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建议使用chrome浏览器、QQ浏览器、360极速模式,体验更佳
首页
以“大民生”为引领,推动人民生活高质量

来源:江阴日报 日期: 2021-08-10

治国有常,利民为本;悠悠万事,民生为大。改革开放40年,也是江阴不断探索“造福人民”的40年。40年来,江阴始终把“人民”作为这座城市发展的关键词,关注“万民之忧乐”,坚持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着力解决结构性民生问题、实施普惠性民生工程、办好扶助性民生实事、满足多样性民生需求,构建起了创业、就业、置业、保障等多层次富民体系,让江阴成为百姓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最高的城市之一,在江阴大地谱写了一曲幸福协奏曲。

产业发展反哺民生

百姓收入“领跑”全省

聚焦富民,让老百姓过上更好生活,是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答题”。借着改革的东风,江阴抢抓乡镇企业发展先机,村级经济和乡镇企业迅速发展,不断发展壮大,开创了举世闻名的“苏南模式”,打造了“中国制造业第一县”和“天下第一村”,成为苏南地区率先拥有强村富镇的县市。伴随着村级经济和乡镇企业的发展,一方面为市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岗位,另一方面,通过工业反哺的形式,推动村民不断增收。

光阴似水,转眼40年,江阴成为了全国县域经济发展的排头兵和领头羊。依托雄厚的工商业基础,与之密切相关的就业,是涉及群众最切身利益的民心工程,目前工资性收入是江阴大部分市民家庭收入的最主要来源。市委市政府提出,要以发展富民产业为支撑,夯实居民增收的经济基础,做大做强富民产业,向中高端升级,提高财富创造能级。要把产业富民作为最大源泉,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提升富民效应,把经济发展成果更多转化为富民成果。

从实践来看,产业升级与居民增收之间存在着强烈的正相关性,一个地区的产业层次越高,居民收入就越高。近年来,我市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智能制造、现代服务业等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效益的高端产业,推动传统产业不断向产业链、价值链、市场链的中高端攀升,创造更多高收入的就业岗位,增强高收入行业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既增加社会财富又增加个人财富。

在推进就业富民过程中,我市全力实施就业优先战略,相继出台各类就业扶持政策,多方位开发就业岗位,把促进高校毕业生、大龄特困失业人员和农村劳动力等重点群体就业摆在突出位置,把技能培养作为促进劳动者素质就业、充分就业的重要抓手,加强对人力资源市场供需信息的调查和分析,进一步优化再就业职业技能提升培训工种结构。2018年,全市提供就业岗位6.16万个,本地劳动力实现就业4.95万人,其中农村劳动力就业2.65万人,农村劳动力充分就业率为95.2%,江阴籍应届返澄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为93.32%。

拓宽富民增收的另一渠道,来自“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鼓励大众创新创业,我市建立健全创业工作推进机制,出台《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就业创业工作的实施意见》《江阴市创业担保贷款管理实施办法》等一系列政策措施,认真落实《江阴市中小微企业信贷风险补偿资金池管理办法(试行)》,协同相关部门、金融机构对创新创业型中小微企业发放贷款、创业补贴等。2018年,全市扶持自主创业5083人,带动就业2.19万人。

伴随着创业就业的持续推进,百姓“钱袋子”加速“发福”,江阴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始终位居全省前列,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更是实现了全省同类城市“十八连冠”。洋溢在市民脸上幸福的笑脸,成了富民路上最动人的元素。

公共服务普惠均衡

“隐性财富”大提升

作为一种“隐性财富”,完善的公共服务可以有效帮助居民解决上学难、看病难、养老难等问题,从而极大提高居民收入的含金量。市委十三届六次全体(扩大)会议指出,要满怀真情办好民生实事,着力推动幼有善育、学有优教、劳有应得、病有良医、住有安居、老有颐养、弱有强扶,不断创新社会治理,稳步提升民生福祉。

11月份,我市与江南大学举行江阴校区合作办学签约仪式,这是继9月份南京理工大学江阴校区开工建设后,我市与另一所高水平大学开启的合作办学新篇章。江阴与江南大学的合作,将以“推进特色鲜明的研究型大学建设和世界一流学科建设”为战略目标,以打造全国一流的合作校区和百年名校为建设标准,高水平规划、高标准建设、高质量办学、高品质管理,真正让江南大学江阴校区成为合作办学新校区的示范和典范。改革开放40年来,江阴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全市教育事业实现了协调、优质、全面、公平发展,形成了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相互沟通、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教育体系,为建设“强富美高”新江阴提供了有力的智力支撑和智慧保障。

体育事业飞速发展,从没有一处像样的综合健身体育场所,到如今气势恢宏、设施齐全的体育中心、体育馆、水蘑方,再到遍布城乡各地的运动健身设施,改革开放40年来,全民健身已经成为一种时尚。全国全民健身活动先进“十二连冠”、国家体育产业基地、全国游泳之乡、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试点县(市)、全国象棋之乡等一系列荣誉,让江阴体育事业走在了全省前列。

与此同时,我市积极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精准发力破解就医难题。近年来,我市全面启动70家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提档升级工程,进一步完善市镇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在优势医疗资源走进基层,不断提高基层医疗机构服务水平的同时,结合全市实际和群众健康需求,新增高血压患者居家远程血压监测、儿童先天性心脏病免费筛查、心理健康咨询、健康促进志愿者等服务,并整合全市公共卫生体检资源,为广大群众提供方便、快捷、连续、综合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卫生实事工程持续推进,城乡建设“1310工程”中的民生实事工程之一的市医疗中心建成投用;江阴元林康复医院进入试运行阶段。此外,我市大力实施医养护结合,持续提升居家养老服务水平,以日趋完善的多元化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乐。

社会保障织密网络

市民共享经济发展成果

“终于有了救命钱,政府就是我们的及时雨!”前不久,申港街道东支社区的老张,通过申请政府的深度救助领到近10万元救助金时,激动不已。家人突发重病,高额的医药费让原本困难的家庭雪上加霜,在我市健全的社会救助体制之下,在社会救助一站式办理的优势之下,老张在家门口就完成了救助申请,并很快领到了救助金。

实现人民生活高质量,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把扶贫脱困作为最大工程,通过强化保障托底、扶贫脱困,有效减少困难群众的失落感,通过保底帮扶、重点帮扶、精准帮扶“三帮联动”,千方百计抬高“地平线”,打开脱困新局面。老张能快速获得救助,就得益于今年10月份挂牌成立的江阴市社会救助中心。40年来,我市坚持从群众的切身感受出发,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构建了以城乡低保为基础、专项救助为辅助、深度救助为兜底、慈善救助为补充的社会救助新体系。今年新成立的江阴市社会救助中心,是我市首个集社会救助政策咨询、业务办理、流程跟踪、结果反馈等多项功能于一体的一站式综合服务机构。它省去了以往群众在申请救助项目过程中手续多、跑腿多的麻烦,变“办一事进百门”的繁琐为“办百事进一门”的便利,真正实现了“让群众少走路,让数据多跑路”,大大提升了社会救助的工作效率。

市社会救助中心整合民政、教育、人社等12个部门、近50类救助事项,汇聚了10万多条救助数据,将分散在全市各部门的所有救助资源和救助项目,全面整合到社会救助中心这个大的救助平台上。中心还自主研发了群众求助系统、救助业务协同系统、数据汇聚系统三个系统,做到统一救助、精准救助、常态救助、阳光救助,开创了具有时代特点、江阴特色的社会救助新路。

围绕保障惠民,江阴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将新农合经办机构、人员等整体并入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实行基本医保统一经办。居民的保障待遇持续提升,居民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被征地农民养老年龄段人员养老补助金标准逐年增长。我市还加快推广村级医疗互助、职工医疗互助制度,不断完善具有江阴特色的医疗保障体系;进一步优化社会保险参保结构,积极发展年金和商业保险等补充保障,加快构建起基本保障全面覆盖、补充保障协调发展、保障待遇合理增长、财政投入形成机制、经办服务高效便捷的社会保障体系,使江阴社保标准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相匹配,实现全省领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