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美景入画来 贾汪区“四个加法” 提升农村环境
来源:徐州日报 日期: 2021-07-30
暮春初夏的贾汪,有着别样的迷人风情。走进真旺村,田园水乡韵味浓郁,一排排粉墙黛瓦的小楼房掩映在蔷薇、木香之中,街头巷尾的景观小品错落有致;走进磨石塘村,老人带着孙子悠闲地晒太阳、看蝴蝶飞舞、听鸟儿啁啾。今天的贾汪,如此和谐如画的乡村风景已经随处可见。
2018年以来,贾汪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关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决策部署,统筹考虑山水、产业、文化等要素,坚持“四个加法”,打造出了不一样的乡村风情,一幅幅“绿色田园、宜业宜居”的乡村美景已铺展开来。
真旺村风景美如画。
“党建+” 撸起袖子干起来
改善人居环境,建设美丽乡村,是贾汪人民的共同目标。贾汪区成立由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区级领导、区直部门帮包工作机制,各镇村设立党员先锋岗、成立党员突击队、实行党员包片网格化管理。区政府印发《贾汪区人居环境整治资金奖补意见》,列支7320万元区级奖补资金,同时整合农业、水利、林业等资金两亿元,投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全区围绕“三纵四横”总体布局,按照“特色田园、美丽宜居、整治达标重点、整治达标”4种类型,分类指导全区114个村(居)加快推进全员达标。
区、镇、村各级党组织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作为政治任务和常设议题,定期召开调度会、现场推进会,保持工作的高压态势。区委、区政府定期督导检查,年终考核总评,严格兑现奖惩,以前所未有的凝聚力努力前行。
“生态+” 乡村颜值靓起来
贾汪区坚持生态优先,按照“通、净、绿、亮”的标准,从村容村貌、垃圾治理、农村厕所革命、农村污水治理等最难处入手,开启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的篇章,全面推进净化、绿化、亮化、硬化和美化。
针对村庄周边、居民房前屋后的“三堆六乱”等,贾汪区按照“六无”标准,集中开展“大清扫、大清理、大拆除”。全区共清理生活垃圾、河岸垃圾及杂物49万方,清理河塘沟渠1187处,畜禽圈舍806个;栽植树木8326万棵,绿化54.906万平方米;新安装路灯4911盏,全区实现“城乡社会化保洁、垃圾收运体系一体化”。青山泉镇完成垃圾分类试点日产日清。
小厕所折射大文明。贾汪区将厕所革命、污水治理等环境整治工作协调推进,采取一体无害化户用厕所改造10.08万户,改厕率95%。每个行政村至少建有一座水冲式公厕,农村污水处理率60%,畜禽养殖污染治理率100%,各镇村面貌焕然一新。
乡土,永远是褪不掉的底色。各村根据实际,或结合山水地貌,或挖掘文化底蕴,打造出“水韵马庄”“印象四清”“古韵花庄”等46个生态名村、特色小镇,形成“一村一景”“一村一韵”的独特画卷。
磨石塘村,一座座农家院错落有致,老石碾、老磨盘、老瓦罐等老物件把村庄装扮得别具风情。青山泉镇房上村,通过墙体绘画、艺术连廊的形式,展现了房上村史、孔孟文化。竹园村大力发掘历史、民俗、红色文化,丰富文化载体。才沃村彰显山水田园特色,成为亲近自然、乐享幸福的花果村。
“产业+” 乡亲腰包鼓起来
一张蓝图,从容运笔。贾汪区按照“空间、环境、产业一体化”思路,以农业为基,以田园为韵,同步加大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乡村公共空间治理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三方面工作力度,重点打造农谷大道、252省道和贾汴路沿线3条主线、潘安湖特色田园片区、督公湖山水林园片区、月亮湖近郊田园片区3大片区和6个“村庄+园区”节点,加快形成强富美高的现代乡村风貌。
茱萸山街道许阳村,落户锦鲤文化产业园、墨青农业园、紫海蓝山创意园等众多农旅融合产业,安置了数百名村民就近就业。
区现代农业园区郑庄村,坐落于万亩草莓产业园中心地带,草莓科创园、莓好田园等,吸引了大批外来人才和返乡能人落地生根,创业创新。
在公共空间治理中,各村将清理出的集体资源,建设标准化厂房、公共服务设施,增加集体收入。同时鼓励村民发展林果、花卉等庭院经济,在享受美好环境的同时,获得额外收益。
“文明+” 乡愁民风淳起来
作为首批国家级试点单位,贾汪区充分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鼓励农民的事情农民干,在各镇、村全面建立志愿服务队,广泛开展卫生打扫、垃圾捡拾等义务活动,开启乡村“美颜”新模式。
全区上下齐动,全民参与,清洁卫生、文明礼仪等理念入眼、入耳、入心、入脑。马庄村制定了《村规民约》,要求村民共同维护公共环境卫生,保持庭院干净整洁。江庄镇周埠村定期评选“最美庭院”,家家房前屋后都有小花园或小菜园,绿色满园,干净整洁。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与新时代文明实践的同频共振,充分调动农民群众参与整治活动的积极性,10万余名党员群众投入整治行动,实现了民建、民管、民享的长效机制。农村人居绘新景,乡村振兴开新篇。在迈向全面小康的大道上,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乡村,正变成贾汪乡村最靓丽的名片。
(徐报融媒记者 沈扬 通讯员 王春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