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建议使用chrome浏览器、QQ浏览器、360极速模式,体验更佳
首页
蓝色海岛小渔村,红色故事话小康

来源:连云港发布 日期: 2021-06-18

想读懂中国现代化,首先要读懂细品农村城市化。以一个小渔村西连岛村为标本,梳理回顾乡村变迁的轨迹,剖析展示党的基层组织在广袤的农村坚强的堡垒。正如习近平总书记题词: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奋斗的目标。

故事从1762年说起,共九姓十八家渔人从陆地上岛定居西山,从此连岛人开始抒写他们的历史。远至渔村257年的足迹,近至改革开放四十年的砥砺奋斗,西连岛村在历任带头人和书记的带领下,有了今天的精彩绽放。今天的西连岛村是由原东山村与西山村合并而来,谭保庆书记是新中国成立之后第一任东山村书记,也是全国劳动模范。他常年冲锋在前领船出海,带领渔民克服困难,发展壮大了渔业生产。

新中国成立后,渔民在合作社进行集体生产,生活虽不富足但其乐融融。1958年10月,西山大队开始学习海带养殖。70年代至80年代,是海带养殖的高峰期,各生产队进行海带集体生产,集体收割,集体晾晒,据说那时到处是腌制晾晒的海带,甚至会被堆成小山一般高。经过简单加工的海带大部分被连云港水产经销公司收购进行销售,另一部分被运往外地出售,他们第一批打响了连岛的海产品招牌。

80年代,渔民从大包干到生产到户开始独立生产。海带养殖户开始减少,捕捞船只开始逐渐增多。第一届渔业支部书记武可春,便统一组织渔民出海。武可春同志年青时就担任渔船船长,带领船员长年奋战在海洋捕捞第一线,上渤海、下东海,还曾转战韩国济州岛海域。 

时间推演,渔村经济发展开始快速增长,但岛上交通不便,严重阻碍了渔村的发展。随着1985年4月1日拦海大堤工程开工,6.7公里的全国最长的拦海大堤将实现连云港市东部城区直通西连岛的江家嘴。历时9年,至1994年8月30日西大堤工程通过国家竣工验收,开始铺设自来水管道,到1996年开始正式通车。从此,闭塞的连岛向外界揭开了她神秘的面纱。连岛有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也迎来了更多的机会。到90年代,连岛部分渔船由木制改为钢制渔轮,渔民开始出远海进行捕捞,产量也颇为丰盛。生活水平高了,人民的文化生活、政治生活也丰富起来。各种文体活动也在如火如荼的展开,千禧年前后,连岛旅游业蒸蒸日上,1997年首届连云港之夏大型节庆活动盛况空前。

改革开放40年的艰难奋进,实现了连岛的振兴,才有了今天一步一景的魅力连岛。渔业生产也逐渐有了新的发展势态。紫菜和太平洋牡蛎养殖取代捕捞业成为海洋经济的主要产业。至2019年,西连岛村紫菜养殖面积已增至12万余亩,并且拥有一套独立完整的紫菜生产、加工的产业链。

现任党总支书记李庆国,不忘老一辈人的吃苦精神,在疫情爆发时刻无惧前行,守护住来之不易的蓝色家园。为全身心地投入到防控工作中他顾不上回家,一张沙发,一床被褥和一套洗漱用品,就是他在岛上的所有生活必须品;他用已经嘶哑的嗓子部署落实防控工作;组建“临时防控小组”联合各部门及全体村委会工作人员,以网格化管理,挨家挨户发放宣传单;摸排外地务工人员、返乡人员,常常忙到连饭都顾不上吃,肚子饿了就泡个大碗面,然后继续投入到疫情防控工作中。随着疫情态势的严峻化,西连岛村设置了交通管制点,实行24小时值班值守。夜已深,瘫坐在卡口集装箱里的板凳上,通勤车忽闪忽闪的灯光是每个深夜坚守阵地陪伴他的一缕亮光。“我们这是为百姓的平安值守。”艰苦的24小时值守在他的口中变成了一件非常美好的事。

李庆国为站好第一班岗冲锋陷阵,为守护基层百姓平安,把好入村人员的第一关;强化新组建的防控队伍,把重担扛在了肩上;他是村里的“大家长”也是百姓的贴心人。他迎难而上、做好表率,尽心履职共同筑牢疫情防控“安全线”。以最坚决的态度、最严格的措施、最果敢的行动,真正成为让村民放心的健康守护者。 

回望过去,凝心聚力,展望未来,砥砺前行,西连岛村将牢牢把握推进城乡一体化这条主线,努力把西连岛建设成为渔岛特色的生态村。紧跟时代步伐,开展“党建+产业”、“支部+创业”的发展模式。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打造以平台观光、休闲垂钓、海上采摘相结合的休闲渔业项目,全力打造全域旅游。(连岛街道:刘劲松 刘莹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