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抢滩最吸金赛道
来源:新华日报 日期: 2022-04-26
疫情影响下,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哪个行业却在飞奔前行?
一季度,全国医疗健康领域发生160起融资,融资频率和早期融资占比均创历史新高。医疗健康领域堪称当下“最吸金”赛道。生物医药产值约占全国1/6的江苏提出,未来几年,医药产业营收年均增长要达到10%以上。
《南京市打造新医药与生命健康产业地标行动计划》提出,要打造全省第一、全国前三、全球有影响力的产业地标。2021年,南京新医药与生命健康产业主营业务收入3193亿元,增速20.5%。
各地“药谷”林立,南京如何脱颖而出,实现赶超跨越?《南京观察》记者深入园区和企业,采访了多家风头正劲的明星公司和蓄势待发的潜力企业,探寻南京生物医药产业迈向地标产业的突破途径。
新锐药企频“出海”
当地时间2月28日,江宁高新区企业传奇生物首个产品CARVYKTI(西达基奥仑赛)获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用于治疗复发或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成人患者。这是中国首个自主研发并在海外上市的CAR-T细胞治疗产品,该公司目前处于全球免疫细胞疗法领域第一方阵。2014年创立,从不足10人的小团队到如今全球员工逾1000人,传奇生物已成为一家集肿瘤免疫细胞疗法研发、临床、生产、商业化开发于一体的全球运营的生物医药公司。
能否成功“出海”,是创新药企业展示国际化实力最直接的证明。南京生物医药产业 “全而不强”?这一困扰多年的“刻板印象”正被一批志在四海的新锐药企打破。
3月30日,江北新区生物医药谷企业博奥信生物宣布和美国生物制药公司Pyxis Oncology签订授权协议。Pyxis Oncology将获得博奥信新药管线BSI-060T除大中华区外的全球开发和商业化独家许可。
3月17日,北恒生物的CTA101 UCAR-T细胞注射液产品获得了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的临床试验默示许可。这是国家药监局药品评审中心批准的国内首款“现货型”通用CAR-T细胞治疗产品。“这一‘全国首批’对于我们企业,甚至整个行业而言都是很大的鼓舞。得到监管部门的认可,证明通用CAR-T细胞治疗产品从产品研发到注册监管这一步我们走通了。”北恒生物首席运营官王延宾说。
在江北新区南京生物医药谷,主攻CAR-T疗法的企业就已有10家,包括北恒生物、驯鹿医疗、凯地医疗、卡提医学等,它们在各自的细分领域都有领先行业的成果。
“南京在细胞治疗领域集聚了一批优势企业,站在了源头创新的关键位置,这体现了城市的实力和产业的潜力。在生物医药产业创新药研发的赛道上,南京具有人才、环境和供应链支持等优势, 后劲十足。” 传奇生物产品开发平台副总裁武术说。
国际化人才成就产业新机会
“我们的创始人团队是做药物研发的,希望找到3D打印设备合作,所以选择了江宁。” 南京三迭纪医药科技有限公司(简称“三迭纪”)首席执行官执行助理张莉敏说,与南京结缘有一个比较重要的原因是当时卢秉恒院士与江宁区政府合作创立了“南京增材制造(3D打印)研究院”,双方共同开发了第一台原理机。之后三迭纪组建了自己的设备开发团队,实现了MED 3D打印设备的自主开发。
2015年7月25日从一间办公室起步,三迭纪如今已成为全球3D打印药物领域的引领者。“作为3D打印药物技术的单赛道企业,目前国内有五六个高校的若干个专家团队在研究,但是真正实现产业化并能与国外公司正面PK技术的只有我们一家。”公司运营副总裁金松说,项目落户更看重创新型的环境,其中人才要素是关键,南京在这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今年,三迭纪已从研发阶段进入到规模化生产的阶段,江宁高新区新近为他们提供了6000平方米的办公研发楼和3600平方米的3D打印药物GMP生产中心、质量控制中心、仓储中心。
“我们的生物医药产业有创新人才、产业聚集、优势区位、高校林立等多方位发展优势。”江宁高新区生物医药产业发展部副部长王杰说,江宁大学城聚集了东南大学、南京医科大学、中国药科大学等一批高校,这是江宁生命科技小镇的核心吸引力之一。2010年以来,大批海外人才归国创业,其中最多的是生物医药相关领域人才。园区布局生物医药产业孵化器,不断吸引海外人才和在地院校师生创新创业,园区迅速在国内打响了知名度。
“规模性生物医药企业的落户,最看重的就是人力资源,有了大量的研发人才,就能快速地把团队组建起来。”一家园区的招商负责人告诉记者,他们最近在招引一个外地项目来宁进展很顺利,“他们不看重具体的奖补政策,自身不缺钱,就是看重南京的人才优势。” 南京市现有中国药科大学、南京医科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等4家生物医药领域专业院校,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南京工业大学等20余家开设生物医药相关专业的高校院所,相关基础人才输出数量位居全国前列。
四年前,怀揣着自主研发质谱仪的创业梦想,品生医疗创始人成晓亮和合伙人跑了全国近10个城市的园区,最终选择将公司总部迁至南京。“南京生物医药产业创新氛围浓厚,人才资源丰富。近几年,涌现了大量的创新生物药企,还有科研院所、医学检验中心等上下游产业资源,这为企业发展提供了‘合作资源宝库’。”成晓亮说,企业之间互相合作和良性竞争,催生了更多的创新成果。如今,品生医疗已在江北新区智能制造产业园建设一家医疗器械工厂、国内规模最大的临床质谱第三方医学检验实验室。
“我从中科院一毕业就来到南京,先是做抗体药研发,2017年加入传奇。”武术在南京已经工作生活了14年,他认为,南京作为新一线城市,综合考虑宜居程度和发展机会,具有足够的吸引力。但不容忽视的是,从长远看,南京的高端生物医药人才供给仍有很大缺口,“年轻人才有冲劲但是产业行业经验稍显不足,仍需要考虑从国内外引进高端人才。”
深夜,博奥信创始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陈明久坐在电脑前,通过网络与海外同事“say hi”。这个跨越大洋的团队,以南京为坐标,最长时差跨度有12小时。他强调,中国生物技术公司的优势在新药发现端,如果想走出实验室、走向全球市场,就需要建立国际化团队。该公司首席运营官Hugh Davis 博士曾是杨森制药创新生物药开发部高管。首席战略官、首席商务官、全球药政事务副总裁、财务副总裁等高管团队也来自世界各地。
“小块头”迎爆发式增长
江苏是生物医药大省。连云港的传统药企实力雄厚,产业规模高出一筹。南京一批传统药企规模不小,但没有能进入全国前10的龙头企业。在创新型生物医药企业培育上,南京势头正好,但绝对数量仍落后于苏州。
放眼国内城市,竞逐生物医药产业的城市可谓“高手如林”,南京何以赶超跨越、脱颖而出?
3月,每隔三四天江北新区生物医药谷园区内就会有一家企业宣布获得融资。在科技部中国生物技术发展中心发布的全国生物医药产业园区综合竞争力排名中,该园区位列第11位,在省内仅次于苏州工业园区。值得一说的是,排在前面的动辄是面积几百平方公里的高新技术产业园区,而生物医药谷总规划面积14.92平方公里,成立也不过10年。
“小块头”是如何爆发大能量的?“追着前沿跑,抓住技术过硬、创新最牛的那群人,是我们选项目最为重要的指标。”江北新区生命健康产业发展管理办公室(南京生物医药谷)产业促进部部长杨涛说,在2012、2013年,园区主要瞄准NGS(下一代测序技术)招项目,2014、2015年瞄准创新医疗器械,2016、2017年瞄准小分子靶向药物,2018年瞄准CAR-T(治疗肿瘤的新型精准靶向疗法)……
江北新区成立之后,明确将生命健康产业作为三大主导产业之一,生物医药谷是核心载体。跟传统工业园区,引龙头、盖工厂、有收益的传统模式相比,生物医药谷走了一条完全不同的路——瞄准前沿,在科技创新上“押重注”。
作为江北新区打造创新生态的关键一招,江北新区生物医药公共服务平台由政府投资、国企运营,世和基因、驯鹿医疗、北恒生物等行业领先企业,都曾在创业初期从该平台的实验室里起步。从药物发现阶段的疾病靶标研究、基因至蛋白组学研究、体外药理与药效评价,到临床前研究阶段符合申报要求的生物学特性及处方前研究以及数据转化,平台服务全部覆盖在内。目前,该平台已成为长三角地区政府投资规模最大、服务链条最全的国家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2022年一季度,平台新增客户76家,累计服务客户1066家,入选第一批省级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领军企业,服务收入达6887.7万元,同比增长44%。
“我们守着‘金矿’必须深挖,通过加强与高校合作,最大限度用好产业化资源。”江宁高新区相关负责人介绍,江宁高新区与中国药科大学合作共建“原创药物技术创新研究院”,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在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取得显著成效,例如中国药科大学团队研发的新型CDK4/6-DYRK2双靶点抑制剂项目以1.2亿元人民币转让天士力医药集团。这一研究院与华海药业、天士力药业合作建设新药创制联合实验室,共同推进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
去年12月17日,江宁高新区与东南大学合作共建的中国江苏运动健康研究院,该研究院同时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开展战略合作,打造“政产学研用”创新共同体。“我们是要以运动健康为切口,打造新的产业增长极,孵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国内外领先技术的医疗器械、可穿戴设备及医疗大数据领域的企业。”该研究院相关负责人说,在生物医药产业竞争已成红海之势时,必须摒弃大而广没有特点的布局,要聚力新赛道打造亮点,占领制高点。
“两核三极”抱团突围发力
有机构统计,过去一年国家层面发布医药行业相关政策500余条。生物医药行业进入发展的黄金期,大量资本涌入生物医药行业,各大城市间的竞争尤为激烈。
早在2019年,成都出台促进医药健康及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相关实施意见,提出打造世界级医药健康产业高地,到2025年,生物医药产业营业收入达到10000亿元。苏州将生物医药产业列为“一号产业”,去年年底苏州工业园区出台生物医药创新“正面清单”,推动全产业链开放创新试点。
新医药与生命健康是南京布局的8大重点产业链之一。《南京生物医药产业“十四五”规划》提出,要提升创新转化能级,并从提高创新策源能力、提高临床研究水平、打造特色临床转化平台、提高创新成果转化、推进协同创新和产品推广五大方面,拟定了一系列具体措施。
国内医药研发正经历从仿制向创新为主转型,这波产业新浪潮是南京的机会。截至2021年,南京新医药与生命健康产业链上企业已突破14000家,其中规上企业671家,同比增长18.1%;新增注册企业2266家,其中,研发生产类企业667家,总数达3000余家。企业研发创新能力不断提升。2021年南京新上市药品63个品规,约占全省的30%。
但值得关注的是,当下紧缺的产业用地,已开始制约南京生物医药企业的扩展。“有次企业聚会,我们就自嘲,做药的是最穷的,不像其他企业能拿大片的地。”一家创新药企的负责人表示,一方面,南京土地空间资源紧缺,另一方面,地方政府招商仍有惯性思维,希望企业拿地很快就有固定资产投资,三五年内就有税收。这对于从研发到盈利周期较长的生物医药企业而言,是一个难以跨越的门槛。
“生物医药行业,从投入到产业有一个巨大的时间成本。但一旦度过了‘孤独期’,企业可能就是‘印钞机’。”业内人士表示,希望政府部门能够降低门槛,简化供地手续,同时创新方式采用先租后售的模式为企业“保供”。
园区一位招商负责人则坦言,南京作为省会城市土地资源紧张、环评能评要求高,对于企业更大规模的生产环节,应积极探索“飞地模式”,把研发留在本地,生产建在周边。记者注意到,近年来,栖霞区就通过陆续考察安徽宿州、安庆,山东商河、潍坊,广西等可以承载化学生产的园区,为园区近30家高端中间体及医药原料药企业寻找生产基地,帮助企业解决生产基地难寻的困境,将化工企业研发、销售留在园区。
从产业集聚上看,目前南京的头部生物医药企业在江北生物医药谷、江宁高新区、南京经开区等3个重点园区集聚度较高,在其他区也有各自的布局。“南京打造新医药与生命健康产业这一地标产业,应该有顶层设计和统一的政策,一个声音和品牌对外,做强城市产业影响力。”多位受访者不约而同地建议。
从此前的“多点开花”,到如今的攥指成拳,南京生物医药的空间布局将进一步优化。《南京生物医药产业“十四五”规划》明确,南京要构建“两核三极”的产业发展格局。江北新区和江宁区打造“一北一南”两个全市生物医药高质量发展驱动核,栖霞区联动经开区形成创新药基地增长极、高淳区发挥产业空间优势形成医械产业化基地增长极、鼓楼区和玄武区发挥区域内高校和医院等资源优势形成转化医学和智慧医疗基地增长极。
南京将要整体打造“生物医药创新重镇”,统一打出产业品牌,各园区产业一体化发展。到2025年,南京生物医药产业集群要进入全国第一梯队。
(视觉中国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