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建议使用chrome浏览器、QQ浏览器、360极速模式,体验更佳
首页
改革开放在“路”上 今朝阡陌变通途

来源:《今日高淳》 日期: 2021-07-26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建设公路的场景 (李代明提供)  

本世纪初某农路改造

2018年农路改造

数据见证变化,小康路在脚下。改革开放40年以来,我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日新月异,群众出行方式空前便捷,行业服务形象深入人心,这正是我区交通事业变迁、进步的缩影。

俗话说,要想富,先修路。位于全市最南端、全省最西南端的淳城深谙此理,打开通道、连接内外、实现致富,一直是世世代代淳城人跨越时空的夙愿。在高淳公路管理站,《今日高淳》见到了“老公路人”高淳公路管理站党总支副书记卜学六,正如许多“铺路石”一样,他不仅见证了高淳公路翻天覆地的变化和发展,也不畏辛苦扎根在路上,春来夏往,秋去冬来。“我从1985年到高淳公路管理站工作,到今年已经是第33个年头。”卜学六告诉《今日高淳》,上世纪80年代初,双高路是我区第一条贯入式沥青路,至1985年,当时高淳公路人管养的省道只有“双高路”和“双望路”。1988年双望路由砂石路改建成了沥青路,但当时其他所有的乡道县道都还是砂石路。而现今,高淳公路管理站养护的有国道1条,省道4条,县道16条,高级路面有300多公里,其中沥青路面291多公里,水泥混凝土路面9公里多。

“现在路不一样了,养护要求也跟当年不一样了,以打造‘美丽公路’‘生态公路’为主,我们每一项工作都是精细化、机械化操作,包括小修保养、绿化管理、公路保洁、日常巡查等内容。”卜学六说道,上世纪80年代的公路养护程序没有这么“讲究”,主要工作是“清石扫沙”“天晴补洞”,养护工人们常常是身着一身朴素的工作服,头戴草帽,在十几公里的路上拿着扫把、铁锹、水桶等工具刷浆加沙。由于是砂石路,很容易尘土飞扬,一天下来整个人都变成了“泥猴子”,为节省时间,养护工人们往往从早到晚,干在路上、吃在路上。“但看到我区交通道路发展变化这么快,所有的苦都变成了甜。”卜学六说,改革开放40年走来,淳城很多地方从没路变成了有路,泥路变成了砂石路,砂石路变成了沥青路,养护工作从最初的清扫沙石、边沟清理,到现在管理模式的创新,自动化的机械操作,这都是高淳公路变得更好更美的证明。

四通八达的路,让固城湖螃蟹更快地“爬”向全国各地,也让四面八方的游客纷涌而至,淳城这块美丽的江南圣地逐渐大放异彩。走进桠溪镇大山村,灰色的水泥路修到家家户户门前,宽敞整洁的农路两旁树荫片片,一路的农家乐依次排开,等待着游客们的光临。桠溪镇蓝溪村党总支书记张波介绍,短短几年间,大山村村民的人均年收入从原来的五六千元涨到了现在的近三万元,农路的提升拉动带动村庄步入发展“快车道”、群众奔上“致富路”。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区交通运输事业的迅速发展,极大地改善了地区发展环境,相信在不远的将来,随着交通运输事业的全方位发展和完善性建设,高淳百姓将尽享改革开放的红利,生活越来越幸福。”区交通运输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着力完善我区交通发展规划布局,打造“内畅外联、成网成环”的路网格局及运输体系;全力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工程建设,构筑“能力充分、结构合理、层次分明、衔接顺畅”的公路网体系;不断加强基层公共服务功能配置,建立起“人便于行、城乡均等、便捷舒适”的公共交通体系;实施通用机场建设,实现高淳交通向立体化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