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建议使用chrome浏览器、QQ浏览器、360极速模式,体验更佳
首页
南京市江宁区:城乡融合发展,百姓富生态美

来源:《江宁新闻》 日期: 2021-08-19

春日的暖阳下,淳化街道民主社区任盖头村尽显诗情画意:村落干净整洁,农家小院错落有致,农户家中窗明几净。而就在2017年初,这里的卫生环境还不尽如人意。

任盖头村的变化是全区城乡融合发展中乡村面貌焕然一新的一个缩影,在2017年市对区经济社会发展考评中,江宁城乡建设各项工作指标均名列前茅。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2017年以来,江宁区坚决下好城乡协调发展“一盘棋”,进一步优化城市、乡村的空间布局,强化环境治理,着力打造城乡互动融合发展的新格局。

城乡协调发展“1+1>2”

刚刚过去的春节,江宁区各乡村旅游景点、景区游人如织,全区共接待游客193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9.6亿元。乡村建设,兴旺了乡村旅游产业。区农工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去年全区围绕美丽乡村“四变”工程建设覆盖率70%的年度目标,一方面完成了西部生态旅游线东线、中部滨水旅游绿道建设;另一方面启动中部片区建设,完成了湖熟核心区11.14平方公里建设和34个示范村等建设任务。观音殿、徐家院、王家和钱家渡4个村庄入选省级首批特色田园乡村试点。

在宜居宜业乡村建设全面铺开的同时,全区新城建设和老城改造同步推进:空港新城建设框架全面拉开、完成城中村和棚户区征迁262万平方米、13个特色小镇完成综合投入超过100亿元、高标准建成一批城乡道路、5个PPP新市镇项目有序推进……

城乡融合,不是简单的“1+1”。区发改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全区围绕城乡融合,把城区作为城市会客厅精心“装饰”,提升功能品质,把特色田园乡村作为核心景区精心“雕琢”,发展乡村旅游特色产业,把道路作为观光带全面打造,产生了“1+1>2”的聚合效应。

“三分建、七分管”,提高精细化水平

城乡建设“三分建、七分管”。如今,不论走在江宁城区还是乡村的道路上,不少居民能感受到环境发生的变化:路灯亮了、人行道地砖整齐了、路边绿化补植了、停车秩序规范了……而这些改变都源于精细化管理。

以垃圾分类为例,城市与乡村同步推进。去年,全区完成了20个垃圾分类示范小区的创建任务,镇村生活垃圾集中收集率达100%。除了城区,谷里街道世凹桃源、大塘金和淳化街道周郎社区等地也开展了农村垃圾分类试点工作,村容村貌进一步提升,农村垃圾“一袋装”、“一桶倒”的方式成了过去式。

数字化城管平台建设是提升城乡精细化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区城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数字城管平台已经覆盖全区,共设有3000多个固定视频监控点。通过全域监控,一旦发现问题随即立案,转至责任单位处置。同时,针对“12345”投诉举报及部分疑难案件,视频监控员会同责任单位赴现场办案,实现了“发现及时,处置快速,监督有效,指挥灵活”的数字化管理。

精细化管理不仅是城管一个部门的事。为解决“责权不一”“看得见的管不着”等问题,去年江宁区还创新基层综合执法体制,下放1528项行政权。

让绿色成为江宁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城乡融合发展的基础。围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我区始终坚持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可持续发展的核心价值追求,全面落实中央《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等文件要求,瞄准环保短板,坚守责任担当,铁腕治污攻坚,去年获得了全国首批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的荣誉。

生态文明建设不是一蹴而就,也不是运动式整治,而是持久战、系统战,要打好、打赢“战役”,就需要建立健全机制。江宁区环保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针对环保问题,江宁区建立了绿色金融评价制度,对全区9家国控重点污染源企业和152家非国控一般污染源企业进行环境行为评价;开展“263”行动,专“啃”雾霾、黑臭河、生活垃圾处理等“硬骨头”,通过健全一系列机制,让江宁既有金山银山的价值,也有绿水青山的“颜值”,从而实现百姓富、生态美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