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上市公司做“链主”,强链补链进行时
来源:新华日报 日期: 2022-05-23
产业提质升级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力,也是重要抓手。“链主企业”“细分龙头”“隐形冠军”……一批江苏优秀上市公司在各自领域实现自身突破的同时,带动产业链上下游共同提升,为加快形成以先进制造业集群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为特征的资本市场“江苏板块”贡献力量。
转型创新,始终向着行业“头部”进发
光伏生产、焊接折弯、搬运码垛、打磨抛光……在这些热门的工业应用场景中,南京埃斯顿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研发制造的工业机器人“出镜”频率越来越高。作为国内整体工业机器人出货量最高、国产六轴工业机器人出货量最高、连续三年进入全球工业机器人中国市场出货量排名前十的知名品牌,埃斯顿稳居当下国内工业机器人第一梯队。
2022年1月15日,在合作伙伴们的见证下,埃斯顿自动化2021年度第一万台机器人(ER50B-2100)投入使用。这不仅仅是埃斯顿自动化发展的一个里程碑,也是整个中国工业机器人行业发展的重要突破。
“公司成立之初,以机床数控系统业务起家,在市场上取得了一定的口碑和知名度,但要想长远发展,就不能在工业自动化产业的大门口‘打转’,所以花了大气力把严重依赖进口的自动化核心部件伺服与运动控制系统攻坚下来。”埃斯顿财务总监何灵军说,伺服与运动控制系统是工业机器人的基础。正是基于在这一领域的积累,2011年公司就提前开始进入工业机器人的研发布局。
十年磨一剑。埃斯顿自动化持续投入大量资金用于研发,研发投入占总营收的比例连续多年保持在10%左右,并精心培养人才队伍。2021年,中国工业机器人开始步入黄金时代。也是这一年,埃斯顿自动化系列新品相继发布,包括高速冲压机器人、弧焊机器人、重载SCARA机器人等,迄今拥有3kg—600kg全系列、57款工业机器人。今年,该公司将发布超十款工业机器人,同时全面升级机器人产品性能,提高数字化产品及数字化服务解决方案的综合能力,为制造业赋能。
做精做深单一产品获得积累,敏锐把握市场环境进行转型,持续研发创新保持性能领先。
如今,无锡先导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下文简称“无锡先导”)是全球唯一具备完整自主知识产权的锂电池整线方案服务商,其设计生产的锂电池卷绕机每分钟能卷绕45个特斯拉专用动力电池,在全球都属最高效率。
从单一的薄膜电容器设备生产起家,到如今市值一度突破千亿元、成为全球领先的锂电池装备龙头企业,无锡先导成为江苏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的一张“名片”。
该公司董事长王燕清说,1999年品牌创立后,就立足国产高端装备生产,成为松下、TDK等国际大厂的合作伙伴。“在与国际厂商合作的过程中,我们打磨出了技术积累与生产质量,进而搭上光伏与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大潮,实现高速发展。”王燕清说,“我们拥有了一支4000余人的研发队伍,每年投入10%以上的销售收入用于研发,且多年来坚持引进全球各地的优秀人才,组建智能制造领域研发专业团队。坚持全球领先一直是无锡先导的自我要求,我们希望能让更多高端装备制造的中国智慧走向世界。”
龙头引领,带动产业链供应链上下齐进
一家龙头上市企业的高质量发展不仅是自身品牌的塑造,积极作用更在于对整个产业链、供应链提档升级的外部效应,是区域产业经济整体提升的“尖刀”。
“目前埃斯顿除少数类别部件在全球范围内采购外,大部分原材料、元器件都可以在国内找到供应商。”何灵军说,埃斯顿已总结出一套完整的采购体系标准,希望借此培育出一批高质量的供应商,提升原材料供应的稳定性,并以此带动整个产业链的发展。
站在产业链的前端,作为国内领先交通设计咨询企业的华设集团则向下游企业输出自己的产业经验,加速智慧交通在实际场景中的落地呈现。
“智慧交通、智慧场站、智慧港口,基础设施的数字化既是行业发展的风口,也是设计企业向产业链下游延伸、实现自身高速发展的机遇。”华设集团董事长杨卫东说,当前交通领域的许多问题已经无法依靠基础建设本身来解决,更多需要去做数字化的运营管理。“国内数据厂商有很强的终端应用开发能力,但在前端要搜集哪些数据、这些数据代表了哪些实际意义、根据数据如何在管理上做出相应的反馈,这些都需要我们来提供。华设集团做的,就是帮助这些公司实现数字产业化落地。”
据了解,近年来华设集团先后落地了自动驾驶产业、生态低碳园区、绿色交通等项目,通过输出一家龙头设计企业对行业细节的理解,助力实现交通产业在实际应用的提升。“目前我们合作布局的这批企业中已经有不少发展成为了‘独角兽’,未来希望能够在数字交通的细分领域中发挥更大价值,实现独立上市。”杨卫东说。
专事供应链运营业务的汇鸿集团则把握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等数字化技术的兴起,在组织创新与技术演进上帮助企业提升供应链管理水平。目前,该公司在纺织服装供应链、食品生鲜供应链、再生资源供应链、浆纸业务供应链以及绿色板材供应链均有较深布局,促进供应链上下游企业的高效合作、无缝链接。
用足工具,为产业链集聚更多发展要素
并购,正成为越来越多上市公司强链补链、实现业务跨越发展的重要一步。
位于南通的通富微电,早已经从崇川的单一工厂,借助于国际化布局,成为了拥有六大生产基地的跨国集团化企业,先进封装技术大幅提升,规模优势更加明显。这一切,离不开2016年对国际知名半导体厂商AMD封测资产的收购。对此,该公司副总经理、董秘蒋澍告诉记者,这一次收购让公司实现了经济规模、技术能力和产品档次的重要提升。
天合光能并购光伏跟踪支架企业西班牙Nclave,向能源物联网再进一步;埃斯顿并购德国Cloos,在焊接机器人领域实现高端突破……此前出台的《江苏省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1-2025)》中提出,支持上市公司开展产业链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并购重组;引导支持上市公司围绕“锻长板”“补短板”和强链补链延链,开展境内外投资并购和产业整合。
“上市公司的并购,一定要基于自身战略发展的协同来进行。”杨卫东认为,早期不少公司单纯从财务角度出发,通过收购不同行业企业实现做高上市公司市盈率等目的,偏离了资本运作的初心。他以华设集团举例,公司并购的扬州设计院在水利工程设计领域有颇多优势,既可以和公司的交通设计发挥合力,也可以帮助切入水利这一细分领域。
此外,设立、参投产业基金也成为当下诸多上市公司的热门选择。“通过产业基金进行行业性投资,可以用较小的成本实现对公司所处产业前沿领域的布局。‘试水’成功了,再慢慢和上市公司的主业进行合作。”杨卫东说。
“围绕重点产业链供应链,建立以上市公司、相关研发机构和上下游企业共同参与的知识产权联盟,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扩大研发“朋友圈”,同样是《江苏省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1-2025)》提及的一环。
天合光能“光伏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是中国首批获得科技部认定的光伏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之一。天合光能董事长高纪凡说,公司创立25年来,始终把创新引领作为第一发展战略和核心驱动力量,通过国家企业技术中心等资质和平台,天合搭建了全面领先的科创体系,在不断的研发突破中,持续推动光伏技术创新研究和产业化。据介绍,目前天合光能已经构建起“高校—科研—产业—金融”融通的先进能源技术产业创新和创业一体化平台。
科远智慧与东南大学合作共建“东大—科远能源系统与控制联合研究中心”,建立长期稳定的校企合作机制,不断促进高校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同时,科远智慧牵头成立的智能制造产业联盟,搭建联盟成员间沟通、经验交流的平台,进一步助力全省智能制造创新与产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