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工业”一脚跨进“现代化”
来源:新华日报 日期: 2021-08-02
无锡锡山区是闻名全国的乡镇企业发源地,2010年,这里建起了全国第一座乡镇企业博物馆。上周日,记者来到这里,寻觅乡镇企业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走进博物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5座锈迹斑驳的船坞,静静地伫立在雨中。博物馆文展部部长陈嫄介绍说,“这里是全国第一家乡镇企业——春雷造船厂旧址,来到这里,算是找到了乡镇企业的根。”
1956年2月8日,春雷一声响,春雷造船厂正式成立。50多年后的今天,船厂的5个船坞保存完好,且仍具备生产能力。
进入展厅,沿着深灰色的旧厂房砖墙,乡镇企业由发源到兴盛的历程一一呈现。“这里的每一件展品,每一张照片,都是千挑万选淘来的。”陈嫄抚摸着一台手摇单锭纺车告诉记者,无锡市和锡山区一直期望能建一座全面展示乡镇企业辉煌历程的博物馆,2008年恰逢改革开放30周年,梦想终于成真。
市里专门请来著名的东南大学教授朱光亚主持建筑设计;农业部面向全国发出500多份征集函,征集展物线索;筹备组工作人员奔赴全国各地,寻找有价值的史料和文物。50年代的船模,70年代的脚踏木织机,90年代的摩托车,当年村办企业的职工档案,“星期日工程师”绘制的技术图纸,华西村老书记用过的眼镜和收录机……大量史料文物,使这里成为全国最权威的乡镇企业博览胜地。博物馆开馆两年,展品源源不断汇集到这里,然而陈嫄却越发感到力不从心:“最近十年,乡镇企业发展得太快了,许多刚征集来的展品,过不了多久就又‘过时’了,我们怎么努力也赶不上乡镇企业发展变化的速度。”
在博物馆的无锡馆,陈列着一颗需要用放大镜观看的“微粒子”。讲解员说,这是一家创立于上世纪80年代的乡镇企业最新研制的泡塑小粒子,别看它的粒径只有零点几毫米,上面却集中了数十项国家发明专利,是真正的高科技产品。
“这些是我们刚刚征集到的,是近十年乡镇企业最新发展成就的一个代表。”陈嫄指点着一件件展品介绍说,今年初,博物馆向上百家乡镇企业再次发出“征集令”,在收到的展品中,有国内最先进的高空擦窗机,有专供摩托罗拉、三星、夏普等跨国公司的新型锂电池,还有能够提取高纯度紫杉醇的红豆杉。
“如果说,前50年,乡镇企业崛起开启了有中国特色的农村工业化道路,那么最近这十年,就是乡镇企业真正从草根迈向现代化的新时代。”无锡市民营科技企业协会副会长沈云福长期致力于乡镇企业的研究和工业遗产保护,他一边如数家珍,一边向记者介绍说,近十年乡镇企业大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主线、以吸引国内外科技领军型人才为突破口,推动结构转型和产业层次提升。“像红豆、兴达、阳光这些第一代乡镇企业,当年很多是靠请‘星期天工程师’起家的,而今天已经有能力把全世界各类优秀人才揽进怀抱,把国家级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发中心的牌子挂在了家门口。”说起这些变化,沈云福喜不自禁,连连感慨。
陈嫄告诉记者,在搜集新资料过程中还发现了一个有趣的变化。过去,吴仁宝、周耀庭等老一辈乡镇企业家都是讲无锡土话的;如今,周海江、蒋锡培、陈丽芬这些新生代民营企业家,不仅讲普通话,还会说外语,而且很流利。“这些从黄土地走出的新一代企业家,如今越来越国际化,企业自然也现代化了。”
徜徉博物馆的互动展区,“多媒体时间隧道”穿越其间,近十年间乡镇企业快步现代化的闪光点一目了然——2001年“红豆股份”上市,掀起了乡镇企业的产权改革浪潮,目前无锡上市公司70余家,其中乡镇企业就占了一大半;2006年,国内纺织业第一个“中国世界名牌”落户江阴阳光集团;2008年,由无锡企业参与制(修)定的国家标准达到71项,全国领先,其中很多都是过去的乡镇企业;到了2010年,在乡镇企业的发源地锡山,由过去的乡镇企业发展而来的各类民营企业已达到1.1万余家,各类民营经济注册资本250多亿元,民营经济产值占全区工业总产值超过70%;今年,在最新出炉的“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榜单上,无锡有24家企业入围,与苏州并列全省第一……
“经过不断发展、转型、提升,如今的乡镇企业已经进入以民营经济为代表的蓬勃发展新阶段,成为苏南县域经济的重要支撑。但是,无论如何发展变化,那种艰苦创业、勇立潮头的信念没有变,敢为人先、创新创业的精神没有变。”站在博物馆“镇馆之宝”——乡镇企业“四千四万”精神浮雕柱前,陈嫄感慨中透着自豪,“就像我们在这些柱子上看到的,‘四千四万’精神是比多少财富都要宝贵的精神遗产,它将继续引领乡镇企业投身波澜壮阔的改革进程,朝着现代化的新型企业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