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建议使用chrome浏览器、QQ浏览器、360极速模式,体验更佳
首页
全面小康丨扬州高邮菱塘:小螃蟹大合力53户“蟹”手共富

来源:扬州日报 日期: 2021-11-26

秋风起,吃蟹时。9月20日上午,位于扬州高邮市菱塘回族乡的王鲜记农场,随着一个个地笼从水下捞上来,一只只吐着泡沫的螃蟹离开了水面。经过扎草、装盒、放入冰袋、打包等工序后,它们将被送上千家万户的餐桌。

距离高邮湖仅2000多米的王鲜记农场,是目前高邮市境内最大的水产养殖基地,由53家养殖户共同成立。通过专业化养殖、品牌化销售,王鲜记在螃蟹养殖、销售市场打开了一片天地。与此同时,王鲜记聘用上岸渔民和周边劳动力,并将养殖经验传授给周边居民,带动更多人就业、致富。

带动上岸渔民再就业

“我们采用生态养殖,给螃蟹最佳的生存环境,从源头把好品质关。”9月20日,王鲜记农场负责人王俊指着眼前3600多亩的水域介绍,“蟹苗都是我们自己培育的,确保好苗出好蟹。每年蟹苗下塘前,每亩塘会用300斤石灰来消毒。石灰价格高,人工成本也高,但不会造成污染,也避免了用药,这样养出来的螃蟹品质才会更好。”

一亩塘放养800只蟹苗,这是王鲜记根据多年养殖经验得出的数据。王俊告诉记者,养殖密度高,螃蟹的发病率也会相应提高;养殖密度低,经济效益会受影响,“每亩塘放养800只蟹苗,是一个比较理想的数据。”

“螃蟹养殖,人工是必不可少。”王俊带领记者沿着蟹塘走了一圈,走到一拐角处,只见一名中年男子正在打捞水草。男子名叫王广华,今年53岁,曾是一名渔民。“他们大半辈子和鱼打交道,有经验、有技术。我们做水产生意,应该为上岸渔民提供再就业的机会。”王俊介绍,王鲜记目前聘了七户上岸渔民,年轻人参与电商销售,年长的从事养殖等劳作,解决了他们上岸后的生活之忧。

在王鲜记农场的操作间内,55岁的姚友兰正熟练地用草绳将螃蟹捆扎好。“我家原本的土地全都流转给了王鲜记,一年有一万左右的租金。我和老伴儿在这里打工,两个人一年能赚五六万块钱。”姚友兰笑呵呵地说。在王鲜记,像姚友兰这样的大龄劳动力有近100人,家门口再就业,不仅能挣钱,还能照顾到家庭。

螃蟹“爬”上网“走”出去

“亲,我们的包装可以确保螃蟹送到您的手中时,依旧是活的。”9月20日,王鲜记农场的一间办公室内,26岁的郭凯正通过旺信与一名合肥网友沟通。

通过一根网线,王鲜记将螃蟹卖向物流所能抵达的地域。“做电商是为了迎合市场发展需求。以前,我们的螃蟹都是靠线下实体店销售,购买的多数是本地人。想要‘走出去’,螃蟹‘爬上网’是最佳办法。”王俊说,如今,王鲜记每年线上销售额占总销售额的一半。

“你看,这是我们今年刚刚投入使用的物流包装盒,每只螃蟹单独使用一个包装盒,避免相互碰撞。装好后,在盒子里垫上吸水泡沫,确保湿度。最后再用大盒子装好。”王俊手拿一个包装盒介绍道,网上下单,最快隔天到,最慢三天到。

做市场,就是要不断创新思路,顺应消费者需求。今年,王鲜记将螃蟹销售往前延长了一季,在大暑节气期间,推出了“六月黄”。虽然要再蜕一次壳才成熟,但由于养殖的品质好,最大的“六月黄”能达到3.5两。“近几年,我们还推出了蟹黄捞饭,做成线下餐饮店。多渠道发展,才能确保发展活力。”王俊说。

科学养殖抱团发展

“单亩蟹苗多了,不利于出大蟹,也容易生病。”“要根据养殖规模确定销售模式,不能完全依赖电商。”……除了养殖螃蟹,王鲜记每个月都要为高邮、宝应等地的养殖户“上课”,传授养殖经验。

今年49岁的王寿中是菱塘本地的养殖户,他告诉记者,养殖螃蟹,技术是关键,通过培训学习,自己学到了不少技术。今年的梅雨期,他汲取去年池塘捞草过多导致螃蟹不脱壳的教训,结合从王鲜记学到的养殖技术,对水草养护得当,螃蟹脱壳顺利、长势良好。

据了解,为了确保螃蟹品质,很多养殖户都从王鲜记购买蟹苗,并按照王鲜记传授的经验进行养殖,养出来的螃蟹可以自己单独销售,也可以拿到王鲜记一并销售。

“如今已经不是一家独大的年代,只有更多人抱团,才能形成良性发展。”王俊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