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地制宜创新江苏乡村产业振兴模式
来源:新华日报 日期: 2021-10-28
近年来,江苏积极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紧紧抓住产业兴旺这个“牛鼻子”,把大力发展农村生产力放在突出位置,围绕产业兴旺下功夫,各种新业态大量涌现,创新创业环境不断改善,乡村产业发展取得了积极成效。不过,在大力发展乡村产业的实践中,一些地区由于对乡村主导产业的定位不明晰、特色资源挖掘不深以及乡村产业准入门槛较低等原因,乡村产业发展出现了同质化、产业类型单一等现象。还有一些地区甚至超越了本土文化和自然条件的界限,在产业发展中盲目攀比、盲目跟风,急于求成扩大产业规模,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
因此,如何把中央文件和地方实际结合起来,因地制宜推进乡村产业振兴,是当前一项亟待解决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近期,苏北发展研究院课题组接连走访调研了江苏省15个乡村,包括坚持发扬红色精神、党建引领的淮安市刘老庄村;通过电商销售家具获得“最佳网商沃土奖”的徐州市沙集镇;深挖传统优势产业,并将传统与科技相结合发展的“花木之乡”宿迁市颜集镇;将传统教具加工高端化、集群化的淮安市施河镇;坚持生态发展的宿迁市耿车镇;推动传统农业走向现代高效农业的泰兴市祁巷村;深度挖掘自然资源,推动特色乡村旅游产业的常州市仙姑村等等,有针对性地与村镇干部、企业主管、当地村民等群体进行交流,共计访谈100余人次,旨在基于丰富的田野调查和对现有研究资料的科学分析,为苏北乡村产业振兴树立典型,提供经验参考和决策思考。
走访中,课题组系统归纳了江苏乡村产业振兴的五种典型模式:
一是从“无”到“有”的沙集模式。并无传统产业优势的沙集镇,在年轻人创新创业精神的带动下,选择了恰当的网销产品,使家具网销成燎原之势。经过多年发展,不仅改变了该村贫穷落后的面貌,而且使沙集镇一跃成为中国农村电商的典型代表。
二是从“废旧之困”到“生态转型”的耿车模式。耿车镇在发展乡村产业同时,打造生态绿色发展模式,推动原废旧塑料回收加工业向绿色转型,创业向科技转型,依靠互联网大力发展农村电商产业,过去“垃圾村”变成了现在“田园村”。“冲破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传统增长模式,耿车驶入了绿色转型路。”
三是从“施河制造”到“施河智造”的施河模式。施河镇注重发挥自身特色,培育、扶持骨干龙头企业,以政策支持企业提升自主研发能力,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提升了品牌价值,实现了产业转型升级。此外,人才的引进和培育,也为“教具小镇”施河镇产业振兴提供了重要的人力资源支撑。
四是从“花木之乡”到“花木电商”的颜集模式。颜集镇发挥传统的花卉种植技术优势,充分利用乡村社会网络,打造出了区域电商品牌,形成了“互联网+花木”的发展模式。2015年、2016年连续两年获评“中国淘宝镇”,先后获得全国“一村一品示范镇”、江苏省“农村电子商务示范镇”等13项省级以上荣誉称号。
五是从“外部扶持”到“内生发展”的刘老庄模式。淮安市刘老庄村有效地把红色基因传承、完善党的建设和夯实乡村治理结合起来,以红色基因为引领,充分发挥基层党建和带头人队伍建设,共同推动了本村招商引资、土地流转、集中居住、交通建设、环境治理和民生建设等高质量发展,成为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组织与精神支撑。
因资源禀赋、区域位置、历史文化等因素的不同,省域各乡村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因此,在实践中各乡镇必须要从区域实际出发,充分发掘资源、市场、人才和政策等方面的优势,形成各具特色的乡村产业振兴模式。
建议苏北在高质量推进乡村产业振兴中:一是做好顶层设计,优化产业功能布局。各地区各部门要编制乡村产业振兴地方规划和专项规划或方案。加强各类规划的统筹管理和系统衔接,形成城乡融合、区域一体、多规合一的规划体系。发挥好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政府引领作用。在政策的制定上进一步解放思想,积极探索农民承包经营权、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担保、转让的有效途径,逐步建立宅基地、农民承包经营权自愿有偿退出机制等。
二是优化产业功能布局,实现乡村差异化发展。对农业主导乡村联动发展型地区,要大力发展特色高效农业,鼓励土地承包权和经营权置换成土地合作社股权,提高土地利用效益;对城镇主导乡村发展型地区,要加强城区对邻近镇村的融合吸纳,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对资源较为同质的多个邻近乡村,实施综合类产业布局模式,努力实现产业间的融合互动和规模化经营;对有特色文化资源的乡村,实施乡村文化规划模式,在产业规划中应保护传统文脉资源,并将其深度融入乡村产业发展中;对休闲旅游资源丰富的乡村,实施休闲农业、乡村旅游规划模式,根据区域特色与资源禀赋,植入旅游休闲相关业态,并与乡村原有产业基础融合发展。
三是注重品牌打造与营销,激活乡村多元价值。在品牌打造上,突出“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一业一策”,打造特色农产品品牌集群;在营销模式上,积极延伸触网,推行“电商+合作社”模式,打造优秀农产品电商品牌集群;在价值拓展上,针对拥有独特资源的乡村,可尝试推行并完善社区支持农业(CSA)等新型高端农业发展模式,在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建立一种互信互惠的社会网络,实现农业的经济、生态、文化等多元价值。
四是充分发挥农民主体性,保障农民共享发展成果。增强农民在生产经营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充分重视并发掘农民的地方性知识、传统农耕技艺,创新构建村民、政府和第三方等三大主体组成的乡村产业振兴评价体系,注重吸纳农民的发展建议。
五是形成多主体参与机制,多方引才助力产业振兴。针对当下不少苏北乡村出现的空心化以及由此导致的劳动力及高端人才匮乏问题,要借助特色小镇、特色田园乡村等建设契机,积极搭建吸引高端人才进入乡村发展的良好平台。要深入优化营商环境,为涉农企业提供良好的创业制度环境。优化机制,广泛吸纳和促进各类社会组织参与乡村产业振兴,激活多元主体参与乡村产业发展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作者为淮阴工学院校长、苏北发展研究院院长,“江苏乡村产业振兴模式创新与案例研究”课题组负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