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营商环境重在提升政府“信用评级”
来源:新华日报 日期: 2022-03-31
信心是比黄金更可贵的发展动力,稳就业稳增长的关键在于投资者信心和消费者意愿。充分市场化法治化、公平公正、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不仅是重塑政府和市场关系的内向革命,更是降低政策落差、提升链接能力、规避虹吸效应、对冲外部环境不确定性的突破口。在国际化大舞台上同台竞技,各类要素资源更加高效地流通,高质量项目、一流企业、高端人才“择木而栖”,不仅需要在硬件上提升互联互通水平,更要在软件上全面对接国际化市场规则、服务规则和办事规则,致力于提升政府“信用评级”,以“规则标准化”融入更高能级经济体。
从法制迈向法治,让恒产者有恒心。法治是一种政治承诺,更是一种发展态度。法治的价值,在于稳定市场对未来收益和成本预期,减少经济活动的不确定性和“摩擦成本”,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经济活动的天敌是成本不可控,当前一线城市不用“大笔一挥灵活性”或“大腿一拍开口子”,却能吸引客商云集,这正是法治的魅力。要把法治作为“最好营商环境、最硬惠企内核”来打造,围绕“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目标,把保护企业家财产所有权、创新收益权和自主经营权等合法权益作为固本之道,以典型事例实现优化营商环境的“南门立木、徙木立信”,用党委政府“言必信、政必行”的气魄让广大经济主体见到真章、摸到实利,提振微观主体发展信心和“信任指数”。
破除思想壁垒,以“三零标准”恪守竞争中性原则。法贵一,一视同仁的一。转变思路需要把市场化的内容交给大市场,环境的构建和引导交给大政府,优化“有形之手”与“无形之手”关系,在区域内实现资金、人才和技术等要素按照市场规律充分流动、高效整合,从而实现“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压缩各类产品和服务准入的附加条件、隐形条件,打破“玻璃门”“无形墙”。不搞“看人下菜、差异进攻”,用“公平取向”压倒“身份取向”,做到“来的都是客、一碗水端平”。参照国际贸易零关税、零壁垒、零补贴“三零”目标,推动形成零所有制歧视、零附加门槛、零政策断层的“三零”标准,在瞄准发展瓶颈精准发力、提升经济增长内生动力和给企业松绑的同时,以更高标准接入更高能级经济循环。
以企业全要素需求为出发点,以“用户思维”唱响“店小二”精神。制度政策千万条,企业感受第一条。要以企业需求为根本导向,以企业感受为衡量标准,以“用户思维”当好“产品经理”,开通“无差别全科受理”,为企业解决“第一张订单”问题,以产权保护为抓手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解决小微企业低压零成本接电、拓展“秒批”事项清单、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务、为企业提供规则范围内的大数据支撑、探索在法治层面解决病态供应链等问题。像尊重科学家一样尊重企业家,深刻理解“店小二”精神内涵,有求必应、无事不扰,加强“一网统管、一门全办”品牌建设,砍掉一切不必要的环节和程序,让办事像网购一样简单。
提供高质量金融信用支撑,精准投放“新鲜血液”。现金流是企业面对风浪的“压舱石”,是产业潜能增值裂变的“动力源”,更是市场稀缺的“营养品”。需要以官方平台的“陪伴式金融信用支持”推进区域内隐形冠军与金融机构对接,完善债权人权利法律保护和信贷信息共享机制等信用保障,既用好银行放贷“官方认证肉眼可见的天赋”,又抢抓风投资本“市场评估可以兑现的潜力”,有效解决科研和经济“两张皮”现象,走好满盘皆活“棋眼”,下好实体经济“金融春雨”。
亲而更清,构建平等互信共赢政商关系。政商关系不应当是“关系经济学”的“勾肩搭背、不分彼此”,也不是“反腐恐惧症”的“谈商色变、敬而远之”。构建亲清政商关系,关键要摆正各自位置、寻求共同预期,做到有交集不搞交换、有交往不搞交易,实现政企关系从“特惠”向“普惠”转移、从“私人”向“组织”转换、从“人情”向“亲清”转变、从“潜规”向“显则”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