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一个新型城市产业的崛起
来源:扬州日报 日期: 2021-11-25
沪陕高速公路扬州南出入口向北不远处,沿扬子江路矗立着一幢建筑风格独特的20多层大楼,在以产业发展为中心的扬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显得格外醒目——这就是智谷科技综合体。
前不久,市委、市政府在“智谷”召开了一场高规格的全市创新驱动暨科技产业综合体建设现场推进会,“智谷”的规划建设、运营管理、配套服务等,给与会人员留下了深刻印象。
自2016年6月建成并投入运营以来,12.5万平方米的“智谷”一期已入驻企业93家,入驻率达95%;16.5万平方米的二期正以“一天一变化”的速度加快建设,一个以办公室、实验室、工作室为载体,以互联网、科技研发、智能产业等为主导的新型城市产业群正在市开发区加速形成和集聚。
市委书记谢正义说,透过“智谷”大楼的灯光,他看到了扬州未来的希望。 创新发展,推动“园区经济”向“楼宇经济”转型 作为全市经济发展的先行区、创新发展的示范区、开放发展的主阵地,市开发区转型升级的思考和探索一直没有停滞过。
经过多年的持续发展和不断提升,市开发区已经形成了半导体照明、太阳能光伏、汽车、机械、软件信息服务等主导产业,并成为全国首家国家级绿色新能源产业基地,先后摘得10多个“国字号”品牌,产业高地日益突出,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发展活力明显增强,在全省乃至全国国家级开发区中的排名“稳中有进”。
当扬州城市向南扩容步伐加快时,一直以工业立园、产业立区的市开发区又开始了转型的新思考:未来产业发展方向在哪里?创新发展的动力源在哪里? “新产业、新人才、新城市,应该是我们转型升级的未来定位和重要路径。”市开发区党工委书记蒋爱祥介绍说,开发区早已越过了“捡到篮子里都是菜”的发展阶段,特别是随着南部新城的建设,开发区现在已经与城市融为一体。“在新的发展阶段,发展科技综合体,是我们开发区实现‘三新’的重要载体和抓手。” 科技综合体将成为市开发区未来发展的重点?一石激起千层浪。面对各种疑问和困惑,市开发区党工委、管委会掀起了一场“思想风暴”,层层统一思想认识。
这期间,市开发区领导带队,南下北上、国内国外,各处学习、取经洗脑。当开发区人走在北京的中关村、上海的张江、深圳的南山等国内一流的高科技园区时,发现那里已不再是工厂林立的传统园区模样,而是由一个个科技产业综合体组成的现代都市区,让他们更加坚定地选择了开发区转型升级的一条新路——大力度推进科技产业综合体建设,发展新产业、集聚新人才,吸纳各类创新资源,推动“园区经济”向“楼宇经济”转型。“这不仅是顺应世界经济发展趋势,更是我们创新发展、转型发展的内在需要。”
在最好地段以最大投入、最高标准建好科技综合体 在“智谷”,曾多次上演这样的招商故事:有外地企业和创业者来考察,招商人员只要带着他们参观了一下大楼内部,然后走上顶层打开窗户看一下周边环境,无需“长篇大论”的推介,一个入驻项目就基本搞定。
这是因为市开发区的一个决心——要建科技综合体,就要建最好的! 当初,“智谷”科技综合体规划图“浮出水面”时,人们惊诧地发现,这个项目是在市开发区最好的地段——南部新城的核心位置,东靠扬州城市南北向大通道扬子江南路和三湾公园,南接新328国道,离高速公路仅有一个“红绿灯”,北面是商业广场,西邻蝶湖体育休闲公园, 典型的“风水宝地”。
根据规划,“智谷”科技综合体占地面积246亩,总建筑面积60万平方米。有人算过一笔账:如果在这块地段进行房地产等商业综合开发的话,每亩地至少可以拍得出让金1000万元,这对于加快发展中的市开发区来说,是一笔巨大的收益。
但是,开发区人不算“小账”算“大账”,不算“眼前账”,而是算“长远账”、“未来账”。蒋爱祥介绍说,建好“智谷”综合体,犹如栽下梧桐树引得凤来栖,可以集聚新产业、引进新人才,为市开发区创新发展、转型发展、持续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为了建好“智谷”,市开发区定位明确、决心坚定。“我们就是要舍得用最大的投入、最好的地段、最全的设施、最好的环境来打造成扬州科技综合体的样板、产城融合的典范。”在“智谷”设计上,开发区请的是国内顶尖机构同济大学;在项目选址上,选择的是南部新城核心地块,周边配套完备的公园体系、城市广场;在功能布局上,采用“苗圃+孵化器+加速器”模式,让企业和创业者“拎包入住”。
与此同时,市开发区在“智谷”内搭建了“1+N”小微企业服务平台等科技、金融、信息等五大服务平台,让企业不出大楼就能享受到“一条龙”服务,还拿出“真金白银”,设立1亿元的产业发展引导资金,引进5家投资机构,用于孵化、催化入驻企业;组织精干的专业招商团队,有的放矢地招引“三室经济”项目,打造创新与创业的产业孵化器、加速器。
据统计,“智谷”一期共投入资金8亿元,还不包括周边环境的配套。开发区人建“智谷”的决心和用心也得到了高回报。“智谷”一期投入运营以来,不仅入驻企业93家,其品质和品牌效应也已彰显。目前,有四五十家企业正“排队”要求入驻“智谷”。 (小标题)以“三室”为载体的新型城市产业正加速形成和集聚 从事智能配电终端研发的通用北辰电气入驻“智谷”时只有六七个人、一间办公室,一年后,这家公司就依靠其国内领先的技术优势实现了“蜕变”,年销售达4000万元。今年,该公司又“鸟枪换炮”,在市开发区征地扩大再生产规模,成为“智谷”里的“财富神话”。
扬州瑞丰信息设计开发出多款自主知识产权的互联网专利产品,并凭借强有力的数字营销技术与强大的媒体平台支撑,为外贸企业提供“前端+后端”一站式的跨境综合服务,成为扬州首家省级外贸综合服务平台。今年7月,该公司成功登陆新三板,目前公司服务外贸企业超5000家,去年实现营收1亿元,今年预计达2亿元,一年一个大台阶。
一间办公室迅速“长”成一家规模企业甚至上市公司,“一栋大厦”长成一个产业园,这已经成为“智谷”的常态。“更关键的是,随着入驻企业的不断增多,一个以‘三室’为载体的新型城市产业业态正加速形成和集聚。”市开发区经发局副局长李政介绍说,这个以互联网、科技研发、电子商务、文化创意、智能智慧等为主导的新型城市产业,与扬州这个“三宜”城市(宜创宜居宜业)、旅游名城、教育名城的城市特质相契合,更为开发区的转型升级积蓄了发展新动能。
在已入驻的企业中,“爬山虎”的地理信息、“瑞丰信息”的互联网数据服务、“舜大新能源”的绿色光电研发、“航盛科技”的汽车导航系统、“鼎集智能”的智慧社区、智慧校园,“大祺自动化”的数控系统……这些产品和技术在国内同行业均处于领先或前列地位。其中,航盛科技的汽车导航系统覆盖国内品牌汽车95%以上,大祺自动化的数控系统替代进口,在国内同行业排名第一。
不仅如此,“智谷”一期还集聚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各类创新型专业人才1500多人,其中,80%以上为本科生、博士生,还有“千人计划”专家等高层次人才20多人;新增专利83件,获批高新技术企业5家,创成省级品牌2个。
据统计,“智谷”一期投入运营以来已实现营收15亿元,税收1亿元,亩均创造税收350万元,是制造业亩均税收10倍以上。 目前,市开发区正加快建设“智谷”二期、三期,预计到2020年将建成面积30万平方米,集聚企业300家,实现业务收入30亿元、税收3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