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市武进国家高新区:打造现代滨湖科创产业新城
来源:武进新闻网 日期: 2021-08-11
全市创新发展大会明确,“十四五”期间要将创新作为常州的“最核心战略”。作为全市创新资源最密集的辖区,武进将开展“科技创新燎原计划”,奋力争当“全市智造名城主引擎、全省现代化建设排头兵”。站上新起点,武进国家高新区如何走好科技自立自强之路?
“我们将奋勇扛起‘两争一前列’新使命,始终弘扬‘勇争一流,耻为二手’的常州精神,坚持以‘滨湖科创城、智造武高新’为目标定位,全面实施创新驱动核心战略,加快打造武进‘一区一城’建设的引领区、常州产城融合发展的示范区、长三角中轴枢纽的先导区和中以全面创新合作的样板区,为全区、全市争创更多‘第一’‘唯一’。”区委常委、武进国家高新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副主任石旭涌在日前召开的高新区创新发展大会上发出动员令。
构筑科技创新高地打造创新发展引擎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武进高新区将把创新发展作为优先战略,以建设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国家创新型城市为重点,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带动全面创新,加快构建具有武高新特色的创新体系,着力打造创新服务机制健全、创新创业高度活跃、创新成果大量涌现的科技引擎和创新高地。
坚定不移地壮大创新产业。立足于园区自身产业特色和发展优势,抢抓一批龙头型、旗舰型、科技型项目,加快构建主导产业高端化、新兴产业集群化、高技术服务业特色化的现代产业体系,形成以创新型领军企业为龙头、科技型上市培育企业为骨干、高新技术企业为主体的创新型企业集群。
坚定不移地推动创新转型。大力培育先进产能,量身制订企业扶持方案,重点扶持拥有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企业,推动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深入实施“互联网+”行动,支持智能车间、智能工厂等创建,促进机器联网、企业上云,促进新型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发展。
坚定不移地打造创新平台。充分挖掘中汽研、固立创新中心、阿里创新中心等现有平台潜能,加快推进江苏省新能源汽车能源与信息创新中心、长三角化合物半导体产业创新基地等创新平台体系建设,加快启动东部“科创走廊”建设,培育共建一批联合实验室、技术中心、研发中心。
坚定不移地实施创新合作。深化中以科技合作交流,全力打造开放创新试验田、国际合作双通道、高质量发展新引擎。鼓励外资企业在高新区设立区域总部、研发中心等机构,推动国际一流高新技术企业落地生根。
坚定不移地引育创新人才。深入实施“金梧桐计划”3.0版本,引导企业采取产学研合作、智力资本入股等措施,集聚培养高层次的科技人才、高水平的创新创业团队、高素质的管理人才、高技能的实用人才,全力营造高端人才集聚的“强磁场”,力争今年入选省“双创计划”项目10个,落户“龙城英才”项目30个,新增“985”“211”等重点院校毕业生超千名。
争做“创新型”企业家激发创新发展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企业家创新活动是推动企业创新发展的关键”“企业家要做创新发展的探索者、组织者、引领者,勇于推动生产组织创新、技术创新、市场创新”。高新区范围内拥有企业上万家,涌现了潘中来、汪立平、周立成等一批杰出的企业掌舵者。面对新时代、新格局、新征程,广大企业家如何激发创新基因,赋能发展动力?
“我们将积极抢抓时代的机遇,勇敢地站在创新发展的最前沿,努力承担历史赋予的重任,以卓有成效的创新创业创优实践,不断推动园区高质量发展。”在高新区创新发展大会上,不少企业家这样表示。
争当勇争一流的创业者。坚持把个人理想与人民意愿结合起来,把个人奋斗与园区建设结合起来,把实现人生价值与回报社会结合起来,保持打造“百年企业”的气魄,弘扬敢闯敢试、敢为天下先、敢于承担风险的精神,开拓进取、拼搏奋进,以创新创业成就伟业,以自身作为赢得尊敬。
争当引领时代的学习者。勤于求学,敏于求知,善于求新,广学百家之长,常学政策理论,深学经营战略,提高科学素养,及时把握全球创新、科技发展态势与市场动态,加快形成科学规划的战略思路、坚韧不拔的发展冲劲和思维敏锐的应对能力。
争当锐意改革的创新者。坚持以开放的姿态接受科学理念和先进文化,以无畏的勇气冲破落后观念和僵化机制,破除对传统经营模式的依赖,重视技术研发和人力资本投入,创新科技、创新管理、创新经营,大胆上市、积极融资,推动企业向更高层次发展。
持续打造最优环境厚植创新发展沃土
创新引领发展,科技成就未来。高新区将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破除体制机制障碍,进一步激发企业家的创新活力和创造潜能,以企业的创新为社会发展注入不竭动力。
持续打造最优的政策环境。市委、市政府出台的《促进创新发展政策20条》,涵盖人才引进、科技金融、主体创新、链式创新、平台载体等创新发展各个节点,覆盖范围广、支持力度大。高新区将进一步深化政策研究、政策解读和政策辅导,主动帮助企业申报项目、争取支持,推进园区企业持续增强创新能力。在此基础上,园区围绕亩均产出、设备投资、新增税收,出台了相关扶持政策;同时,让企业家充分参与涉企政策的制定,进一步保障涉企政策的科学性、精准性、可操作性,制定一批更“接地气”的政策措施,为企业发展创造更加良好的政策环境。
持续营造最优的舆论环境。始终坚持尊重、支持和保护企业家,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文化和社会氛围,通过广泛宣传、示范引领,更好地树典型、立标杆,在全社会营造尊重企业家、尊重创新实践的氛围,激励广大企业家更好地创新作为、大胆实践。
持续创造最优的城市环境。重点围绕滨湖区域、高铁板块、南夏墅集镇、科创新城等重点板块,深化产城人融合发展战略,深入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升社会事业,不断完善功能配套,以更大的力度加快城市建设、优化城市形象、提升城市品质,让园区更多人才能引得进、落得下、留得住。
持续塑造最优的服务环境。园区将大力弘扬“店小二”“急郎中”精神,坚持领导挂钩重点服务,专人专员跟踪服务,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着力优化营商环境,努力为企业创新发展提供一流的政策环境、高效的行政环境、优质的法治环境,与企业一起开辟发展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