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苏州:打造高品质社区,为人才和企业赋能
来源:看苏州新闻客户端 日期: 2022-02-08
早上8点,从小样公寓醒来,通过室内连廊即可进入办公区域。中午12点,在园里的食堂饱餐一顿,还可以在健身房大汗淋漓一场,缓解工作中的疲惫。下午3点,若有客户前来拜访,还能一起去园内的咖啡店打个卡……
这样舒心的创业环境,你爱了吗?江苏苏州正在全力打造高品质人才社区,为人才提供全方位“一站式”服务,小样青年社区就是其中一种模式。除了图书馆、健身房等基础设施配备一应俱全外,社区还会帮助初创企业找钱、找圈子、找市场,持续为人才、为企业赋能!
高品质配套,让人才“乐有宜居”
在苏州相城阳澄湖畔,一片挺拔的建筑群拔地而起,这里是各类创业人才梦想的起航之地。苏州小样青年社区是一个集工作、社交、居住、娱乐、消费为一体的专业型创业社区。
办公场地宽敞明亮,优惠价格租赁实验场地,交通网络便利,一系列高品质配套设施足以令创业者安心无忧。
除了一体化专业型创业社区外,苏州不少人才公寓也提供了一系列专业配套服务。
“公寓每月租金为2000元,公司和个人各自承担一部分,相比周边3000至4000元的公寓来说,价格很优惠。”托普所项目经理袁鼎杰博士说。
菁英汇人才公寓位于苏州高铁新城,共399套,分3种户型。该人才公寓主要面向市级及以上领军人才、博士以及重大产业项目高管。公寓内各类家电家具配套齐全,可拎包入住。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就是在公寓6楼的俱乐部,不仅解决了我一些申报政策上的难题,独自一个人在苏州工作也很有归属感。”袁鼎杰说。
苏州高铁新城精心打造的环秀湖创业俱乐部就位于公寓6楼。这里配备健身房、会议室等公共活动空间,向人才免费开放,同时积极为人才搭建沟通交流平台,定期举办各类申报培训、人才沙龙以及传统节日活动,营造舒心温馨的安居环境。
对待人才,苏州向来舍得下“血本”。为了让人才住有所居、住有宜居,苏州从2018年开始实施人才乐居工程,集成推出“租房贴”“购房贴”“助力贷”等6项组合拳,至今已有超8万名人才申报,补贴总额超6.9亿元。
2021年10月,苏州更是在全市层面召开了人才公寓建设推进会,为人才乐居服务升级按下了“快进键”。会上,不但发布了指导性的政策文件和便于人才查找的“人才公寓热力图”,更郑重承诺“未来三年将提供不少于10万套人才公寓”,让广大人才切实感受到“苏州温度”。
全方位赋能,让人才“创业有方”
除了高品质生活配套外,全方位的产业资源对接更成为了社区的一大亮点。
苏州盈数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总经理李仲涛毕业于清华大学,在美国打拼二十年后,2019年,他选择来苏州相城创业,在小样社区的帮助下,公司很快进入发展正轨。
“还记得当时从落户到办理工商执照,包括银行开户只用了一天的时间。”李仲涛坦言,到这儿来可以用心做科研,创业服务等工作都已经有人准备好,解决了后顾之忧。“在小样青年社区,在充分了解团队需求后,及时为我们深度对接了配套供应链,打通产业链资源。”
小样青年社区有资本强势注入的金融资源来帮助企业进行投融资对接。“只要企业实力够强,社区会推荐金融机构进行深度对接,为企业发展助力。”清控科创总裁助理、苏州小样青年社区总经理水腾飞介绍。
小样社区承担着高质量项目招引、人才申报辅导、科技政策咨询、产业资源对接等工作,帮助初创企业找人、找钱、找圈子、找市场,定制企业成长档案,精准掌握企业发展动态,全链条服务企业成长全周期。
2015年11月,小样社区正式落户相城区。经过5年多的发展,项目已成为相城区重要的招才引智综合型科创载体,是高品质人才社区发展创新模式之一。目前已引育了62个各类科技领军人才,高企认定及入库数量达66家,累计获得融资超24088万元。
近年来,苏州围绕人才来苏后面临的一系列实际问题相继出台了一些政策。
比如“房子”问题,针对不同层次人才推出了购房贴、租房贴、优购房、优租房、直通车、助力贷等一系列住房保障举措。
比如“孩子”问题,确定一批优质学校作为吸纳高层次人才子女入(转)学的定点学校。规定根据人才的不同层次,可参照享受本地户籍子女教育待遇。
比如“圈子”问题,出台高层次学术活动资助办法,鼓励并资助国际性顶尖学术会议和研讨活动,支持成立一批人才社团组织,通过专业化、常态化的活动,让人才圈、社交圈、学术圈、投资圈有效融动。
“十三五”期间,市本级人才专项资金投入年均增幅超过30%(6500万-2.69亿)。2020年,全市人才专项资金投入超过30亿元,其中市本级2.69亿元。
下一步,苏州将紧紧围绕打造国家级人才平台、建设人才发展现代化强市奋斗目标,全面推进人才队伍现代化、人才效能现代化、人才发展治理现代化,为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作出“苏州贡献”,展现“苏州担当”。
苏州的目标是:
到2025年,人才发展现代化强市建设取得实质性突破。人才总量达400万人,高层次人才占比超10%,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4%左右,人才结构实现新优化,人才效能达到新高度,人才制度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全社会创新创造活力充分迸发。
到2030年,基本建成人才发展现代化强市,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升,人才国际竞争力进一步增强,人才制度优势显著转化为发展优势。
到2035年,全面建成人才发展现代化强市,科技创新能力和高水平人才队伍整体实力位居全球城市前列,成为对外开放程度更高、创新活力更强、人才科技成果更丰富的国家人才改革示范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