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建议使用chrome浏览器、QQ浏览器、360极速模式,体验更佳
首页
青春放歌小康路丨小小草莓果的传承

来源:新华日报 交汇点 日期: 2021-08-11

我们国家的农业发展,最需要的就是像小华这样的新农民,希望能有更多的年轻人能够扎根农村,农村是一片广阔的天地,在那里可以大有可为。”95后大学生、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的华梦丽去年获得“最美大学毕业生”的荣誉称号后,“时代楷模”赵亚夫发来寄语。

今年26岁的华梦丽,是拥有1080亩土地的农场主,年产值1500万元。在她看来,能在农村田地走出一番天地,少不了两位领路人——业界前辈赵亚夫和恩师王全智。

华梦丽的“果牧不忘”家庭农场在句容市天王镇,这里正是“亚夫精神”的传承地,“在学校读书时,就听过赵老讲解草莓栽培、管理技术,赵老‘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帮助农民销,实现农民富’的人生故事,让我觉得农村大有可为。” 华梦丽笑道,这些年与赵老见面,没有一次是在办公室,总是在田间地里见面,鞋子上沾着泥土,“用赵老的话说,农业技术问题,就得在田里说清楚。”

华梦丽自豪地说,在她的农场中还有小小草莓果的传承。

1983年,时任镇江市农科所长的赵亚夫从国外带回20棵草莓苗,在镇江句容白兔镇试种成功。

2008年,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29岁的教师王全智,攻破了脱毒红颊草莓露地育种难题,经大面积推广,农民每亩可增收5万元,成就了江苏省句容市“草莓之乡”的美名。

2018年,华梦丽发现市场上的草莓苗坏死率很高,她与母校合作建立了植物组织培养实验室,打造“植物工厂”培育优质草莓苗,吸引省内甚至内蒙古、辽宁的客户慕名而来。

在2018年“创青春”江苏省大学生创业大赛上,她带领团队凭借“果牧不忘家庭农场”项目摘得金奖,也是当年唯一的农业项目。

2016年毕业那年,学校曾向华梦丽发出邀请,面对留校当辅导员的机会,华梦丽拒绝了。“其实做农业还有遇到很多反对的声音,反对得最厉害的就是我奶奶。”华梦丽笑道。她不仅自己“一意孤行”,还拉上了四个同班小伙伴,还都是小姑娘,“这些小伙伴都是我在大一时参加‘江苏省职业生涯规划大赛’时,学校帮我拉来的援兵,后来又一起参加了创业大赛。”

年轻人精力旺盛,行动力强,大家经常一起交流想法,分享喜乐。农忙时他们每天凌晨4点就要起来摘水果,一直到晚上八九点。华梦丽说,正因为如此,创业至今她们已经有过两次转型。第一次是从传统农业模式向体验式农场进军,90后们码准了现代人对农耕生活的向往,她们将城市人群与农耕文化紧密结合,推出一些吸引人的小项目,让人们动手感受农业的魅力,游客们携家带口的挖红薯、榨果汁、喂小动物,农场当年就扭亏为盈;上门采摘变多了,他们现在基本也不用送货了。

第二次转型发生在2018年,她瞄准了农民自繁育种的痛点,“做农业不像其他的,做一年就知道能不能赚钱,我们一个品种大概3年后才能知道好不好。” 华梦丽举例说,比如当地人大多自繁草莓苗,但这样品种会退化甚至减产,“转化科技成果,带动一方致富,这正是我们年轻人大有可为的地方。”华梦丽告诉记者,通过他们自己研发试验,培育出来的草莓苗免疫力更强,产量更大,到农民手中,比传统草莓苗产量能增加20%,每亩可实现增收2000-3000元。

“当年王全智老师是将脱毒红颊草莓推广到贫困县,带领农民脱贫致富,我们现在是要让农民的生活越过越好。”华梦丽告诉记者,对于周边的农户,她们给予闭环的服务,帮助他们育苗、种植、回购和销售。

在她的影响下,一批“新农人”的日子越来越好。迄今为止,华梦丽的农场已成功带动大学生就业12人,周边农民就业40余人,技术性辐射周边近300户。不仅有效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还大大增加了农民收入。65岁的王世祖是农场“老人”,他告诉记者,原来种田不赚钱,能养活自己就不错了。现在和老伴儿两人一年在农场能挣10万元,过上了好日子。

华梦丽说,对于年轻人,新时代是最好的背景,“不用去理会外界的声音,把事情做好,这个世界就会给你‘回响’。”

她高兴地看到,在她的影响下,身边更多年轻人看好农业。2015年,华梦丽去一些农业技术培训会,发现自己周围都是七八十岁的爷爷奶奶,“60岁的都是年轻的了”,如今,她在农业技术培训会上,看到的年轻人都是30左右,“农业都焕发了青春”。华梦丽说,“乡村振兴”战略给农村带来了机遇,但也需要更多的年轻人。如今,华梦丽正在致力打造劳动教育基地,培育和吸引更多青年投身现代农业。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策划:沈峥嵘 统筹:杨频萍 本期文字:杨频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