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城市亭湖区:多种去向一色情怀
来源:亭湖报 日期: 2021-09-23
从2008年9月开始,先后共有148名大学生怀着对未来的憧憬、对广袤农村的热爱,走进盐城市亭湖区的乡镇和街道,他们有了一个共同的名字——大学生“村官”。转眼三年过去了,这些当年走出“象牙塔”的大学生,经历了哪些磨砺与蜕变,在人生的道路上他们又怎样实现自己的价值……
坚守,在田间地头
“我在选择报考‘村官’的时候就知道,做一名‘村官’不是那么容易的,但是既然选择了,我也不会轻易放弃。”大学生“村官”裴银川是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滨江学院的毕业生,2010年来到亭湖区黄尖镇新街居委会担任“村官”,几年间,他已从青涩的大学生,变成了田间地头的“专业人士”。裴银川说,刚到居委会的时候,也曾感到过迷茫,但是通过入户走访,翻看农业专业书籍,他心里有底了,觉得自己可以做好“村官”这份工作。
新街居委会负责人告诉记者,裴银川虽然是个年轻的大学生,但是工作一点也不含混。他主动承担了远程教育平台的管理和各类材料报告的撰写报送工作;积极参与新农合政策宣讲服务;做好村民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和防汛抗旱等工作;努力为当地农户引进棉套瓜的种植技术,提高棉田综合效益……裴银川所做的这些工作,得到了村民们的认可和称赞。去年,他还受到区委组织部、区人社局的嘉奖。
面对三年任期后的选择,裴银川说:“我还是会坚守在‘田间地头’,服务基层,服务‘三农’。”和裴银川的选择一样,不少大学生将亭湖区的新农村建设当成终身事业,在这片热土上,发挥聪明才智,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我就想帮村里人干点事,用自己的知识帮助乡亲们发家致富。”2010年毕业于盐城师范学院黄海学院的大学生周峰说。周峰现任南洋镇民航村党总支副书记,他坚持吃、住在村里,积极了解村民的生产生活情况,由他整理编制的民航村《村民户情民意调查档案》,对了解户情民意和调解纠纷起到了重要作用。“我仍然坚持自己的选择,并且会一如既往地坚守服务基层的信念。”面对今后的人生道路,周峰坚定地说。
转岗,走向新的征程
“‘村官’的经历,是我人生中宝贵的财富,它在磨炼意志的同时,也给我带来了更多的机遇。”现在已经成为亭湖区残联秘书的徐敏告诉记者。徐敏毕业于南京工业大学,2009年成为亭湖区的一名“村官”。今年,她参加亭湖区上半年事业单位招聘考试,顺利通过笔试、面试等环节,最终成功考取目前的职位。
徐敏所考的职位是专门面向“村官”招聘的。“国家对大学生‘村官’的考试,在政策上提供了很多优惠,比如大学生‘村官’聘用期满、考核称职,经相关部门同意后,可以参加面向大学生‘村官’组织的公务员招考。”亭湖区区委组织部综合干部科负责人介绍,近几年来,亭湖区提供了近20个面向大学生“村官”的职位,每年都吸引不少“村官”前来报考。除此之外,大学生“村官”还可以参加研究生招考。聘期内工作表现良好、考核称职的人员初试可以享受总分加10分、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的优惠政策。据悉,亭湖区每年有大约45%的“村官”进入公务员队伍或者事业单位,走向新的人生之路。
“考‘公’是人生的一个选择,我很感谢当‘村官’的这段经历,通过在基层的摸爬滚打,锻炼了我的动手能力、处事能力和沟通能力,我能考上公务员也是得益于这段经历。”去年顺利考上黄尖镇公务员的王虹说。
创业,为自己更为村民
“我是一名‘村官’,为群众谋利益、创财富是我的本职工作。”在亭湖区黄尖镇创办了众悦中药材有限公司的吉磊说。吉磊,2011年毕业于盐城师范学院化学专业,同年到黄尖镇黄尖居委会担任主任助理工作。吉磊刚到黄尖镇,看到有些村民仍然过着靠“收成”吃饭的日子,就暗自下定决心,一定要让村民过上好日子。从此,他稚嫩的双肩挑起了为村民脱贫致富的重担。他走村入户,了解村里的实际情况,创办了众悦中药材有限公司,带动周边的村民走上了致富路。聊起公司,吉磊侃侃而谈:“公司主要从事菊花收购和加工、杭白菊的高效栽培技术集成创新,目前,年销售额达200余万元。我相信,随着公司规模的不断扩大,将会有越来越多的村民过上富裕的生活。”
创业是新时期大学生“村官”锻炼自己、实现价值的重要途径,更是发展农村经济、引导农民致富的有效方法。近年来,亭湖区一直将创业富民作为培养大学生“村官”成长成才的重要抓手,鼓励大学生“村官”发挥特长,科学规划,创办群众参与的致富项目,使大学生“村官”真正在创业中扎根农村、融入农村、服务农村。
在政策的鼓励和支持下,年轻的大学生“村官”们放飞着自己创业富民的梦想。新兴镇新永村主任助理张种伟与一名民营企业家联合创办了盐城市海之源水处理设备有限公司,完成年销售额200万元,帮助周边10多名农民就业;盐东镇东南村党委副书记张侃创办了占地20亩的“鹤乡仙莲苑”花卉专业合作社,带领周边20多户农户脱贫致富;亭湖新区北林社区党总支副书记卞成卫通过“村官”“抱团合作”模式,创办了盐城市富康物业服务有限公司……
记者从有关部门了解到,2008年“落户”亭湖区的20名“村官”中,有3人仍然坚守在田间地头,有14人考进公务员队伍,1人考进事业单位。无论是怎样的选择,他们都将三年的青春岁月奉献在了亭湖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