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边光景时时新 创新智谷在通州
来源:通州日报 日期: 2021-08-06
奔涌向前的长河开启新的征程,激荡新的浪潮;阔步向前的通州开启新的篇章,澎湃新的动能。
五年来,通州全面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紧扣“两聚一高”,将科技创新作为“1+4”工作体系核心内容,全力推进创新平台建设、创新资源集聚、特色产业打造三项重点工作,打造具有区域影响力的“创新智谷”,全区科技创新水平不断提升,创新型城市建设迈出新步伐。
完成高新技术产业产值338.2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39%;
高新技术企业总数实现翻番,超300家;
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比达36.5%;
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43.98件,PCT申请量518件;
国家驰名商标、省市质量奖总数均列全市第一;
……
江流正在涌动,思路正在刷新,通州已将“新”镌刻在城市的首页。
突出产创融合,打造区域创新“强支点”
站在新的起点,通州如何在高质量发展上先人一步、高人一筹,扛起“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的使命担当,建设长三角一体化沪苏通核心三角强支点城市硬核区?答案是:创新。
创新,引领行动,催生蝶变。通州坚定不移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突出产创融合,推动科技与产业深度融合,创新成为推动通州高质量发展、融入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根本之策。
在今年6月16日召开的通州区创新发展暨南通高新区建设更高水平创新型园区大会上,展华电子高端HDI积层板、福立旺精密金属零部件、西安交通大学南通成果转化中心等12个项目签约落户南通高新区,总投资超百亿元。新项目、好项目“排队”签约,这是产创融合的生动写照。
锁定汽车及零部件、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装备“一主一新一智”三大产业,通州出台定向招商计划,组建三支专业招商队伍,并下达“硬指标”,确保新签约注册优质产业项目和科创型项目中“一主一新一智”占比不低于八成。2020年全区新签约“一主一新一智”产业项目达到80个。
南通高新区是南通首个国家级高新区,是通州创新发展的主阵地。目前,南通高新区已有“一主”产业链重点企业32家、“一新”产业链重点企业43家、“一智”产业链重点企业超40家,“一主一新一智”产业集群渐成主力舰队。新业态释放新动能,2020年,南通高新区在全国169家国家高新区中综合排名位列第44位,较2019年上升7位,创历史新高。
助推新兴产业集聚化,也要助推传统产业高新化。通州致力于推动建筑业加快新技术、新业态集成应用;现代家纺在技术含量、创意设计、品牌打造、产品附加值上加速突破;传统设备制造等行业加快“数字上云”“机器换人”步伐,全社会研发投入水平实现大幅提升。围绕通州优势产业、新兴产业,建设了家纺产业研究院、南通纺织丝绸产业研究院、南通互联网应用技术研究院、现代建筑研究院、海工船舶装备研究院、新能源汽车设计研究院等多家新型研发机构。
近年来,通州相继获评国家火炬计划电子元器件与材料产业特色基地、中国压铸产业示范基地、国家现代服务业家纺研发设计产业基地等。南通高新区被国家科技部确定为国家第二批科技服务业区域试点承担单位、获评“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园区”。
突出企业主体,激发创新发展“源动力”
7月19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布第三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名单,通州的南通通达矽钢冲压科技有限公司、沃太能源南通有限公司这两家企业入选。
企业是技术创新主体。五年来,通州大力推动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创新主体不断壮大,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达301家,总数实现翻番;新增省科技进步奖9项、国家专利奖7项,7家企业获省市质量奖。
科技型企业是技术创新的源头。通州根据省创新型试点县(市、区)建设要求,不断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制订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工作方案(2017-2020),明确三年培育目标,以加强高新技术企业源头培育为重点,以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加快推进“小升高”(科技型中小企业升级为高新技术企业)。
南通海星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是集铝电解电容器用高性能电极箔的研发、制造、贸易和服务为一体的专业化企业集团。作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公司不断加大科技创新力度,连续多年入选中国电子元件百强企业。今年3月,海星电子入围“2020年江苏创新型企业百强”。
加快转型升级,产学研融合是有力支撑。通州引导企业与国内外高校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自2018年起实施“十百千”工程,每年举办10场产学研对接会,帮助企业对接100个产学研项目,组建1000名围绕“353”产业体系的行业专家,不定期、阶段性举办产学研活动,推进招商引资与招才引智同频共振。
位于南通高新区的江苏生益特种材料有限公司是目前国内唯一一家覆铜板上市公司,全球第二大专业覆铜板生产厂家,与国内多所知名高校签订了合作协议。2018年落户以来,企业集中攻坚产品研发,生产的覆铜板解决了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链条中的一项“掐脖子”技术。
不断加大财政对企业的扶持引导力度,大力推进研发投入奖励政策兑现,通州全社会研发投入水平实现大幅提升。2020年,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2.5%,五年累计完成企业研发投入加计扣除备案3229项。
此外,为给科技创新引入金融“活水”,通州充分发挥科技成果转化风险补偿专项资金的杠杆作用,激发金融机构向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的积极性。加强与江苏银行、南京银行、中国银行的合作,进一步扩大“苏科贷”业务规模,五年累计放贷总额超10亿元。
突出要素集聚,锻造人才“强磁场”
上月中旬,通州发布出台《关于加速建设人才高地推动通州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和《通州区推动创新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进一步细化人才政策,为人才构建“如鱼得水、如鸟归林”一流创新生态。
科技人才是创新驱动的源泉和引领产业发展的动力,是高质量发展的第一要素。多年来,通州以人才为核心集聚创新要素,深化人才体制改革创新,进一步构建更加灵活、科学、高效的人才服务体系,实现人才服务的精准供给。截至目前,全区引进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817名,入选省“双创计划”109名、市“江海英才计划”169名。
以产引才、以才促产,通州持续放大人才红利,以政策导向效应引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初步形成了“引进一个领军人才、集聚一支高端团队、培育一个优质企业、带动一个新兴产业”的链式效应。
袁宏亮团队是2012年区委组织部引进的德国归国创业团队,在南通高新区创办了沃太能源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储能产品安装规模在澳洲、德国等地市场份额稳居行业前三。2018年,沃太能源核心研发团队成员袁宏亮、王珺、张新艳、林栋等入选江苏省科技创业类“人才双创团队”,实现了我区在省科技创业类“人才团队”上的历史性突破。
科技创新离不开重大创新平台这一要素支撑。通州围绕产业链完善创新链,坚持创新驱动、调优结构,加快江海圆梦谷、江海智汇园等载体平台建设。五年中,新增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两家,国家、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63家,院士工作站7家。
江海圆梦谷是江苏省首批认定的40家众创空间之一,是国家级众创空间,被科技部认定为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成立以来,江海圆梦谷一直致力于为企业孵化提供产学研合作、信息咨询、培训、科技项目申报等服务,不定期对在孵企业进行一对一创业辅导,已吸引了南皇文化、微品创梦、蜜萝蚁等70余家企业入驻。
创新创业载体建设已经成为通州推进科技创新的着力点,加快了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紧密结合,促进了经济提质增效。五年来,通州完成高新技术产业产值338.2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39%,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比达36.5%。
长河奔腾不息,创新澎湃不止。放眼未来五年,在激烈的区域竞争面前,经济正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正从“数量追赶期”步入“质量比拼期”。
通州将抢抓当前产业链重构机遇,坚定不移将科技创新作为核心战略,聚焦“3+2”重点产业,充分运用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为重点产业赋智赋能;紧盯机器人等前沿产业,搞好前瞻性布局,打好“无中生有”的主动仗。加大科技投入,狠抓技术攻关,通州将持续推动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向高端攀升,力争2025年研发投入占比、科技进步贡献率分别提升至3%和65%,南通高新区排名进全国前40位。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通州的五年,无边光景时时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