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城市滨海县:工业经济篇追赶跨越铸辉煌
来源:滨海日报微信公众号 日期: 2021-09-28
70年风雨兼程,70年砥砺奋进,70年成就辉煌。
70年来,我县工业经济从不足百万元的工业总产值到1956年357万元的工业总产值,再到2018年实现全口径工业开票销售410.5亿元。70年来,县委、县政府以解放思想为抓手,创新工作思路,抓实推进措施,着力调整产业结构,不断做大做强主导产业,加快培育新兴产业,全力搭建承载平台,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开创了滨海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局面。
建园区,打造产业集聚新高地
“我们的技术人员正在对新引进的设备进行调试,以保证满负荷运行,各类订单如期交付。”昨天,在位于县工业园的矽润半导体公司,副总经理王锡胜告诉记者,“现在,公司每天可以生产2000多万只二、三极管和整流桥,全年产值有望达到3亿元。”
自2018年6月份正式投产以来,吕巷汽车零部件公司的产能一直稳中有升,截至去年年底累计生产汽车后视镜40万套,实现开票销售3.5亿元……该公司成功投产、加速发展只是我县培植和壮大现代产业体系、打造特色化园区取得的成果之一。
“我们在抓好特色园区产业项目快速集聚的同时,全力加快基础设施和研发平台的建设,为更大的项目、更多的项目落户园区提供很好的平台和支撑。”县工业园负责人如是说。
近年来,我县持续加大各园区道路、绿化、环保等基础设施投入,积极强化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提供配套服务,为企业搭建良好的创业环境。强势推动全民创业工作,不断强化各镇区载体设施建设,强化政策扶持,深化为企服务,进一步增强园区项目承接能力。现在,一大批大企业、好项目、新产业如雨后春笋般落户我县,汽车配件、纺织服装、环保新材料、电子信息等特色鲜明的产业正不断产生集聚效应,为全县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目前,全县已有18个园区、镇(区、街道)、部门与上海市宝山区杨行镇、吴淞街道和崇明区绿华镇等19个单位签订友好共建协议,开展人才培养、文化交流、社会事业、公共服务等方面合作;有30多家企业与上海企业、高校院所达成产品研发、生产、营销长期合作协议,开展科技成果转化、技术项目合作,全面提升了我县科技产品研发生产能力。
“近年来,我县按照‘六个高质量’和‘两海两绿’决策部署,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强化要素链,努力打造开放沿海战略高地,推动淮河门户加速崛起,高起点建设东部沿海现代化大工业基地。”县工信局负责人说,我县以综合能源、新医药、新材料、汽车零部件、电子信息、先进机械制造等现代产业为招商选资的主攻方向,并围绕重大项目开展补链强链特色招商活动。县沿海工业园抢抓政策扶持和环保倒逼的双重机遇,加快推动医药产业园一批重大项目建设,向千亿医药板块不断挺进。工业园围绕中汽零产业基地和电子信息智慧园,打造在苏北有一定影响力的特色产业基地;加快一批有合作意向项目的跟踪洽谈,努力打造“三个”百亿级新兴产业增长链。同时,按照“绿色转型、绿色跨越”新要求,结合“263”专项整治,淘汰落后、低端污染产能,为优质制造业项目腾出更多空间。
抓创新,加速释放崛起新活力
国家火炬滨海高分子材料特色产业基地落户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0家,新三板挂牌企业1家;国家火炬滨海新医药特色产业基地落户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8家;建成省级企业重点研发机构4家,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家,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8家;县沿海工业园与上海创诺医药合作共建的国家抗艾滋病病毒药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滨海分中心已签订协议并挂牌运行……近年来,一项项核心技术的创新与应用,推动全县工业经济在快增快转中实现高质量发展。
美康药业项目是落户县医药产业园内的重大产业项目之一,经过一年的建设,目前整个项目建设进展顺利。“不久前,我们完成了洁净区的工序任务。目前,制粒机、压片机、包衣机等主要生产设备已经安装完成,工人正在全力加快电气工程施工进度,确保如期投入生产。”昨天,该公司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公司项目涵盖固体制剂类、生物制剂类和保健品类三大产品生产体系,全部投产后年可实现销售25亿元,税收超亿元。
来到腾龙石化机械公司的生产车间,一排火红色的井控阀门依次排开,工人们正在进行各类半成品的组装与喷漆,全力赶制各类订单。“近年来,公司以国内市场开拓为突破口,加大科技创新与设备投入力度,生产的各类井口装置与井控阀门技术含量更高,内部承受的压强最大可以达到140兆帕。公司还新建了一个国家级实验室,新引进高端检验检测设备和不同规格的数控机床,产能与质量得到了双提升。”副总经理陈志文介绍,今年公司先后中标了中石油新疆油田、吉林油田、中石化中原油田等几个大的项目,年销售可达到1.2亿元。
“培育新动能,激发企业创新内生动力,在争创产业优势上实现更大突破,推动工业经济发展存量增量双提速、质量效益双提升。”近年来,我县坚持绿色转型、绿色发展的理念,深入推进星级企业培育、百企技改提升、百家高新技术企业培育系列行动,着力引导工业企业向绿色化、集约化、智能化方向转型。各企业纷纷立足实际,创新举措,强练内功,向科技要生产力、竞争力,实现了综合效益持续提升。截至目前,全县新兴产业销售占规上工业比重达74.5%,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全市第二,星级企业总数23家、总数全市第二,工业星级企业20家、总数全市第一。
强服务,提升优化发展软环境
“企业有什么困难,有什么好的建议,尽管跟我们说,我们愿当大家的‘店小二’,你们发展得越好,我们就越高兴……”这是我县部门为企帮办服务中常说的一句话。
在位于通榆镇全民创业园内的宇阳纺织公司生产车间,工人们正在纺纱机前熟练操作,全力赶制在手订单。“这多亏了县、镇两级帮我们‘牵线搭桥’,与上海等地科研院所合作,不仅引进新生产线,还引进了高端纺织技术。”公司总经理陈胜明说,“我们会继续接轨上海,强化科技创新,用先进技术补短板、创新品,从源头上控制成本,提高效益、壮大公司发展。”
要让企业留得住、发展好就需要在软环境上做文章。近年来,我县不断深化“放管服”改革,始终将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作为转职能、提效能、激活力、促发展的重要抓手,以“互联网+政务服务”为切入点,主动融入全省政务服务“一张网”建设,在全市率先启用政务服务管理平台。积极推进“3550”改革,开展“一窗两中心”市级试点,构建全民创业绿色通道,健全完善“七评合一”服务流程,同时大力推行“多证合一”“不见面审批”“数字化多图联审”等创新举措,不断优化审批服务流程,把改革的红利、创新的活力、政策的潜力叠加起来,致力打造县域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新动能。
“深入推进‘进解促’服务活动,强化问题收集、交办和销号管理,有效帮助企业缓解资金瓶颈等实际问题,全力保障企业平稳运行是我们为企服务的一大特色。”县工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我县继续落实挂钩服务,建立企业直通车服务体系,对重点项目实施“保姆型”服务,实行服务事项“交办制”、服务分工“清单制”,为企业提供多方位、全过程、高效率“绿色通道”服务,及时掌握企业生产经营情况、发展规划以及争星进位情况,帮助企业解决各类难题和困难。同时,还积极帮助后备星级企业争星提质,助推企业做强做优、转型跨越发展,全力推动县域工业经济发展高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