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期间市高新区制造业转型升级情况报告
来源:连云港市高新区科经局 日期: 2021-07-27
一、发展情况
(一)产业发展进展与特点
1.产业结构持续优化,规模效益不断提升。“十三五”期间,初步构建了以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电子信息、新材料、现代服务业等五大产业为主导的特色产业集群。规模以上工业产值、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幅超过10%,工业应税销售收入实现翻番。累计培育规模以上工业企业94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02家、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218家。2020年产业总收入44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产值315亿元,其中生物医药、装备制造、新材料、电子信息等主导产业占比达81%。现代物流业实现营业总收入70亿元,天马集团获评国家级数字商务企业,智慧物流产业园入选市十佳电商产业园。高新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受到省政府表彰。
2.产业创新实力明显提升,创新驱动取得突破。智能制造装备列入省“一区一战略产业”培育重点,建成国家火炬连云港装备制造特色产业基地、省级军民结合(船海装备)产业示范基地。中船七一六所在智能制造、智能交通等领域形成行业优势,鹰游纺机发力碳纤维成套装备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获批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天明机械荣膺中国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大陆汽车电子是全国最大的轮速传感器供应商,日出东方等获批国家级绿色工厂。医药健康产业,新型肝病药物、抗肿瘤药物、健康营养产品技术国内领先,正大天晴连续入选中国医药工业百强榜前20强,罗盖特绿色制造列入第二轮中法工业合作示范项目。电子信息及软件业,建成省软件与信息服务产业园、省大数据产业园,2020年营业收入增长38%。新材料产业,联瑞新材料苏北首家科创板上市,衡所华威环氧膜封装材料市场占有率国内第一。“十三五”期间,累计实施省级以上科技项目100余项,其中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省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等重点项目20余项,研发经费支出占GDP比重突破5%,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35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74%。
3.产业孵化体系加快构建,政策环境日益完善。汇聚了江苏海洋大学、南京医科大学康达学院、中国船舶第七一六研究所等“九校一所”科教资源,建有南京大学连云港高新技术研究院、南京理工大学连云港研究院、南京工业大学连云港工业技术研究院、江苏省海洋资源开发研究院等多个省级新型研发机构。建成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3个,大学科技园、孵化器、众创空间等省市级双创载体20余个,列入省级众创社区、“苗圃-孵化器-加速器”科技创业孵化链条等建设试点,花果山丝路智能小镇获评为全省优秀特色小镇,获批为江苏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省科技服务业特色基地。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制定实施《连云港高新区推进科技与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政策(试行)》、《关于支持连云港高新区主导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试行)》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加大财政科技投入力度;建设连云港科技大市场,推动创新资源整合和共享共用;加强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获批建设省知识产权示范园区。
(二)存在的问题
高新区产业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对照新时期国家高新区要“建设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区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的国家要求,以及与支撑全市“高质发展 后发先至”重要增长极的要求相比,还存在着不少短板与不足,以及一些不平衡、不协调的深层次矛盾,主要表现为:一是产业总体规模偏小,与国内省内领先高新区相比,产业基础还比较薄弱,产业特色不明显,有“高峰”无“高原”、产业链“散”、“短”现象严重,主导产业的企业分布多为点状,相互配套支撑、集群发展不明显,产业生态体系建设处于初级阶段。二是产业创新体系亟待完善,产业创新能力总体不强,还存在着科技型企业群体规模较小、高层次人才缺乏、科技公共服务体系不健全等难题。三是国际化能力亟待提升,对外合作开放水平有待提高,外向型产业和创新资源开发利用需要进一步加强。
二、形势与需求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由全面小康社会向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迈进的关键时期,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也是全面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新征程的重要机遇期。总体来看,“十四五”时期高新区面临着有利和不利因素交织、机遇和挑战并存的复杂环境。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以信息技术为主导技术的技术革命进入深度协同、融合创新的新阶段。信息技术的突破和应用为产业发展开拓新空间,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与各领域深度融合、加速高新技术迭代和突破,数字化、智能化技术对经济体系正实现全扩散、全覆盖,经济数字化转型步伐不断加速。连云港高新区产业的发展必须紧扣当下这一主题,推动产业数字化、智能化,加快产业体系改造与转型。
我国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发展环境面临复杂变化。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保护主义、单边主义上升,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遭受冲击,高新技术和新兴产业成为国际竞争的着力点。我国国内经济社会基本面长期向好的趋势没有变,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将成为发展的主导方向。高新区需要以具有强大竞争力的创新主体支撑创新发展,以创新开辟发展新空间和塑造发展新动能,推出更多涉及民生福祉的高新技术成果,推动高质量发展尽快走上创新驱动的发展轨道。
区域发展肩负新使命,进入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加速期。“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是新发展阶段党中央赋予江苏的新使命。省委省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沿江、沿海等区域发展政策,以推进区域协调发展。连云港地处“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三大国家战略交汇区域,拥有东中西区域合作示范区建设、国家自贸区、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等多重叠加优势。高新区需要以世界性全球眼光优化产业布局,加快两区融合,推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转型发展,着力打造成为长三角重要的产业承载地和新增长空间。
三、总体要求
(一)发展思路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坚持新发展理念,深入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牢牢抓住新技术革命协同融合战略机遇期,紧密围绕信息、生物技术两条主线,强化创新链协同、产业链融通、政策链衔接,以高新区与海州区融合发展为契机,构建“3+1+1”产业体系,强化体制机制改革和创新体系建设,提高产业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努力打造全市协同创新大平台、科技创业主阵地、新兴产业增长极,建设成为全国现代产业体系标杆区、国家级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区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
(二)发展目标
“十四五”期间,连云港高新区将以“建设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区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为总体目标,着力打造产业高地、创新高地、开放高地、人才高地,成为全市“高质发展、后发先至”的重要支撑点和增长极,力争在全国高新区综合排名提升10位。
——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建成。智能制造装备、生物医药、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现代服务业等特色主导产业产值突破1000亿元,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80%。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服务业在经济总量中比重进一步提高,占比达到30%。企业实力不断壮大,拥有规模以上企业15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1000家、高新技术企业200家、上市企业10家。
——产业集群提质增效再上台阶。建成智能制造产业园、生物医药产业园、大数据产业园、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等,海州工业园、新浦工业园、宋跳工业园转型升级实现突破,区域性现代产业集聚区和引领区初步建成。
——科技创新提供强大动能。创新投入、创新平台大幅增加,创新能力和创业活力明显增强,成为技术创新区域策源地。研发经费支出占GDP比重7%以上,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60件以上,创成国家知识产权试点示范园区。建成省级以上研发机构50家以上、国家和省级创新创业载体20个以上,各类孵化器、加速器面积200万平方米,在孵企业数年均增长30%以上。
——人才高地优势增强。园区从业人员中本科及以上学历占比达到40%;新增各类高层次人才5000人以上,其中, 高技能人才2000人以上,博士、硕士学历人才1000人以上。建成“三站三中心”等人才创新平台100个,引进培育国家、省市级高端双创人才专家200名以上。
——高水平协同开放形成大格局。区域协同、产业协同、园区协同、校地协同发展实现新突破,跨境融合、军民融合、产教融合和产才融合取得新成效。与中关村、张江、深圳等国内一流园区形成长效稳定合作,与省内园区、自贸试验区、海州区形成协同发展局面,建设若干具有国际、全国影响力的开放合作平台,成为全市对外经济、科技、人才合作的重要窗口。
(三)产业体系建设部署
按照国家及江苏省建设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的总体要求,根据新技术革命走向信息技术全面协同融合趋势,结合高新区现有基础,按照信息与生命健康两条主线,构建3+1+1产业体系:“3”即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为引领、高端装备产业为支柱、新材料产业为特色的新兴产业群;第一个“1”即以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产业为先导、覆盖全链条的生命健康产业;第二个“1”即以现代物流业、科技服务业为支柱,与信息产业深度融合的现代服务业。
优化高新区空间布局,遵循两区深度融合发展要求,以向东、向南拓展为主,加快海州工业园与空港、云台产业园衔接,促进园区一体化发展布局。优化“一区五园”产业布局,按照“一园一业”发展思路,每个园区主攻一个主导产业,壮大1-2个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社会化合作共建“园中园”,形成十大特色产业园区。其中:
海州工业园聚焦生命健康产业,重点打造生物医药产业园,同步推进装备制造产业园和电子信息产业园建设,重点发展生物医药、医疗器械、高端装备、智能装备等,提升创新型产业集群和产城融合发展水平。
新浦工业园聚焦智慧物流业,依托区域物流分拨基地建设,重点打造智慧物流产业园,推进新材料产业园建设,推动园区向“专精特新”方向提升,形成集聚效应和品牌优势。
宋跳工业园聚焦智能制造产业,重点打造智能制造产业园和军民融合产业园,推进企业加速器、高标准厂房、科技产业园等全链条孵化载体建设,打造国内一流专业化、集约化智能制造产业集聚高地。
科教创业园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科技服务业,以研发孵化、数字经济、总部经济为核心,重点建设大数据产业园和科技服务产业园,打造花果山创新创业示范区,形成服务机构集聚、创业氛围活跃、创新品牌响亮的标志性区域。
云台产业园充分利用优越的生态环境,瞄准未来科技和产业发展突破点,打造未来产业园,坚持四个面向,落实海洋强国、健康中国等国家重点战略,发展海洋经济、生命健康等新经济新业态。
四、重大任务与措施
(一)实施产业技术升级行动,培育产业发展创造新动能。
实施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工程。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聚焦生命健康、高端装备、新材料等优势产业领域,支持区内企业、高校、科研院所通过独立或联合攻关等方式,参与国家级、省级等各级各类科技计划项目,突破一批关键共性技术,解决制约行业发展重大技术问题,为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技术支撑,推动实现高新区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十四五”期间,组织实施各级重点研发和科技成果转化项目不低于50项。
实施产业智能化工程。提升五大园区数字化基础设施水平,实现5G网络全覆盖,发展物联网、工业互联网、卫星互联网等为代表的信息基础设施,加快园区光纤网、移动通信网和无线局域网部署和建设,提高企业宽带接入能力,加强数字化园区服务应用,打造智能、高效、便捷的智慧园区。依托高新区的产业和数据基础优势,按照规模化、集约化、智能化、绿色化要求,重点新建扩建一批公共服务、应用服务、重点行业和大型企业大数据中心。支持优势行业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支持新型纺织、海洋工程装备和大型矿山装备等优势行业龙头企业,构建行业工业互联网平台,培育新型生产组织模式,促进制造资源优化配置,为企业和用户提供研发设计、检验检测、集采物流、金融支持等公共服务。加快云计算建设,推进基础通信运营企业围绕私有云、公有云业务实施拓展搭建云平台,建成高新区云计算资源(服务)中心,鼓励高新区及大中型骨干企业建设工业云,加快形成开放型工业信息基础设施服务平台。推进产业智能化试点示范,围绕高端装备、新材料等重点产业领域,根据产业特点,分类、分步骤、分层次开展智能化改造,在重点企业的关键工序、关键岗位推广智能制造装备与技术应用,建设智能制造示范车间、工厂和企业。实施产业智能化与业态培育工程,支持企业应用新型传感技术、网络技术和数据分析处理技术,开展在线监测、远程诊断和云服务为代表的智能服务,大力培育发展大规模个性化定制、远程运营维护等新模式新业态,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二)实施产业创新体系再造行动,集聚产业创新资源
实施产业创新基地培育工程。围绕重点产业领域,积极引进和共建一批国内外知名高校、科研院所、新型研发机构、创新团队等在高新区建设产业研发机构,聚焦高新区产业前沿技术和关键共性技术开展研究,提供技术成果转化、技术扩散应用等全流程服务,重点建设智能制造、生物医药、新材料、大数据等产业创新基地。深化产学研合作,支持各类创新基地和平台,通过独立或联合的形式承担或参与国家级和省级重大科技计划或产业化项目。
实施企业创新能力提升工程。加大对省级企业重点实验室、企业工程技术中心等支持力度,力争再造1-2家国家级企业创新平台。依托优势企业在重点产业领域培育和新建一批省级企业创新平台,创新组织形式、研发模式和管理方式,打造一批国际先进、国内一流的企业研发机构,提升产业创新水平和关键共性技术供给能力。鼓励企业充分利用和整合相关科技资源和研发力量,联合各类创新主体建立联合创新中心等协同创新载体,为企业创新发展提供支撑。发挥行业骨干企业的主导作用和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基础作用,推进产业技术创新联盟、院士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研究生工作站建设,开展产学研用协同创新。
实施产业创新专业化服务水平提升工程。加强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鼓励行业协会、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和其他社会团体参与,完善大型仪器设备共享、科学数据、科技文献共享等公共创新服务平台。建立重点产业数据库,为企业提供创新知识和工程数据的开放式共享服务平台。加强市场化的专业技术服务平台建设,不断提升现有省级和市级技术创新服务平台运行水平,着力完善各项功能,不断扩展开放服务范围、提升管理运行效率;围绕智能制造、新材料等产业发展需求,以产业园区为载体,积极鼓励科研院所、企业、科技中介机构等参与建设一批专业技术服务平台;重点支持专业技术服务平台针对产业链关键环节的技术需求,提供关键技术研发、检验检测、中试条件、技术评价、技术交易、人才培训、知识产权等专业化、市场化服务,提升服务能力和水平。建设“一园多校、区校共建”的大学科技园,大力引聚技术转移机构、建设公共研发平台、中试基地等,促进高校科研条件资源开放共享。深化与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专利审查协作江苏中心、中国高校知识产权运营交易平台等机构合作,开展产业专利导航、预警分析、高价值专利培育、知识产权运营等高端服务,加强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十四五”期间,建成省级知识产权示范园区,创成国家知识产权试点(示范)园区。
推进多元化产业孵化空间建设。加快发展众创空间和创新创业苗圃、孵化器、中试基地、加速器等孵化空间建设,提升针对各成长阶段企业的全链条服务能力,促进科研成果尽快转化为规模化生产的新产品,加速产业化进程。面向初创期、成长期、发展期等各类企业的创新创业需求,提供定制化的创业辅导、融资、法律、知识产权、政策、管理等相关孵化服务。针对初创期企业,提供以“专业孵化+创业导师+天使投资”模式的专业服务,促进科技创新创业的经验分享、政策分享和投资分享。针对快速成长期的创新型企业,提供众筹资金、P2P、创投资金、担保、上市等投融资服务,以及科技项目申报、国际市场开拓、法律咨询等服务。针对发展期的大中型企业,提供高层次人才、创新政策、专利保护、管理咨询等服务。
实施产业创新优质人才工程。支持企业从国内外知名企业或研究机构引进能够实现高新区重点产业突破发展或转型升级的产业创新领军人才。支持企业与国内外高校、研究院所的高端研发人才开展长期合作研究。设立和实施高级技能人才专项,支持重点产业领域企业引进、培育和使用高级技能人才。制定专门政策支持企业引进产业发展亟需的职业技能水平在国内外处于领先水平的高级技能人才,包括“中华技能大奖”、“全国技术能手”等国家级高技能人才称号,享受国务院颁发政府特殊津贴的高技能人才,世界技能大赛前三名成绩获得者及其指导专家等,支持企业独立或与其他机构联合开展高技能人才培养,对在高新区长期从事高端制造的高级技能人才进行奖励。
(三)实施企业高质量发展工程,凝聚产业发展新力量
实施领军企业培育计划。建立高新区骨干企业培育库,对纳入培育计划的企业,制定个性化培育方案,在大项目策划、投入、建设、融资等方面开展“直通车”服务,“一企一策”支持骨干企业培优培强,培育一批引领行业发展的标志性领军企业。建立管委会领导联系帮扶企业制度、重点骨干企业动态监测与服务机制,加强企业培育过程中的要素保障,并积极对上争取政策扶持。鼓励领军企业建设和拓展海外研发和营销网络,充分利用国外人才、技术和市场优势,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市场拓展能力。
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计划”。建立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筛选一批有一定创新能力、发展潜力大的科技型中小企业进行入库培育,加强对入库企业经济运行、研发投入、知识产权等信息监测与管理,适时申报纳入省市级培育库。设立高新技术企业培育专项资金,加大对科技型企业“小升高”的培育力度。对创新基础好、发展潜力大、成长性好的创新型企业,按照“一企一策”的原则给予针对性的帮扶指导,在研发投入、成果转移转化、人才引进培养等方面给与专项政策支持,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到2025年,培育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超过200家。
实施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计划”。建立完善高新区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现、筛选和培育工作机制,构建“科技型中小企业信息库”,定期组织开展企业创新辅导培训,在人才、资金、平台等方面提供加速服务,增强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活力,培育出一批技术水平强、成长性好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打造一批“隐形冠军”企业和“独角兽”企业。引导科技型中小企业专注核心业务,提高专业化生产、服务和协作配套的能力,增强与大企业、大项目和产业链的配套、支撑能力;引导科技型中小企业实行精细化生产、管理和服务,形成品牌优势;引导科技型中小企业利用特色资源,采用独特技术或工艺等,生产特色产品;引导科技型中小企业加大创新投入,持续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创造竞争新优势。到2025年,经国家备案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达到1000家。
实施科技创业企业“育苗计划”。制定和落实创业扶持政策,切实降低创业成本。依托众创空间、孵化器、第三方机构,通过举办创业大赛、项目路演等活动,深入挖掘创业人才和项目资源。重点引进外部高端人才带项目创业、在外成功人士返乡创业;支持企业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利用自身资源优势在园区创业;鼓励具备相应知识水平、拥有成熟创业计划、所创项目能有效对接市场的人才创业;进一步激励院校科研人员和大学生创业。加大对创业企业孵化和小微企业支持力度,提供以“专业孵化+创业导师+天使投资”模式的专业化、定制化和全流程服务,促进科技型创业的经验分享、政策分享和投资分享。鼓励初创企业和小微企业与龙头企业开展协作配套,促进其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推进众创、众包、众扶、众筹发展。
(四)实施产业集聚融通行动,打造连云港产业高质量发展新引擎
实施特色产业集聚发展工程。优化“一区五园”空间布局,明确各园区发展定位,因地制宜、因园施策,推动园区向“专精特新”方向提升,打造产业特色鲜明、产业链集聚、品牌优势突出的优势产业集群。围绕重点产业,以龙头企业为核心,整合区域产业资源,建设生物医药、新兴纺织装备、电子商务、智慧物流等十大特色产业园。海州工业园重点推进生物医药产业园和医疗器械产业园、国家级装备制造特色产业基地建设。新浦工业园重点推进智慧物流产业园和新材料产业园建设。宋跳工业园重点建设智能制造产业园、联东U谷高科技企业港建设。云台产业园重点推进高端人才和高新企业集聚的科技创新谷建设。科教创业园重点建设省级大数据产业园、软件与信息服务产业园、科技服务业特色基地,争创国家现代服务业产业化基地。
推进产业链拓展与融通发展。引导企业针对研发设计、生产制造、营销服务、供应链等业务流程,向智能化生产、网络化协同、个性化定制和服务化延伸等“新四化”模式转变。支持企业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开展故障预警、远程维护、过程优化等在线增值服务,实施从产品向工程总承包商、系统集成商或成套解决方案系统供应商转变,实现产品价值空间拓展。以龙头企业为牵引,围绕重点产品着力培育和引进相关材料和零部件配套企业,鼓励上下游关联企业开展联合技术创新和产品研发,引导上下游关联企业加速空间集聚,提高产业链协作能力,提升大中小企业融通水平。
促进军民融合发展。聚焦资源统筹、成果转化等,探索军民融合协同创新发展的新机制、新模式。统筹军民产业资源,支持军民技术相互有效利用,鼓励高新区各类创新主体和研发机构开展军民两用技术联合攻关,积极参与装备科研生产和维修服务,大力发展海洋工程装备、智能机器人、新材料等军民融合产业。依托中船第七一六研究所、南京理工大学连云港研究院、珩星电子、龙威中科等军民融合企业,充分发挥“江苏省军民结合产业示范基地”的品牌号召力,搭建军民融合创新创业大赛平台,围绕确定的重点发展领域挖掘和选拔一批优质项目,培育和引进重大军民融合产业项目,积极打造军民融合产业示范区。
实施区域协同发展工程。积极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京津冀协同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加强硅谷、中关村、张江、深圳等国内一流园区对接,建立稳定的跨区域创新合作机制,加强与西部国家高新区的合作交流,促进区域间创新合作、投资合作、产业合作和市场合作,探索异地孵化、飞地经济等多种合作机制,支持“飞地园区”“合作园区”等新载体建设。全面推进海州中心城区、海州经济开发区和原国家高新区在规划、空间、产业、政策和机制等方面的一体化部署,加快形成资源整合、优势互补、功能融合、政策叠加、运转高效的高效协同发展格局,最大限度发挥区域协同效应,实现“1+1>2”目标。
(五)实施开放发展行动,构筑江苏产业开放发展新高地
建设产业开放发展网络。设立协调推进机构和服务机构,加强驻外机构服务能力,充分发挥有关行业协会和商会作用,搭建各类国际经济技术与产业交流和投资合作平台。引导设立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国际化投资基金,组织一批城市对接新兴产业国际合作,建设一批国际合作创新中心,发展一批高水平国际化中介服务机构,建立全球研发网络,形成政府、企业、投资机构、科研机构、法律机构、中介机构高效协同的国际化合作网络。鼓励企业联合外资企业及其研发机构,创建国际联合研究中心。推动高新区企业依托各类国家级及地方实验室、工程中心,与弗朗霍夫学会等国际研发机构开展交流与合作,与国际知名研发机构开展检测认证、联合研发、科技成果转化等合作。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在境外通过新建、入股、并购等方式建立研发机构、技术中心。围绕国际合作,设立高新区海外联络处,加强与国内外一流科技园区的交流合作,建设国际产业合作园区。支持高新区高校、企业和研发机构参与国际科技合作计划、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参与或承担国际重大科技合作项目。
建设自贸区联动创新发展区。充分利用中国(江苏)自贸区连云港片区高水平开放平台的辐射带动和示范引领功能,主动复制推广自贸区改革措施和创新政策,推动投资管理制度、贸易管理制度等改革,加快建立与国际投资贸易规则相适应的制度体系,加快形成国际化、市场化、法治化的营商环境。按照“长三角北翼联动创新发展引领区、产业高质量发展先导区和体制机制创新示范区”的功能定位,聚焦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集群,加强与自贸片区在平台、产业、项目、人才等方面的深度合作,不断吸引国际企业、机构、项目、技术和人才,提升高新区自主创新能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形成与自贸片区在产业发展、创新载体、支持政策、考评机制、共建共享等方面联动发展格局,最大程度释放自贸片区的制度红利,打造区域一体化开放的样板间,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
实施“一带一路”内引外联工程。充分利用连云港作为“一带一路”战略重要交汇点具有的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优势,引导国内优质产业资源向高新区集聚。充分利用中国(连云港)丝绸之路国际物流博览会、江苏农业国际合作洽谈会等重大品牌活动影响,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相关国家企业和组织的交流,围绕现代物流、智慧物流装备、生物医药、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产业,重点引进和培育面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出口型企业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创新创业企业入驻高新区,支持有实力的企业与“一带一路”国家共建设示范园区或产业园区,吸引国内外产业链上中下游企业、大中小企业在园区集聚,带动相关产业实现内外联动发展。推进连云港高新区“一带一路”大数据中心建设,设立“一带一路”互联网数据开放交换共享试验区,搭建长久产权的互联网数据中心和国际互联网线路。探索构建连云港技术交易门户枢纽平台,促进江苏与“一带一路”亚欧大陆国家科技创新合作,促进科技成果内外双向转移转化,支撑重点产业领域对外合作发展。
(六)实施政策优化行动,激发产业发展新活力
统筹优化形成具有相对竞争力的产业发展支持政策体系。编制出台高新区产业投资指导目录、重点产业发展支持政策及实施细则,为高新区产业投资和产业发展提供政策支持。编制和出台高新区大数据产业、科技服务业发展专项支持政策,为重点产业发展提供专项支持。修订和完善高新区招商引资政策,提升招商引资相对竞争力。修订和完善高新区高层次人才和创新团队引进奖励政策,为高端人才和创新资源集聚提供政策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