慰问困难群众不能搞实用主义
来源:新华日报 日期: 2021-07-21
近日,笔者带队到江苏省泗洪县魏营镇涧圩村慰问困难群众,不料,计划看望的一位尚未脱贫的困难群众当天去世了。于是,有人建议说:“人死了,不要去了,去了他家,人家也记不住你们。”我回答说:“要去,这个时候更要去。不是让他家人记住我们,只要他家人记住党组织就行了。”随后,我们踩着泥泞的小路,带着慰问金,并特意带上一个花圈,登门悼念了死者,看望并慰问了其家人。
慰问困难群众的目的是什么?是让群众记着我们?还是让群众感恩回报我们?这里面有一个出发点、落脚点的问题。毋庸讳言,在扶贫慰问上,少数人的骨子里还残留着小九九,主要是考虑自己感受多了,考虑困难群众感受少了。本来慰问是给予,心里头却是索取。对自己没有多少益处的事,提不起劲,甚至回避了之。就像对待前面讲到的那个刚刚去世的困难群众一样,在有的人心里,他人不在了,你再慰问又有什么用处。这种实用主义的慰问显然是不恰当的。
慰问困难群众就是表达党的关怀,传递组织温暖,帮助群众纾解困难、走出困境。如果说有什么目的的话,这就是唯一的、重要的目的。慰问工作应当围绕这一目的展开,而不能夹带杂念,甚至私心。慰问困难群众是组织行为,组织的温暖虽然通过个人传达,但个人不能就此把组织当成实现自己私欲的工具,甚或贪“天功”为己有。
慰问困难群众也要摆正位置、讲好政治道德。在以人民为中心的共产党人的字典里,困难群众都是我们需要关心的对象,特别是没有脱贫的群众,有重大变故的群众,对他们更要多下一些及时雨,多搭把手,多雪中送炭。这些年,习近平总书记经常深入贫困地区看望慰问困难群众,可以说哪里最贫穷,哪里就有总书记的身影,把党和党中央的关怀温暖送到无数个困难群众的心田里,为全党树立了标杆。2月11日,正在四川省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深入四川大凉山腹地,走进昭觉县三岔河乡三河村,看望慰问困难群众。看到总书记沿着崎岖山路,一一走访贫困户送温暖的动人画面,许多人感动得流下了热泪。作为总书记,日理万机,但他心中始终惦记着困难群众,特别是处于老少边穷地区的困难群众,时不时登门看望慰问,而不是象征性地选择一些地方走一走、看一看。这种饱含真挚感情的慰问,生动诠释了党的宗旨,展示了共产党人的高尚情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让人民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一个家庭、一个人都不能少。慰问困难群众,要胸怀总书记讲到的这“一个一个”,而不能搞实用主义、选择性慰问、“看人下菜”式慰问、“嫌贫爱富”式慰问、以“我”为中心慰问、算计收益大小慰问。对困难群众,要一视同仁,该慰问的一个不少,哪怕哑巴、植物人,哪怕病入膏肓、行将就木,包括笔者碰到的刚刚去世的困难群众家庭。虽然我们登门悼念慰问他感受不到,但九泉之下有知,他也会倍感温暖的。再说,他还有家人嘛,他的家人,包括他家的邻居会感受到党的关爱。如果用一些人世俗的眼光来说的话,死者虽然不可能知道谁谁来慰问了,但他的家人、他家周围的人,会看在眼里,记在心上的。由此,他的家人,他家周围的人,就会更加感受到人间的温暖;相信也会更加拥戴我们的党,紧跟党打好脱贫攻坚战。因为,我们的扶贫慰问,代表的是为人民谋幸福的中国共产党。
(朱有华 作者为江苏省人大常委会委员、省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