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一幅美丽的富民“锡绣”
来源:无锡日报 日期: 2021-06-17
“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透过历史的镜头看无锡百姓生活,生长在江南水乡、运河弄堂的无锡人,正迈向高水平全面小康。在建设“强富美高”新无锡的征程上,无锡始终把改善和保障民生作为自觉追求,努力让650万无锡人有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稳定的工作、更好的教育、更高水平的医疗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
5年来,无锡市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稳步提升,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憧憬正加快变为现实,一幅美丽的富民“锡绣”,正在眼前次第展开。
日子更美
收入增速全省第一
创业就业拓宽致富路,让百姓的日子过得越来越美。据统计,从2015年至2019年,全市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每年增幅均超过8%,高于GDP增幅;2019年前11个月,无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超过9%、增速全省第一,创“十三五”以来最好水平。江苏省人社厅前不久进行的抽样调查表明,无锡市民对收入感到满意的达86.71%,高于全省81.85%平均满意度。
扩大就业“发动机”,广开就业门路,搭建创业“扶梯”。5年来,全市累计新增就业75.82万人,扶持自主创业92464人,均创下历史新高。目前无锡市城镇登记失业率1.78%,为全省最低。2019年11月13日,江苏省人社厅、南京大学联合发布《江苏省就业质量蓝皮书》,无锡市就业总体满意度得分86.85分,位居全省第一。
《蓝皮书》发布的数据表明,无锡劳动者平均年收入达6.2万元,处于江苏省内第一方阵,64.28%的无锡人对职业发展前景感到满意,比全省平均值高近4个百分点,名列苏南地区首位。2017年、2018年,无锡连续两年作为促进就业工作先进市获省政府通报表彰,全省唯一。
较高的收入、良好的职业前景,是让无锡人对工作感到满意的关键所在。而信心满满的背后,是无锡市积极的就业政策所带来的红利。2017年、2019年,无锡市先后两次出台促进就业创业新政,聚焦“八大群体”,落实一次性创业补贴、创业租金补贴、创业带动就业补贴等政策,每年发放2500万元左右。
为吸引更多大学生留锡就业创业,无锡市正式启动了“锡引”工程,以更大力度吸引海内外高校毕业生来锡创业就业,助力人才筑梦无锡。在中国电子系统工程第二建设有限公司,记者见到了刚参加工作一年的叶崇环,他正在通过“金保”系统查看自己租房补贴的申请进度。根据“锡引”工程的要求,单位在无锡市区连续缴纳社会保险1年及以上可以申请租房补贴,2019年的申请给了他一个惊喜,金额从每月500元增加到800元。
哪里有短板和不足,就改哪里。开办企业是创业者面对的首道坎。“我们赶上了创业的好时候!”徐刚在无锡一家节能设备有限公司任监事,他告诉记者,在创业初期时,一系列的简政放权、简化审批到减轻负担、降低成本,觉得总体环境趋于稳定,企业压力有所减轻。
服务更优
幸福指数领跑全国
如果说收入年年涨是看得见的“显性财富”,那么不断提档升级的公共服务,则可以说是一种“隐性财富”。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这种“隐性财富”对提升无锡市民的幸福指数却同样至关重要。
5年来,市委市政府不遗余力加大公共服务领域的投入,并在体制机制上不断创新,使越来越多的市民享受到优质的教育、医疗、文化、体育、养老等公共服务。最新的调查结果表明,我市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效果满意度总指数83.9分,位居全省第一,其中基本公共教育、基本公共文化体育、基本公共交通等满意度均位列全省第一。
2019年9月女儿入园前,家住惠山区理想城市花园的穆广凤一度焦虑不已:家门口的佳禾幼儿园是新开办的民办幼儿园。“幼儿园才装修好,我还听说民办幼儿园收费很高、师资并不好。”穆女士说,她把附近的几所幼儿园探了个遍,但一番比较后反而安心了,“这所佳禾幼儿园面积大、设施设备也好,还有第三方机构对装修质量鉴定。孩子上学离得近,交的学费和公办幼儿园一样多。”
面对近年来生源剧增的形势,我市下大力气解决入园、入学难这一民生难题。通过大力建设,2019年底全市共拥有幼儿园560所,比2015年增加了163所。与此同时,我市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建设高品质学校,全市财政性教育投入年均增幅达8.8%,高于同期财政收入年均增幅。5年来,全市完成义务教育学校项目数超过100个,从乡村到城区,最漂亮的建筑无一不是学校。原本薄弱的高等教育也在这5年里不断加速补强。
为了让百姓享受更好的医疗保健服务,切实减轻群众就医负担,2013年我市在全省率先制定大病保险制度,2015年建立了特药管理制度,2019年又启动“第六险”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医疗保障“保护伞”越撑越大,目前无锡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比例降至30%以下,全市职工、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政策范围内住院医疗费用报销比例分别达到85%和75%以上,医保待遇居全省前列。
2019年,我市推出了“办名院”“建名科”“增名医”三项重点工作,将为此投入40亿元,成为我市卫生健康领域有史以来最大一笔投资,目的就是要让“病有所医”升级为“病有良医”。在“塔尖”优质资源优化集聚的同时,“塔底”基层医疗同步提档升级。目前全市街道(镇)由政府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卫生院)覆盖率达100%,覆盖城乡的“15分钟健康服务圈”基本建成,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较高水平的医疗服务。
保障更实
弱势群体后顾无忧
要提升无锡发展的“温度”,最难的一环是如何确保弱势群体不“掉队”,而这也正是市委市政府多年来始终关注的焦点——抬高地平线,筑起社会保障的“防波堤”,缩小困难群体与平均水平的差距,努力创造百姓充分认可的全面小康新生活。
2019年元旦起,我市增加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市区范围内共涉及54.2万名企业退休人员和4.8万名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这也是我市养老金实现“十五连增”。紧接着,2019年7月1日起,我市又较大幅度调整市区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按照不低于上年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0%来调整市区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由每人每月900元提高到960元,实现低保标准连续11年增长。与5年前的660元相比,我市的低保标准增长了45%以上。
2019年,家住水秀新村的退休工人刘师傅78岁,“刚刚退休时每月只能拿到几百元,现在已经涨到3000多元了。”除了退休金年年增长,他和老伴享受到的各项福利还有很多:免费乘车、居家养老援助、大病救助、社区食堂午餐……市财政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多年来,我市财政在民生保障工作方面,始终把增进人民群众福祉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每年将80%以上的公共财政资金投入民生事业。
在社会保障领域,除了投入巨大资金和社会资源,市委市政府更立足制度创新,确保全市的社会保障水平“步步高”。市人社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如今无锡已基本形成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制度框架,全市社会保险综合覆盖率接近100%。
我市建立了低保标准与人均可支配指标挂钩的增长机制,市区低保标准按照上年度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的比例确定。低保标准的年增长,确保了这一最困难群体的收入增幅不“掉队”。2019年调整标准后,我市孤儿养育标准、临时救助标准继续位居全省第一,市区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特困人员平均供养标准保持全省第二。
2018年,我市又在国内首创,将家庭月人均收入低于最低工资标准1.5倍的中低收入群体纳入社会救助范围,通过市场化运作模式,对中低收入居民疾病医疗自费支出“托底”,实施不限次数、“全病种”救助,为破解因病返贫、因病致贫这一全国性难题,贡献出“无锡方案”。在农村地区,我市推出的“第二医保”则让农民群众患病不再心慌。“如今在试点的江阴市,已有近200个村建立了村级医疗互助制度,覆盖近百万人,年度补助资金超1亿元。”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记者 赵 晖、顾庆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