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优先,美丽镇江新画卷
来源:镇江日报 日期: 2021-09-16
如今美丽的镇江南山北部景区。石小刚 摄
上世纪,南山被采石场、水泥厂包围,烟囱环绕。石小刚 摄
70年,山还是山,水还是水;可山又不再是那山,水也不再是那水。山水变幻间,是70年来镇江人逐绿而行,造就的钟灵神秀。
回望历史,从“人定胜天”到“生态失衡”,再至新时代的“生态文明”,这是镇江人追问人与自然关系的不断探索历程,更是生态文明理念不断演进的过程。特别是进入新时代,镇江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全力打好水、土、气三大污染防治攻坚战,闯出了一条节约资源、低碳环保的特色发展模式。中国人居环境奖、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国家生态市、国家低碳试点城市、江苏省唯一的生态文明建设综合改革试点城市……一项项桂冠浓墨添彩地勾勒着镇江今日的生态底色。
城市山林 仁者乐山
1949年出生的市民张兴淮是共和国的同龄人,爱好摄影的他一次次按下快门,记录下南山的变迁。
“作为‘城市绿肺’的南山,数十年来变化可谓翻天覆地。”张兴淮说,“1969年,去附近的黄山园艺场开会,南山里外都是烂泥路,周边到处见坟地。到上世纪70年代,大办工业开山采石,苍翠的南山随处可见裸露的宕口,很是刺眼。”
京口区生态环境局局长朱文仲谈到那个粗放发展的年代,“和国内很多地方一样,镇江也经历了先发展后治理的过程——早年,人们忙于发展根本没想过环保。至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环境矛盾开始集中爆发,曾有专家这样评说‘炮打南山、烟熏焦山、黑水绕金山’。但此后,镇江人的环保意识逐渐提升……”
镇江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起步于上世纪80年代,90年代逐渐发力。于是南山整治的步伐开始加快,黄山、鹤林、上铁等一批水泥厂和采石场陆续搬迁关停, 村落迁出,退田还林,南山生态开始修复。
新世纪,南山的西入口、绿道、珍珠湖景区、北入口……相继建成迎客,北宋书画家米芾赞叹的“烟雨南山开画本”的美景重现。张兴淮退休后,也又有了一个新的岗位——南山志愿服务队队长。
今年,在南山里成群野猪大迁徙,这是大自然对镇江生态环境持续向好的馈赠。
仁者乐山,镇江对城市山林的保护从未停歇。近年来,对主城区26座山体精心打理,按照“住户下山、建筑离山,草木上山、文化入山”的原则分步整治,先后建成了狮子山、合山、象山等多座开放式山体公园,为山林注入了更多城市记忆。
2015年底,镇江首部地方性法规——《金山焦山北固山南山风景名胜区保护条例》出台;2020年1月1日,《镇江市山体保护条例》也将正式施行……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相关处室负责人倪俊表示,法规确立了山体分级保护制度,镇江将对境内的200多座山体因地施策实行不同保护,让山体资源保护和资源合理利用相得益彰。
临江亲水 智者乐水
南山北水、大江风貌是镇江独特的自然禀赋。然镇江的水也曾危机四伏,有着30多年环保工作经历的市环保局副局长贾龙华清楚记得,今天的“珍珠项链”长江路,在上世纪80年代叫苏北路,沿线有化工厂、农药厂、造纸厂等20多家污染企业,三号码头就曾举报“钛白粉厂排出的污水把趸船上的锚链都侵蚀细了”!
上世纪90年代开始,针对污染企业围江等积弊,镇江进行了退城进区、搬迁关停、转型升级等数轮对污染企业的整治清理。随着国家长江大保护战略的施行,我市对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的治理更是雷厉风行,以问题整改、督查、销号为主线,持续推进263、116、散乱污治理、固废防控等专项行动,全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2017年底,《镇江市长江岸线资源保护条例》作为针对长江岸线资源保护的全国首个地方性法规出台,我市据此编制了《镇江市沿江产业带规划》《长江岸线开发利用总体规划》《生态文明建设规划》和《生态红线区域保护规划》等多个规划,构建起长江生态保护修复的“法治网”。
为切实保护好一江清水,近两年,茂源化工、华元焦化等26家化工企业关停搬迁。海事部门也对长江镇江段实现绿色服务全面升级,实现到港船舶污染物“零排放、全接收”,航行中排放“全达标”,免费生活垃圾接收和免费生活污水接收。
大江大河管理好,小沟小渠有人问。市区的黑臭水体之一——虹桥港今年也华丽变身,成为湿地公园。近年来我市以国家海绵城市试点为契机,先后建成海绵公园、孟家湾湿地公园、征润洲湿地公园、向家门绿地公园等18个公园,让城区“毛细血管”也流淌涓涓清流。
在农村,江南水乡的风貌也日益彰显。结合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和畜禽养殖整治,我市河湖长制度全面建立。目前,市、县、乡、村四级河湖长1491人正管理着3993个河湖库。
水到则渠成,今年1至6月,全市国、省考断面优Ⅲ比例均超过省目标要求,在全省水环境质量状况排名中(CWQI指数),我市位居全省第三。纳入省考核的6条主要入江支流10个控制断面优Ⅲ类比例为100%。此外,我市在建立健全跨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后,从去年起已实现顺差,由过去的向下游交钱变为下游给我们补钱。
绿色为底 生态优先
9月下旬的镇江城,蓝天白云再度刷屏。这是镇江生态立市,坚决打好蓝天保卫战的最新成果。截至9月15日,市区PM2.5平均浓度为44.5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2.7%,下降幅度列全省第三。市生态环境局局长王玉华表示,这算得上历史最好水平了。
成绩来之不易,这也得益于镇江生态环保走过了一条从局部治理到区域治理,再到全域治理的发展之路,最终形成了“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模式。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苏时强调,保护生态环境、提高生态文明水平,是转方式、调结构、上台阶的重要内容。经济要上台阶,生态文明也要上台阶。
牢记总书记的嘱托,镇江把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作为优先领域,将西南片区、东部地区、高资片区和“一湖九河”的环境综合治理,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常抓不懈,“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姿态持之以恒、久久为功。
2014年,我市在全省率先实施主体功能区规划,把全域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适度开发、生态平衡“四大区域”,同时启动了片区生态环境的综合整治与改造。
到2018年,镇江已连续三届承办国际低碳大会,推介低碳发展先进理念,分享低碳行业前沿技术,试点低碳城市各项建设,“低碳发展、绿色先行”的生态基因已注入我们城市的血脉。
坚持生态优先,践行绿色发展,彰显低碳特色。8月的市委常委会议上,市委书记惠建林再次强调:保护生态环境还需加倍努力,要把全面小康建设与高质量发展一体谋划、一体推进、一体考核;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进一步推动转型升级。
生态建设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只有更好没有最好。当前,镇江人清醒地认识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矛盾仍较突出,污染防治形势依然严峻,一些领域、区域环境问题还未得到根本解决。贾龙华说,我市生态环境治理已进入精细化阶段,这是一个系统性工程。随着生态环境意识的提高,环境功能区划的完善和环境治理能力的提升,还须最大限度引起全社会共同关注,动员各方面力量广泛参与,凝聚起全市人民的合力才能取得新进展。
生态是镇江最大的优势,绿色是镇江最美的底色。今年上半年,我市实施大气污染治理重点工程234项、水污染防治重点工程59项、太湖流域水污染防治工程34项,大力推进重点区域环境整治,运用“污染防治综合监管平台 ”有力落实生态环保责任。王玉华表示,不忘总书记“镇江很有前途”的寄语,下一步,我们将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不断迈出“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步伐,让生态环境美、低碳环保的绿色发展模式成为镇江“强富美高”的金字招牌。
(记者 栾继业 通讯员 阙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