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建议使用chrome浏览器、QQ浏览器、360极速模式,体验更佳
首页
新时代弘扬家国情怀的基本遵循

来源:新华日报 日期: 2022-07-26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厚植家国情怀,他指出:“我们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家国情怀,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提倡爱家爱国相统一,让每个人、每个家庭都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作出贡献。”《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指出,要把握爱国主义的时代主题,引导人们深刻认识中国梦的本质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激发全体人民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巨大热情,为新时代大力弘扬家国情怀指明了努力和奋斗的方向。

高举爱国主义伟大旗帜。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它体现了人们对民族命运、国家前途的责任与担当;家国情怀是照亮华夏儿女执着前行的精神灯塔,是全体社会成员对家庭和国家的执着坚守和奋力维护。因此,爱国主义是家国情怀的永恒主题,爱国主义说到底就是深沉的家国情怀。从秦始皇统一中国起,各民族在共同的山河疆域和统一的国家治理下生存发展,尽管因朝代交替呈现出分分合合的历史轨迹,但反对民族分裂、维护国家统一始终是华夏儿女的共同愿景,也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近代以来,在爱国主义的感召下,中华民族为摆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悲惨命运不断抗争。中国共产党成立后,高举爱国主义伟大旗帜,勇做“两个先锋队”,经过百年奋斗,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的鲜明主题。”民主革命时期,抛头颅、洒热血,带领人民建立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艰苦奋斗、勤俭建国成为全社会的思想共识;改革开放新时期,团结起来、振兴中华,成为时代的最强音;进入新时代,共圆“中国梦”响彻神州大地,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激励人心。

弘扬家国一体的文化传统。“家国一体”是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精粹,也是家国情怀认同的重要基础。孟子云“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将天下、国、家三者融为一体,深刻地诠释了家国一体、家国同构的政治理念。这种“家国一体”的政治观,孕育了中华民族崇尚家国大义的优良传统。中国共产党提倡爱家爱国相统一,促进了传统家国情怀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家尽孝、为国尽忠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没有国家繁荣发展,就没有家庭幸福美满。同样,没有千千万万家庭幸福美满,就没有国家繁荣发展。”主张“爱国惜家”,激发人民的国家认同感、使命感与自豪感;协调“小家”与“大家”的关系,“大河有水小河满,小河无水大河干”成为社会共识;提出“中国梦”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的统一,赋予“家国一体”思想鲜明的时代内涵;弘扬革命文化,让红色基因代代流传。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中华民族正以不可阻挡的步伐迈向伟大复兴。中国梦具有丰富的内涵,是凝聚中华儿女和海内外炎黄子孙的“最大公约数”。首先,它代表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其次,它在内容上凝结了国家、民族和人民利益的命运共同体。中国梦的本质就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是国家利益、民族利益和人民利益的高度统一。

贯彻知行合一的内在要求。弘扬新时代的家国情怀,需要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统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爱国,不能停留在口号上,而是要把自己的理想同祖国的前途、把自己的人生同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扎根人民,奉献国家。”他号召向时代楷模黄大年学习,“把爱国之情、报国之志融入祖国改革发展的伟大事业之中、融入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大奋斗之中,从自己做起,从本职岗位做起,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智慧和力量。”把爱国之情转化为强国之志和报国之行,必须在知行合一上下功夫。一是保持实现伟大梦想的战略定力。中国梦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树立排除艰难险阻的勇气,任何人、任何势力都无法撼动我们逐梦圆梦的决心。二是用初心与使命滋养全社会的家国情怀。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与使命,也是新时代最崇高的家国情怀。其三,自觉同形形色色的分裂行为作斗争,维护“一国两制”在香港、澳门行稳致远,推进两岸和平统一大业早日完成。其四,大道之行,天下为公。以兼济天下的人类情怀,致力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回望历史,从南湖起航宣示“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到提出“进京赶考”,再到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中国共产党人用伟大的家国情怀凝聚人心,创造出一个又一个人间奇迹。今天,大力弘扬家国情怀,必将为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汇聚起磅礴的精神力量。

(作者单位: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