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开辟发展治理新路
来源:新华日报 日期: 2022-09-23
今年是苏州获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四十周年,也是苏州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区、姑苏区成立十周年。十年来,苏州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区积极探索历史文化名城发展治理新路,持续推动城市的更新与发展、文化的传承与光大、经济的优化与提升、生态的保护与改善、社会的文明与进步,为历史文化名城的发展治理提供了示范样本。
苏州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发展治理的标志成果
统筹保护更新推进发展治理。推动《苏州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等法规出台施行,完成古城54个街坊控规修编和40个街坊城市设计编制。苏州成功入选全国21个城市(区)第一批城市更新试点城市和第三批“城市修补、生态修复(双修)”试点城市。姑苏区作为苏州城市更新的试点区域之一,大力开展古城保护更新、平江片区重点功能区更新改造、32号街坊改造提升和大公园片区改造提升工作。积极探索古建老宅、传统民居等资源更新利用新路径,依托古典园林和古建老宅,打造诸如花间堂探花府酒店等精品酒店。实施名人记忆延续项目,通过后人寻访、居民走访、古籍查阅等多种途径开展历史名人文化梳理,形成丰富的文字、图片和视频资料。完成曹沧洲祠、沈瓞民故居等10处名人故居的文化展示,在吴一鹏故居“玉涵堂”设立苏州生肖邮票博物馆,在玉涵堂西二路设立姑苏运河文化展示馆,以运河文化为纽带,把非物质文化遗产巧妙地融入文物建筑。“苏州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研究院”“文化名家单霁翔工作室”挂牌成立,与上海戏剧学院等高校开展文化合作,吴地端午、石湖串月品牌深入人心,沉浸式昆曲《浮生六记》等一批特色文旅产品深受群众青睐。
赓续历史文化推进发展治理。深化博物馆城建设,打造“一城百馆,博物苏州”品牌。实施“最江南·公共文化特色空间”计划,打造江南文化艺术“街巷小品”。推进“江南小剧场”建设,推动评弹、昆曲等地方特色文化进酒店、进景区、进特色街区。弘扬苏州园林文化,深化“百园之城”建设,策划“一园一品”“阅读阅美”“江南好”园林雅集、“江南月”园林夜游、“拙政问雅”夜游等项目。振兴苏式传统工艺,做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的“手工艺与民间艺术之都”品牌,擦亮“苏工苏作”金字招牌。实施“故宫苏作工艺重振计划”,加强苏作品牌建设。推进桃花坞木版年画博物馆、山塘街玉涵堂运河文化展示馆建设、打造苏州西北街“中国扇街”特色文化街区,建成“江南丝竹艺术家会客厅”。推出“名城·名人·名校”联动项目,开展名人展览、公教、研学等特色文化活动,释放名人文化综合效应。围绕吴门画派代表人物,出版吴门画派全集,建立数据库,打造“吴门画派数字特展”。开展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计划,举办“大运河姑苏民俗文化旅游节”活动,开展水上游开发升级计划,推出以“水上游+”为代表的古城深度游产品和特色文创产品,实现对世界文化遗产、滨水景观风貌、水乡风俗民情、现代商业载体串珠成链。
集聚资源优势推进发展治理。盘活闲置资源载体,探索以生产线研发为主的M0用地“姑苏路径”,加大对存量土地开发盘活利用。探索制定配套政策和成立商住储备中心,鼓励市场主体、不动产产权人、金融机构多途径筹集城市更新改造资金,创新直管公房交易模式,加快盘活古城房屋资源。围绕古城保护未来发展需要,积极开展科技服务、文化创意等领域招商。加快推进闲置载体盘活和产业园楼宇质效提升,深化分级分类管理,做优存量资源,做大增量资源,不断提高利用效率。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以平江路、临顿路为核心,串联观前街、仓街以及大儒巷等6条特色街巷,引入TOD项目,构建“两纵多横”苏式生活体验街区。打造古城全域文化旅游名片,依托古典园林、大运河、昆曲等世界文化遗产资源,完整展现古城历史文化价值;将“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全方位融入,营造古城“最江南的苏式生活体验”氛围;做精苏帮菜老字号美食,推出有创意有特色有销量的旅游商品,创设文化艺术赋能的特色咖啡店、书店、餐馆、美术馆、博物馆等消费场景,开发体现文旅融合特色的“网红”打卡地,将古城建设成为极具江南文化魅力的世界级旅游景区。采用“绣花”“织补”等微改造方式,不断扮靓“城市家具”,补足公共服务设施短板。打造城市更新重点项目,高标准打造展现深厚文化底蕴、魅力城市形象的“最苏州”景观大道,不断提升古城辨识度。打造五卅路子城片区、山塘四期等一批重点片区更新改造的样板工程。
保障民生福祉推进发展治理。实施危旧房解危工程,完成208个老旧小区改造,惠及居民16.3万户,老旧小区改造居民满意度位居全国试点城市首位。高标准推进城中村清零计划。精细化打造城市公共空间,植入城市主题式景观小品,推动老旧小区改造与美丽宜居街区整体塑造和联动提升。加快推进“厕所革命”,推行“厕所开放联盟”,全市“厕所开放联盟”数量已达905家。系统恢复历史河道水网,保存修复河道沿线文化遗存。持续开展绿化和景观提升行动,改造升级40条主干道,新建或改造51个口袋公园,完成4条古巷沿线绿化和景观提升,公园绿地、广场步行15分钟覆盖率已达67.57%。深挖“千年府学”文化内涵,做强做优“苏式教育”。传承发展吴门医派,加快建设国家中医医学中心,促进医养深入融合。布局20个各具特色的综合为老服务中心,构建以综合为老服务中心为枢纽、普惠均衡的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体系。
守护平安稳定推进发展治理。扎实推进平安姑苏、法治姑苏建设,开展平安企业、平安校园、平安市场、平安医院、平安铁路等系列平安创建活动。按照“结合实际、尊重传统、条线网格全统一、网格区域全覆盖”的要求,将综治、民政、公安、消防、安监、城管等部门的条线单一网格整合划分为综合网格,同时合理划分街道、村(社区)和片区三级网格,做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实现服务管理全覆盖。做优以综治信访维稳、重大矛盾纠纷化解为重点的区级社会治理综合服务中心枢纽平台,做强街道“5+X”综治工作中心实战平台,做实以社区(村)警务为核心的“五位一体”社区(村)综治办基础平台。深入开展“三调联动”工作,充分整合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资源,排查和受理矛盾纠纷,调处成功率达100%。筑牢“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安全生产责任,完善各级党委、政府责任体系,压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组织开展“331”整治火灾隐患专项行动,实现火灾起数、亡人事故数连续大幅下降。
苏州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发展治理的基本经验
坚持党建引领,实现政治聚力。苏州市委、市政府把古城保护和发展纳入党的建设和绩效考核重要内容,历任主要领导都高度重视古城的发展治理工作,真正做到“一张蓝图绘到底”。为切实加强古城发展治理,姑苏区以区域化视角推进基层党建工作,使组织覆盖和管理服务延伸到城市基层的“神经末梢”,通过建设区域党建工作站、党建工作网格,有效打通基层党建“最后一公里”。构建以街道为“一线指挥部”,区域党建工作站、社区党组织为“枢纽”,“行动支部”为“战斗堡垒”的三级架构,形成党委统一领导,活动统筹开展,资源统配使用的古城发展治理联动格局。区级层面实施党建创新重点项目,街道层面实施基层党建“书记项目”,社区层面实施社区“第一书记”年度项目,引领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以清单式、任务化方式联系服务群众。全面推广“行动支部”工作模式,打造以古城保护为目标的“行动支部”42个,以为民服务为方向的“行动支部”136个,以基层治理为重点的“行动支部”78个,充分发挥党支部在古城保护、综合执法、安全生产等领域的积极作用。
坚持规划先行,推动法治助力。苏州市和姑苏区始终坚持规划先行原则,科学编制规划、严格执行规划,出台了《苏州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苏州古城墙保护条例》《苏州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20—2035)》《苏州市传统建筑和古建筑保护更新与修缮利用工程实施意见》等系列古城保护法规政策。实施《苏州市争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示范城市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苏州市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指引3.0版》《全面推进城乡社区治理现代化的行动计划》等社会治理政策文件,从组织架构、工作规划、工作体系、工作方案、行动计划等方面把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纳入率先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的全局工作。
坚持机制创新,形成制度推力。成立苏州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示范区工作领导小组,建立由市政府相关领导、相关部门和姑苏区主要领导组成的苏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更新联席会议,健全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示范区工作领导小组和项目工程指挥部等古城保护更新区级领导机构,并在街道层面设立历史文化片区管理办公室。通过与社会力量举行战略合作、签订合作框架协议等途径推进街坊保护更新,通过打造精品园林酒店和“历史传承+传统产业创新升级+城市功能复活”的多元街区空间等举措推进园林和街区活化利用。每年研究确定一批历史文化名城保护项目,以项目化方式推进古城基础设施建设、历史文化遗迹保护修复、城中村整治改造、绿化和景观提升。建设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综合指挥平台,形成由一个核心联动指挥系统、四个基础业务模块、对接整合N个业务系统组成的“1+4+N”总体框架。推动区级社会综合治理联动机制建设,推进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社区志愿者、社会慈善资源“五社联动”机制建设。按照“公益性项目财政保障,经营性项目市场化运作”原则分类建立资金筹措、保障机制,并积极向上争取资金,形成稳定的财政投入机制。
坚持公众参与,激发自治活力。采取聚合居民参与公共事务与管理的力量、拓宽居民参与社会治理范围和发挥居民在基层治理中的主体作用等多种途径,推广“居民自管小组”和探索“小单元治理”模式,推进和完善居民自治机制,逐步探索“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监督与自我提升”的社会治理工作新格局。推行平安志愿者积分管理,引导更多群众参与到平安志愿者队伍中助推平安建设,基本形成体系完备、管理规范、运行高效、保障有力的平安志愿者队伍建设局面。
坚持数字赋能,促进智治借力。对古城保护区范围内的保护对象开展全要素信息采集,全方位摸清各类历史文化遗产资源底数,同步建成古城保护信息平台,创建古保对象档案,推进古城保护的技术创新和模式创新。建成城市生活服务总入口APP、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平台、智能空地视频综合应用系统、“一标多实”数据应用平台、“苏城存证”区块链公证服务平台、区应急管理综合应用管理平台、区房屋安全管理平台等多个数字平台。完善“人机互动”防控体系,推行监控补点项目,实现古城社会面和铁路沿线技防监控网全覆盖,推动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类视频监控资源的整合汇聚、授权共享。
(作者为江苏苏禾社会治理现代化研究院课题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