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建议使用chrome浏览器、QQ浏览器、360极速模式,体验更佳
首页
连云港海州五大宫调:回响在古盐河畔的历史足音

来源:新华日报 日期: 2022-08-29

古城镇远楼。

刘长兰和众人一起演出五大宫调。

海州五大宫调演出。

海州五大宫调参加北京传统音乐节展演。

东方卫视《非常有戏》栏目录制海州五大宫调。

五大宫调进校园,孩子们在认真看演出。

板浦小曲堂内,玩友们在一起演唱海州五大宫调。

“一轮明月当空照,金风摆动丹桂飘。檐铃窗外敲,声音好似奴那才郎到。细听不是他,原来是梧桐叶落掉……”行走在连云港海州的古巷,偶尔听到咿咿呀呀的吟唱声,二胡幽婉和奏,杯碟轻脆扣响,随风飘向远方,触动着岁月深处的斑驳记忆。这悠长的小调,就是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遗名录的海州五大宫调。

伴随运盐河水流淌的地方小曲

“海州五大宫调的形成,与当地经济的兴衰特别是盐业生产的发展有着密切联系。”连云港市剧目工作室原主任、国家一级编剧、海州五大宫调研究专家朱秋华说,“海州的板浦镇不仅是历史上的重要商埠,也是海州五大宫调流入的一个重要门户。运盐河所到之处,小曲得以流传,在海州扎下根来,并不断吸取地方语言的特点和民歌小调中的丰富营养,逐渐形成了独具一格的海州五大宫调。”

淮盐,有着2500多年历史。在其重要产区古海州,盐商大贾云集,他们随船蓄有声伎,且留心词曲,运盐河沿线雅乐小曲相闻。海州五大宫调成为古盐河畔悠悠传来的历史足音,融入港城发展变迁。

明代嘉靖、隆庆年间,以魏良辅为首的戏曲音乐家们在太仓南码头创制昆曲水磨腔的同时,江南丝竹逐渐成型;而在苏北,海州五大宫调也逐步形成。明清时期,随着两淮盐业兴旺,大运河运盐船南来北往,一方面由于人员往来、艺术交融,海州五大宫调得以广泛吸收江淮民间小曲而渐趋成熟;另一方面,由于盐商大贾的喜爱、文人雅士的吟和,清代乾嘉学派的学者、音律学家凌廷堪和《镜花缘》作者李汝珍等著书立说,推动了海州宫调牌子曲在民间的广泛流传。

随着海岸线变迁,盐业生产、转运中心发生变化。到上个世纪20年代中期,陇海铁路向东延伸通车至新浦后,海州一带的内河水路交通渐为陆路交通替代,板浦逐渐失去了交通枢纽的地位,日趋萧条。但是,交通的闭塞和文化生活的单一,加上一批传唱者的真心热爱、细心呵护,反而使海州五大宫调得以比较完整地保留下来。

被悠久的淮盐文化润泽,海州五大宫调一代代地传承发展,成为更多保留明清俗曲特征的小曲艺术。海州五大宫调分布区域以海州、板浦为中心,北至赣榆,往南到淮安、盐阜地区,西到沂沭河边,集中分布地区有1万多平方公里。随流传区域的不同,形成南北两个流派,南派以板浦为中心,北派以赣榆为中心,两派风格各具特色。

原生态,是海州五大宫调最珍贵、魅力最强之处。五大宫调用海州方言吟唱起来最有味道,500年前海属地区的“流行歌曲”,在一代一代人的传唱中得到完美保留。“海州五大宫调一唱三叹,曲词优雅,字少腔多,节奏很慢,一句词往往要唱一分多钟,‘拐弯’特多。”朱秋华说。

听着保留古音的五大宫调,想象数百年前盐河归舟——盐商、文人立于船头,耳边传来曼声吟唱,舟过处,是两岸水草青青,是临河人家河埠头,是古镇的石拱桥……

地方小曲的“活化石”

海州五大宫调原来没有正式、特有的名称。曲调保持自身特点,按传统曲牌区分,可分为大调和小调两类。大调多为单支,主要曲调有【软平】【叠落】【鹂调】【南调】【波扬】以及【马头调】【满江红】等,特点是委婉细腻、节奏舒缓,类似昆曲的“赠板”,演唱时字少腔多,有一唱三叹之感,多用于抒情。其唱词典雅华丽,明显出自文人之手。在江浙地区几近失传的乐曲【马头调】也可在这里找到传人,唱词与200多年前清代刊印的《白雪遗音》中的记载几乎完全相同。海州五大宫调中还有近100首小调,多为明清小曲,如【叠断桥】【凤阳歌】【闹五更】等,几经传衍但仍保存完整。其风格和大调截然相反,节奏明快,字多腔少,长于叙事,既可单独演唱,也可和大调连缀、组成套曲,演唱各种故事。

五大宫调演唱以自娱为主,演唱者自称“玩友”。演唱时多为坐唱,时而加少量说白,不化妆,也无大的表演动作,少则两三人,多则十几人,大多是一人唱、众人伴奏,有时唱至兴起处,伴奏者也会和上一两句伴唱以增强气氛,也有时众人对唱,分别演唱曲目中不同人物。

玩友们讲究“小曲要媚,大曲要味”,他们多在曲堂集聚,时而传授曲目,时而切磋技艺,吟唱取乐。上个世纪初,海州一带“小曲”更繁荣些,一些民间艺人便用牌子曲演唱各种故事,走街串巷,藉以糊口谋生。玩友演唱多以地方语言为主,偶而表现有身份的人物,也在道白中带一些韵白,海州五大宫调的伴奏乐器有二胡(正反弓两把)、琵琶、月琴、三弦、箫及檀板、碟琴等,常用酒杯、瓷碟为乐器,伴奏时用竹筷敲击小瓷碟,“叮叮当当”听来别有风味。

海州五大宫调的传承人大多文化程度不高,但一直默默努力着。比如,被称为“五大宫调活字典”的赵绍康,退休前是环卫工人,本人不识字,但他是保护传统文化的有心人,让女儿、女婿把一个一个曲牌记录下来。传承人刘长兰将熟记于心的曲调录制成磁带,然后请专人翻成曲谱并填词,让这一濒危古老艺术保存下来。

师徒相传 代代传唱

在古镇板浦,于成浩、赵广江、钱乐山师徒相授,五大宫调代代相传。钱乐山出身盐商,是赵广江众多弟子中的一个,他自小喜欢宫商韵律,颇有天赋,演唱时声情并茂,感染力很强。据年过六旬的淮海戏演员陈立才回忆,去钱乐山堂会时他还是个孩子,但对其表演记忆犹新:“钱先生唱得真好、真美,有韵味、耐听,现在的人再唱很少有那个味儿了。”

新中国成立后,钱乐山到连云港竹藤厂当会计,家搬到了新浦,跟刘长兰做了邻居。刘长兰、赵绍康等人拜钱乐山为师。

2006年,海州五大宫调被国务院列入国家级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十多年来,确认了赵绍康、刘长兰等9位市级以上代表性传承人,他们收徒授艺数十人。2008年2月,刘长兰和赵绍康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为了让更多人了解、熟悉、掌握、喜爱海州五大宫调,刘长兰生前成立了小曲堂,爱好者们有空就会来此切磋技艺,一些学生深受吸引,利用课余时间专门过来聆听学习。目前,海州五大宫调民间小曲堂、传承基地已达16个。

随着时代的高速发展、社会环境的变化,海州五大宫调等地方乐曲渐呈濒危状态。解决这一濒临失传古老艺术面临的生存和传承问题,也是众多专家学者和艺术工作者的期盼。国家、省、市日益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13年,连云港市政府制定了《海州五大宫调(2013年—2023年)保护规划》,使得海州五大宫调传承保护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文化部门挖掘整理了相关资料,出版了《海州五大宫调》等书籍,率先在省内建立了海州五大宫调数字化生态博物馆,完成了原文化部数据库试点工作,对传统文化的现代保护模式进行了积极探索。

“吃板浦,穿海州,板浦人好客,海味山珍花样多。康熙贡醋‘汪恕有’,香醉十里有汤沟。酒逢啦,酒逢知己话就多,你喝我喝,都要喝个够……”在连云港市苏光中心小学,学生们传唱海州五大宫调传统曲目《板浦四季美食多》。该校成立了海州五大宫调传唱社团,邀请板浦当地老艺术家们走进校园,带着一群天真活泼的孩子学习和传承五大宫调。

“教学生唱五大宫调,现在是连云港海州五大宫调传承保护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连云港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非遗处处长王源远说,海州区所属22所中小学校3万余人,自2010年开始传唱五大宫调。连云港师专还成立了海州五大宫调艺术团,并将其列入乡土教材,多次举办专场演唱会,在高校学生中引起强烈反响。

近年来,海州五大宫调走出连云港并获得广泛关注,在中央电视台音乐频道“风华国乐”、上海东方卫视“非常有戏”等栏目播出,应邀参加首届北京传统音乐节,获得中国原生民歌大赛铜奖。海州五大宫调爱好者协会被原江苏省文化厅命名为“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示范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