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浦口区:基层执法“看得见”“管得好”
来源:新华日报 日期: 2022-06-20
最近,南京市浦口区综合行政执法局二中队在巡查中发现,某房地产项目广告发布的地名与批准文件不一致,按照《江苏省地名管理条例》有关规定对企业处以2万元罚款。这一南京市首起“擅改地名”案件的办理,是浦口区以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提升社会治理效能的生动实践。
浦口区紧扣“一个部门管执法、一支队伍管执法、一套制度管执法”的“111”目标,整合26个部门的机构和职能,组建综合行政执法局,着力破解基层执法“看得见、管不了,管得了、看不见”的难题。挂牌成立4个月来,浦口区综合行政执法局累计办理各类案件1363件,简单易发事项4小时处置率超过90%。
机构重组,条线告别“零办案”
从浦口区水务局来到浦口区综合行政执法局第一大队三中队,工作角色转换4个月,陈慧泉最大的感受是,“执法资源集中归并,再也不用像过去那样‘单打独斗’。”
今年,浦口区将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作为南京市“一区一特色”重点任务,通过整合全区执法机构、执法权限和执法力量,推动基层执法由“九龙治水”向“一体协同”转变。
“除公安系统外,分散在26个部门的4197项处罚权和强制权,全部集中到综合行政执法局,改革基本实现全领域覆盖。”浦口区委组织部副部长、编办主任赵锡中介绍,新组建的综合行政执法局以2支综合执法队伍为主体,以市场、文化、交通、应急、农业5支专业队伍为支撑,并在5个街道同步成立综合行政执法局,实现“一支队伍管执法”。
浦口区针对新划转执法事项,完善综合行政执法“权”“责”两张清单,对执法流程优化再造,在全区开展“零办案”唤醒行动,房产、水政、民政等领域办案数量翻倍增长。2021年未办一起案件的水政,今年划转后已开出9张罚单,还有3起案件正在办理。
“‘零办案’的背后,不是没有案件,而是执法力量不足。”浦口区司法局副局长钱纲说,浦口区教育局只有一名执法人员,以往难以发现问题,也没有精力执法;职能移交至二大队后,执法事项可调动全大队力量,摆脱了“没投诉就不执法”的困局。
确权赋能,街道不再“搬救兵”
6月9日,星甸街道两家商户因为工作人员健康证过期未更新被立案查处,受到警告处罚,这是星甸街道综合行政执法局办理的第一起市场监管类案件。
“过去因为没有执法权,街道在处置违法行为时要向职能部门求助。”浦口区综合行政执法局副局长李家川介绍,该区将168项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执法权下放至街道,还在原有基础上充实了60余名各类执法人员,通过放权赋能,让街道执法“挺直腰杆”。同时依托“编制在部门、考核管理在街道”模式,将执法人员的组织关系、工资关系、绩效考核全部纳入街道“一盘棋”。
执法权限和力量下沉,不是一放了之。浦口区综合行政执法局围绕“一专多能”岗位需求,以周末大讲堂、“老带新”“多对一”、跟班驻学等形式培养“办案精兵”。今年以来,已有1500余人次参加了集中培训,20余名街道执法队员完成首批跟班学习。对街道遇到的复杂案件,区级部门在业务指导的同时,积极链接执法资源。5月底,街道综合行政执法局在五桥互通附近巡查时,发现大量建筑垃圾和生活垃圾,但一时未找到线索。浦口区综合行政执法局协调公安、交警部门,通过多路监控探头比对,最终锁定涉事拖拉机藏匿位置,当事人朱某被处以5000元罚款。
“手段多了,底气足了!”江浦街道综合行政执法局负责人说,省去了“搬救兵”的文来函往,执法成本更低、效率更高。
全域联动,构建治理“共同体”
走进浦口区综合行政执法指挥中心,只见显示屏上各类数据不停闪动——来自该区“数字城管平台”“大联勤平台”“12345平台”的线索,通过浦口社会治理综合指挥“城市大脑”源源不断汇集,很快被派发给相关执法大队和街道。
“这里就是综合行政执法的‘中枢神经’。”指挥中心协调部负责人陈辰说,依托大数据、人工智能、图像识别等技术,平台植入渣土运输、垃圾倾倒等应用模块,实现案件线索自动发现、智能派发,对案件缺失项进行智能填充。利用科学的综合评价体系,将执法各环节纳入统一监管,形成完整闭环。
全域联动执法,既要技术支撑,更要制度保障。
浦口经开区IC集成电路研创园项目负责人刘建民明显感觉到,相较过去,今年各类执法检查少多了。过完春节,检查变成“组团进场”,执法人员对照清单各司其职,一次完成“全身体检”。“综合查一次”机制启动后,今年该区检查频次同比减少25.5%,真正做到“管得好、民不扰”。
执法职能划转后,浦口区厘清权责边界,在行业部门设置监督检查科,打通部门与综合行政执法局监管、执法等业务衔接,双方既能“传球助攻”,又不“越位接球”。
南京江北新区管委会主任、浦口区委书记吴勇强说,改革既要“改头换面”更要“脱胎换骨”,通过重构权责体系、重组执法队伍、重塑运行机制,让浦口行政执法更加高效有力、为民服务更加务实贴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