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吴江七都:退捕渔民多元就业 共赴绿色小康新征程
来源:吴江日报 日期: 2021-09-03
苏州市吴江区七都镇坐落于太湖东南岸,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孕育了种类丰富、品质上乘的湖鲜产品,湖鲜产品的养殖与捕捞向来是七都渔民们谋生、致富的主要手段。
20世纪九十年代,太湖围网养殖开始兴起,形成了大规模、高密度、高投入的养殖模式,围网养殖的太湖蟹清甜饱满,畅销各地,渔民们的钱袋子也越来越鼓。但一边是大闸蟹产销两旺奔小康,一边却是渔船越开越远,收获越来越少,太湖生态环境整治迫在眉睫。
2018年6月,吴江正式吹响拆除太湖围网的号角,一场声势浩大的生态保护攻坚战在东太湖水域打响。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吴江太湖水域境内1.72万亩围网全部拆除完毕。2021年1月1日零时,长江流域重点水域“十年禁渔”大幕继而拉起。近年来,在政府相关部门的指导和支持下,七都渔民们“洗脚上岸”,各显神通,踏上了一条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小康之路。
池塘引入太湖水 养出高效益生态蟹
六月初夏,烟波浩渺的太湖送来了凉爽的风。在七都镇庙港社区靠近湖岸线一处名为品味特种水产有限公司的养殖池里,周胜良正戴着遮阳帽、撑着竹竿,给池塘里的生态蟹投喂饲料。
周胜良承包的蟹塘
周胜良家住庙港渔村社区,是一名“蟹二代”。和许多渔民一样,他曾在太湖里经营着一块围网水域,养殖销售太湖蟹。凭借先进、精细的管理运作模式,周胜良的太湖蟹出品优质,在消费者中树立了良好的口碑。往年收成好时,靠着养蟹、贩蟹他一年能有50多万元的收入。
周胜良在检查蟹苗
2018年,吴江部署太湖围网拆除之际,周胜良就开始谋划、寻找一条大闸蟹养殖的生态之路,继而又在有关部门的指导、帮助下,承包下了近百亩,开起了这家水产公司,养殖生态大闸蟹。
与太湖内围网养殖的大闸蟹相比,池塘养殖的生态蟹的品质会不会下降?“我们池塘养殖的生态蟹喝的也是太湖水。在池塘后面我们挖了一条河,这条小河通向太湖,我们用抽水机把河里的水抽进养殖池。在养殖池我们增设了养殖设备,增强水的流动性,在让水质维持优质状态的同时,模拟太湖的水域环境。”周胜良说,蟹的品质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水环境和饵料,他们不仅引入太湖水,种植多种水草,同时养殖过程中还会投喂螺蛳一类的生物饵料,以提升蟹的品质。
相比于围网养蟹,池塘生态养殖在保证品质的同时也减少了污染。对于养殖尾水,周胜良进行了严格处理,早在建养殖场之初,他就划出近十分之一的养殖区域作为水质净化区域,并投入巨资购买净化设备,如今,养殖产生的所有污水都经过处理后统一排放。
退捕渔民再就业 新岗位找到新奔头
近百亩的蟹塘不仅给周胜良带来了滚滚财富,也为村上一些退捕渔民提供了一份收入可观的工作。开办水产公司之初,周胜良就在村里寻找有经验的师傅,想集众人之长,养出一批高品质生态大闸蟹,施兴忠就是在那时加入的。
施兴忠今年50岁,擅长培育水草,围网拆除前也有自己的大闸蟹生意,虽然规模不大,但一年到头挣个10多万元不是问题。围网拆除后,他便来到这里,跟着周胜良一起养螃蟹。“像我们这一代文化水平不高,也没有其他谋生技能。现在还能天天跟螃蟹打交道,已经很开心了。”施兴忠说,周胜良给的待遇不错,光是工资一年下来能有六七万元,还能代理螃蟹销售。在周胜良的蟹塘里,像施兴忠这样的擅长养螃蟹的退捕渔民还有3位,他们和施兴忠一样,靠着勤劳的双手,创造更绿色的小康生活。
这些天,周胜良又在筹划另一片近百亩的生态蟹塘。“这两年来,公司的营收一直保持着一年20%左右的增长速度。从顾客的反映来看,我们养的蟹品质也都不错,所以我决定继续扩大养殖规模。”周胜良说,届时他还会继续在村里找人,为更多退捕渔民提供就业岗位。
推广养蟹技术 带动偏远地区脱贫奔小康
2020年升级为爷爷的薛建法也是七都镇上的一名退捕渔民。和周胜良一样,薛建法也掌握着较高的大闸蟹养殖技术。面对太湖围网拆除的困境,他思考的是另外一条出路——让养殖大闸蟹的技术“走出去”。
薛建法提供技术支持的贵州养殖基地
薛建法说,自己有个朋友陆章朋,老家在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村清水铺镇,想搞一个大闸蟹养殖的扶贫项目,但由于缺乏经验,养殖场迟迟没办起来。2018年年初,薛建法联系上陆章朋,表示愿意免费提供技术上的帮助。随后,薛建法带上一批优质的蟹苗和水草赶往贵州。
有了薛建法的技术支持,陆章朋的大闸蟹养殖项目推进得很快,经过三年多发展,养殖规模已经扩大到近500亩,出产的大闸蟹品质优秀,经济效益高。陆章朋还注册了公司,公司业务从大闸蟹养殖拓展到小龙虾、鱼类养殖,并向餐饮方向延伸,逐渐带动起当地的旅游产业。除了贵州,薛建法还在江西等地推广他的养蟹技术。靠着这门独家技术,薛建法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小康路。
扶持多元就业 不让一个退捕渔民掉队
据统计,七都镇共有退捕渔民1400余名。即使其中一部分渔民通过大闸蟹养殖新模式获得再就业,但还有部分年龄偏大、文化水平偏低的渔民,因为学习能力薄弱、劳动技能单一,很难再找到一份稳定、合适的工作,如何让这些退捕渔民在奔小康的道路上不掉队,当地人社及农业相关部门想了很多办法。
2021年3月,吴江区下发《关于支持和促进劳务合作社发展的实施意见》文件,七都镇农村工作与建设局副主任庄佩芳结合退捕渔民的实际情况,将创办劳务合作社的想法汇报给了镇上领导,得到了大力支持。在各方支持下,七都镇庙港渔村社区南太湖大道1168号诞生了吴江区第一家农村劳务专业合作社——苏州市吴松源劳务专业合作社。
退捕渔民在打捞水草
3月30日,合作社顺利拿到营业执照。4月1日,合作社完成规程制定并正式挂牌运行。正式运行后,合作社需要尽快找到适合退捕渔民的工作,并及时发布招聘信息。4月5日,合作社开展了第一次公开招聘,招聘的工作是到吴江第一水厂打捞水草,共招聘10名65岁以下的男性退捕渔民,一天工资200元。招聘一出,退捕渔民积极报名参加。
今年60岁的李本大就通过招聘得到了这份工作。李本大说,虽然这份工作的收入与养殖销售太湖蟹无法相提并论,但是能为净化太湖水质、保护生态环境做一点事情,他觉得很有意义。不久后的第二轮招聘,合作社又为6名女性退捕渔民提供了垃圾分类员的工作岗位。到现在,合作社已经为社区退捕渔民提供了30个工作岗位。
合作社得到了渔民的认可。现在,很多退捕渔民都会到苏州市吴松源劳务专业合作社门口转转,看看门口宣传栏有没有张贴新的招聘通知,或者走进合作社查看显示屏上的招聘信息。苏州市吴松源劳务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李平表示,接下来,合作社将持续组织技能培训等活动,提高退捕渔民业务承接能力。同时,积极拓展业务,增加退捕渔民的劳动机会,为保护生态环境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