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建议使用chrome浏览器、QQ浏览器、360极速模式,体验更佳
首页
江苏:畅通经济循环,全域打造双向开放枢纽

来源:新华日报 日期: 2021-12-24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要“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是科学应对新发展阶段机遇和挑战、贯彻新发展理念的战略选择,也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主攻方向。

作为全国改革发展大潮中的先行军,江苏始终坚定不移地走开放式发展道路,不断提升改革开放的质量与水平,不仅自身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开放发展之路,也为全国的“对内搞活,对外开放”贡献了江苏经验。去年底,《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十四五”时期,江苏要“积极构建具有世界聚合力的双向开放枢纽”。这是江苏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赋予的“在服务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上争做示范”的使命担当,也是江苏主动适应新发展阶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枢纽”新目标的实现,关键在于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其中畅通国内循环是主体和前提,畅通国际循环是支撑和保障,二者存在辩证统一的内在关联,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从江苏开放发展的历史进程和基础条件来看,实践中需要采取省域一体化的推进策略,多措并举畅通双循环的战略链接,全域打造具有世界聚合力的双向开放枢纽。

以建设大通道为依托畅通国内国际物流。这里所指的大通道主要是交通通道,畅通“双循环”首先必须畅通通道。我省境内已经基本形成沿江、沿海、陆桥、京沪(沪宁)四大通道,既是省域交通的骨架,也是联系国内国际的动脉。为保障国内国际物流供应链畅通。一是要提升现有通道的交通能力,根据各交通节点的条件,构建多层级的综合交通枢纽系统,着力建设南京、徐州、连云港、无锡、南通等全国性和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集群)建设,大力发展多式联运,强化综合运输服务,拓展加密至“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航线航班,构建内外联通、安全高效的物流网络,提高国际物流运输效率。二是针对省域腹地交通不畅、可达性较差等现实问题,应当有序推进支撑大运河文化带、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的南北、东西交通干线建设,积极发展内河水运,强化交通设施互联互通,加快实现通江达海,推动形成内联外通的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

以都市圈同城化为方向畅通城乡区域要素双向流动。以都市圈为重点是适应我国经济发展空间结构深刻变化的时代需要。国家“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依托辐射带动能力较强的中心城市,提高1小时通勤圈协同发展水平,培育发展一批同城化程度高的现代化都市圈。可以说,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提升区域发展竞争力,已成为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一项战略任务。目前,我省已形成南京、苏锡常、徐州三大都市圈,其中南京、苏锡常都市圈业已相对成熟,徐州都市圈也正处于快速成长中。今后一段时间,应当以都市圈为重点,以促进中心城市与周边城市(镇)同城化发展为方向,以创新体制机制为抓手,加快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和省域一体化发展,促进城乡和区域资源要素合理高效流动,增强中心城市和都市圈综合竞争力,为推动全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以搭建开放大平台为支撑畅通内外贸流通网络。建设高能级对外开放平台是发展高层次开放型经济的关键支撑。目前我省已经构建起多类型、多层级、广覆盖的对外开放平台体系,包括自贸区、综保区、跨境电商综试区、各级各类开发区、国际合作园区等。“十四五”时期,一要以自贸区建设为引领加快制度型开放,深入推进自贸区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改革创新,支持南京、苏州、连云港三大片区加强特色探索,推动不同片区之间、自贸区与各级开发区等开放平台之间的协同联动创新发展。二要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营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推动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全面开放,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深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贸合作,促进内需和外需、进口和出口、引进外资和对外投资协调发展。

以扩大内需为基点畅通国内国际供需循环。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必须坚持以扩大内需作为战略基点,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面对全球疫情蔓延、全球市场萎缩的外部环境,扩大内需符合新发展阶段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也顺应了国际期待,不仅是当务之急,更是长远之策。一要加快培育新型消费,千方百计释放消费需求潜力。重点打造南京、苏州、徐州、无锡等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和扬州等区域消费中心城市,加强中小型消费城市建设,持续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同时积极扩大有效投资,发挥好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性作用。二要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以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注重需求侧管理,建立健全改进供给质量与拓展国内市场、融入全球市场联动机制,畅通国内国际供需循环,以国际循环提升国内大循环效率和水平,改善生产要素质量和配置水平,推动江苏经济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

(作者为江苏师范大学教授、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副会长、省重点培育智库“一带一路”研究院首席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