要系统布局高水平创新载体,发挥国家数字化设计与制造创新中心江苏中心、国家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创新中心等国家级平台引领作用,鼓励相关产业的龙头企业创建数字技术创新平台,以数字技术创新促进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数字链接,调动全社会力量进行技术创新、产业孵化、新业态培育,通过数字技术构建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创新平台,着力建设一批数字经济创新联合体;要深入推进产业数字化,积极推进产业创新“链长制”政策,加快推动传统产业全链条数字化转型、工业互联网建设和产业园区数字化转型,通过提升全链群本土化供给能力,逐步占据产业链群关键位置,在所处能级环境中实现更高效的价值创造,构建具有竞争优势的创新生态,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数字技术创新高地。

开放耦合赋能江苏产业“创新势”生态重塑

江苏要抓住全球产业链群生态重塑机遇,在产业创新位势跨越中引导甚至主导更大的内外部生态,将数字技术作为驱动性力量为相关产业创造数字价值,为全链群生态重塑提供足够的产业创新价值空间,加快数字经济示范区、产业数字化转型示范区、数字技术应用先导区建设,打造全国数字经济创新发展新高地,取得创新势的攀升。要以数字技术创新促进企业间的横向集成,构建现代产业协同价值网,吸引广大中小企业利用平台资源开展自主创新活动,基于数据的互联互通促进智能协同,利用云网融合等技术改变创新生态关系,形成更加开放、网络化、分布式的交互机制,以场景创新拉动技术创新,促进数字技术和产品创新,丰富数字技术应用场景,加速数字技术和产品迭代,推进产业虚拟集聚区建设,赋能产业生态价值共创。要以数字技术拓展创新网络,重新定义创新边界,建立开放式创新平台来获取、整合和共享创新资源,探索新的知识领域,由信息、计算、沟通和连接数字技术创新,提供交互界面与赋能工具,实现价值要素的智能调配与组合式创新,与相关产业深度融合,与长三角其他城市共建世界级生态化数字创新集群,跃迁到更高能级的价值增量。

数字孪生推进江苏产业“创新位势”融合演进

产业创新具有高度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数字孪生下的“创新位势”融合演进就是要通过数字赋能促进其平衡充分发展和生态跃迁。江苏要建立数字孪生创新体系,从“框架结构、配置要素、生态共建、价值共生”等方面,建构虚实创新空间交互映射的“创新孪生体”,实现多源异构数据建模和数字原生,赋能产业创新要素实现泛在连接与动态高效配置,衍生多元创新生态,推进生态协同下全要素创新、全员创新以及全时空创新的“创新位势”融合演进;要强化制度创新,提升数字技术创新体系效能,改革数字经济制度,对创新系统的基因和规则重设,探索支持数字创新的新模式,完善数字创新成果转化机制,以数字技术创新不断打破创新要素资源在时间、空间上的约束,加速融入全球产业链群生态体系,构建协同共治的世界级数字技术创新集群。

(作者为扬州大学人文社科处副处长,商学院、产业经济研究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