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李跃生:盐碱地“熬”出的甜蜜新生活
来源:“学习强国”江苏学习平台 日期: 2021-07-27
盛夏的连云港市灌南县三口镇,成片的秧苗绿意盎然,水流清澈的一帆河畔,通往窑河村的小路上车流不断,最特别的是两辆匆匆驶来的小货车,车上载有从山东五莲山一带送来的荆条原蜜。村头林梢蝉鸣声声,原蜜被送往蜂产品加工区,这里的空气中弥漫着各种花蜜馥郁的甜香。
李跃生在抽查蜂蜜产品的包装情况
车间里,众多工人忙碌着,养蜂合作社的负责人李跃生则忙于各项产销业务管理。作为当地“甜蜜事业”的带头人,58岁的李跃生不仅成了灌南返乡创业的知名人士,还带领更多返乡农民走上了小康之路。昔日重度盐碱地,如今终于“熬”出了甜蜜的新生活。
灌河两岸今年的油菜花期已经过去,但合作社蜂农早已远赴山东、辽宁等地,荆条原蜜正从两地源源送来。“今年基本是风调雨顺,荆条花蜜源特别好。”前来送货的吴锦友满面春风,“大家隔三差五来送原蜜,今年蜂农的收入还是可以的。”
“蜂农跟着花期走,荆条蜜过后就是枣花蜜。”李跃生接过话茬,“不同的花朵,采出的蜂蜜口味各不相同,过几天他们就去西北采枣花蜜了。美中不足的是,受疫情防控影响,今年不能去东北腹地采集椴树蜜了。”
李跃生的车间和库房十分整洁,各种原蜜和蜂蜜产品码放有序。眼下正是蜂蜜生产旺季,10多位女工在生产车间操作机器,还有工人在邻近区域封装成品蜜。厂区看起来并不算大,其年产值却有七八百万元,蜂产品在全国各地城市的超市中均有销售。这不仅是上百个蜂农致富的大后方,也是邻近二三十位返乡农民赚钱养家的好地方。
女工们在生产车间包装成品蜂蜜
“现在大家都很有干劲,毕竟我们做的是‘甜蜜事业’。”李跃生笑了起来,“其实,我们脚下的三口大地曾经是重度盐碱地呢。”
李跃生出生于1962年,家中姐弟8人,父亲腿部有残疾,当年全靠母亲和大姐挣工分养活全家,一家10口人挤在3间土坯房中,日子过得相当艰难。
那时,村中耕地盐碱化严重,稀拉拉的庄稼都没啥精神,大家连饭都吃不饱,直到后来全村农田旱改水才有了新转机。1977年,李跃生前往张湾中学上高中,十五六公里的土路全靠双脚丈量。“那时候,长途步行又累又饿的时候,总是梦想着能有辆自行车,能吃上几顿饱饭,回家能睡到大房子。”回想过往,李跃生无限感慨,“哪里敢奢望有今天这样的小康生活啊。”
现在,李跃生家光轿车就有5辆,不仅村中的宅子宽敞明亮,孩子还在县城购置了商品房。前几年闲暇时,他们还自驾到全国各地游玩,领略长城内外无限风光,品尝大江南北美味大餐。“这享受,靠的是咱甩开膀子加油干,更靠党和政府的好改策支持!”李跃生说道。
往事历历在目。1987年,李跃生在响水县一家食品厂打工,从一名普通工人变成企业管理人员。2004年,李跃生回乡办起了自己的食品厂,主要生产生粉、大糕和蜂蜜产品等。生产蜂蜜产品需要蜂场,看到周边有蜂农对原蜜销路愁眉不展,李跃生于前几年牵头成立了合作社,带动三口镇及周边10多户蜂农养蜂,其蜂蜜由李跃生统一回收,一举解决了蜂农的后顾之忧。
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后,合作社吸引的蜂农越来越多,发展到现在汇集了灌南、灌云和东海等地的蜂农上百户。
李跃生现场查看蜂农的生产情况
李跃生和员工们则从蜂农采集原蜜的质量、品种、产地等进行把关,到产品化验、过滤、杀菌、浓缩、检验、灌装、包装入库等,每个环节都不放松,他还委托市场监管部门技术人员进行定期抽检。正是这种态度成就了企业的高质量发展,创业之路也越走越顺,部分蜂产品还打入了日韩市场,三口养蜂合作社已成为灌南特色富民产业。李跃生给他的蜂产品申请了“相依草”和“喜满堂”两个商标,就是希望返乡创业就业之路越走越宽广,窑河村“甜蜜的事业”越来越兴旺。
勤劳的蜜蜂 甜蜜的事业
“厂里常年有本村二三十名工人务工,人均月收入都在5000元左右,还不耽误他们照顾全家老小。”李跃生说,“现在,新厂区的地块手续也差不多了,厂子规模还会扩大,我们的目标是年产值过亿元。全面小康之路,我们会越走越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