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盐阜乡村振兴筑牢基石
来源:盐城新闻网 日期: 2021-09-08
△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 取景滨海。
30年来盐城市改造中低产田540万亩,建设高标准农田260万亩,新增粮食产能8亿公斤以上。如今,盐城是江苏唯一粮食总产超50亿公斤的地级市,总产占到全省的五分之一和全国的百分之一。
△黄河故道开发项目 取景黄河故道。
2006年黄河故道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立项以来,已建设优质粮食基地42.76万亩,新增5万亩经济林果、2.5万亩花卉苗木基地、1000亩果品观光采摘园,配套10万亩农田林网;每年在项目区推广农业科技20多项次。
△产业化发展项目 取景响水羽翔禽业养殖场。
2001年以来,盐城市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项目共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立项444个,总投资13.4亿元,其中财政资金6.24亿元。
△滩涂垦区配套项目 取景射阳滩涂垦区。
滩涂垦区开发以来,盐城市仅射阳县开发利用滩涂面积22万亩,先后建成丫头港、东沙港、金海岛、老湖港、芦东5个大型农业垦区和射阳港农牧渔业总公司。
大地为纸诗成行,乡村如画谁执笔?
一条条平坦的机耕道路四通八达,一道道坚固的水泥渠系阡陌纵横,一排排整齐的农田防护林葱茏茂盛,一块块连片的沃土良田花香果实,一个个现代农业示范园区靓丽崛起……
这不仅仅是乡村兴起的诗篇和画卷,更是农业综合开发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发挥奠基石作用,推动盐城从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跨越发展的报告书。
30年筚路蓝缕启山林,直教沧海变桑田。从1988年实施农业综合开发以来,盐城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建设规模、资金投入总量连续多年位居全省第一。大手笔投入,高标准建设,农开人用心血,用汗水,用智慧,浇灌出一片片充满生机和希望的田野。
“农业综合开发没有终点,我们要立足自身特色,紧扣本地发展和群众需要,开拓创新,砥砺前行,把乡村振兴战略向纵深推进。”站在农业综合开发30周年这个时间节点,盐城农开人倍感继往开来责任重大。
筑牢良田之基,稳产高产保障粮食安全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粮食既是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战略物资,也是人民群众最基本的生活资料。改造中低产田,建设高标准农田,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是党中央、国务院赋予农业综合开发的主要任务,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保障。
金秋十月,大丰王港垦区,沉甸甸的稻穗随风摆动,如同掀起层层金浪。谁能想到,过去的王港垦区,虽然周边有疏港航道、王港河等水源,但因为缺乏灌溉和引水设施,只能种植旱作物。“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为我们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有了排灌站、供水管道、机耕桥、水泥路……现在我们这里有优质水稻、小麦生产基地2万亩,招引了一批农业龙头企业、种植大户,农业生产纯收入从每亩800元增加到1300元。”港区农办主任潘杰高兴地说。
30年来,盐城农业综合开发持续大手笔投入,不断改善农业基础设施条件,一块块像王港垦区这样曾经贫瘠的土地,变成“田成方、林成网、路相通、渠相连、旱能灌、涝能排”的高产稳产田。
△农田基础设施建设。
驱车行至建湖,城乡主干道旁展示牌上一个个“金字招牌”吸引眼球:国家商品粮生产基地县、全国水稻杂交种子繁育基地县、全国优质稻米标准化生产示范县……建湖是全省高标准农田建设整县推进试点县。该县因地制宜规划建设灌溉系统、防洪排涝系统、道路与林网系统,进行田水土林路综合整治。截至目前,建成高标准农田84万亩,占基本农田的比例达83%。
这是高标准农田标准化建设“盐城模板”在建湖的生动实践。“我市在项目建设上,坚持规模开发、连片开发、整片开发、连续开发,因地制宜,探索形成动力系统、渠道系统、路网系统、林网系统‘四大系统’标准化,受到有关专家肯定,在省内被作为经验推广。”1988年就走上农开战线的老兵、市农业资源开发局副局长宋成荣介绍,“30年来,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项目区,已成为盐城农业发展的支柱、农业科技示范的样板、标准化生产的楷模、现代农业建设的亮点。”
30年来盐城市改造中低产田540万亩,建设高标准农田260万亩,新增粮食产能8亿公斤以上。如今,盐城是江苏唯一粮食总产超50亿公斤的地级市,总产占到全省的五分之一和全国的百分之一,是江苏乃至全国的重要粮食生产基地,连续三年获得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市,全省唯一。
筑牢产业之基,扶持项目优化农业结构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发展现代农业,离不开产业化。
2001年以来,盐城市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发展项目共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立项444个,总投资13.4亿元,其中财政资金6.24亿元。东台民星茧丝绸、阜宁恒河油脂、建湖方圆禽业等一批企业,在农业综合开发连续扶持下,规模不断扩大,成为地方产业龙头,有力地促进了主导产业的形成,推动了区域经济发展,增加了农民收入。
江苏宁富食品有限公司是阜宁肉联厂改制后成立的股份制企业,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主要从事畜禽加工及肉制品深加工。董事长嵇新亮感触颇深:“2000年公司成立以来,应时而动进行三次转型升级。农业开发先后给了3次财政补助、3次财政贴息,对公司向新零售新餐饮转型帮助很大。”
△东台市五烈现代农业产业园。
建园初期,农开部门投入700万元资金,支持园区水系调整和基础设施建设。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盐城市通过加强对项目区基础设施的高强度投入,开创了农业综合开发“区中园”模式,使得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建设成为农业开发区、农业产业园,为面上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起到示范带头和推动作用。在东台,通过项目开发,加快了项目区农业发展方式和经营模式转变,建成一批现代农业园区。东台市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瓜果蔬菜设施农业占比80%以上,亩平效益超8000元,80%以上西瓜种植户年收入超10万元。园区成为国家瓜果蔬菜无公害基地、全国闻名的西瓜产地、全省最大的万亩菜篮子基地和上海蔬菜外延基地。
筑牢产业之基,盐城农业综合开发交出这样一份答卷: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不断延伸农业综合开发链条,拓展“接二连三”新路径,即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承担基础设施建设,科技推广项目支持引进新品种、新技术,产业化发展项目扶持种植养殖及加工流通,改变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和传统农业经济增长方式,加快推动盐城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
筑牢生态之基,绿色开发引领持续发展
发展是根本,生态是底色。筑牢生态之基,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绿色开发是现实路径。
逐梦农业“绿富美”,农业综合开发显身手:科学规划建设农田防护林和水土保持林,防止水土流失,改善土壤条件;采用绿色环保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建设地下管道、防渗渠、一体化智能灌排泵站等,推动节能节水;引进推广农业新品种新技术,开展农民新技术培训,促进绿色增产;扶持建成一批农业产业化项目,帮助打响一批绿色品牌……盐城市农业综合开发充分发挥盐城农业资源空间优势,着力将农业综合开发与全市城乡一体化发展、现代农业和美丽乡村建设深度融合,促进农业高产高效可持续发展,在探索和实践中走出一条符合盐城实际和时代要求的农业资源绿色开发新路子。
△农开支持项目,响水九丰现代农业园区。
行进在阜宁黄河故道桃花源生态经济区的中山路,碧桃、海棠、石榴等一路绵延,好一条林果大道!“这里以前土地贫瘠、信息闭塞、交通落后,而今,绿荫环抱、良田丰茂、硕果飘香。”阜宁县黄河故道桃花源生态经济区管委会党工委书记、主任杨君政感叹道。这是盐城市境内黄河故道地区今昔变化的生动缩影。曾经的“贫困走廊”,正华丽变身为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生态休闲观光走廊和农民幸福美丽家园。
巨变从何而来?农业综合开发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2006年,省委、省政府专门立项投资开发黄河故道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其中,覆盖我市阜宁、滨海、响水的13个乡镇。“我们以特色、高效、集约和可持续开发为方向,坚持综合开发、规模开发、产业开发、生态开发、科技开发‘五位一体’总体开发。已建设优质粮食基地42.76万亩,新增5万亩经济林果、2.5万亩花卉苗木基地、1000亩果品观光采摘园,配套10万亩农田林网;每年在项目区推广农业科技20多项次……”市农业资源开发局产业化项目处处长吴操对项目如数家珍,更道出黄河故道地区发展的生态依仗。
同样是“绿”中掘“金”,沿海“不毛之地”变身为“宝地”。以前只长盐蒿、芦苇、三菱草的废弃盐田,如今改种粮食,头年就夺高产;曾属于盐场的土地上,长出绿油油的海水蔬菜基地,还有鱼蟹虾贝藻及海珍品良种基地、规模连片高效特色标准化养殖池塘……盐城农业综合开发以“全面保护、生态优先、最小干预、合理利用”为原则,全面推动沿海盐碱地和废弃盐场开发,走上可持续发展的康庄大道。
筑牢主体之基,利益联结赋能乡村振兴
农村发展新动能的激发,离不开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培育。
盐城农业综合开发紧紧围绕发展优势主导产业,坚持把土地治理项目建设与优势农产品基地建设结合起来,把基地建设与产业化经营结合起来,把产业化经营与扶持龙头企业结合起来,把扶持龙头企业与农民增收结合起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创新利益联结机制,努力使农民能够得到新的、更多的实惠。
在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发展中,响水县小尖镇俊言家庭农场新建500多亩西兰花种植基地,提供技术帮扶,签订代销协议,带动周边200多户农民种植西兰花。“我县土地治理为发展蔬菜种植业创造了有利条件,而且,围绕特色产业,农业开发精准发力,助推响水成为全省面积最大的浅水藕、西兰花、大葱种植基地。”响水县农业资源开发局产业化科科长单兵话语里洋溢着农开人的自豪感,“农业综合开发强农富民大有可为。”
△农开支持项目,响水县南河西兰花产业基地。
小康路上一个也不能少。盐城市农业综合开发主动服从和服务于脱贫攻坚工作大局,在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布局上加大对贫困地区的倾斜力度,推动开发式扶贫,帮助贫困户尽快脱贫致富。渠北片区经济社会洼地崛起是我市扶贫开发工作的重中之重。在这里,提起农业综合开发,许多村民竖起大拇指:“以前一亩地流转费两三百元无人问,现在八九百元抢着要,因为农业综合开发让地好种了。”
盐城农业综合开发的实践证明,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形成以农户家庭经营为基础、合作与联合为纽带、社会化服务为支撑的立体式复合型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对于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领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发展、带动农民就业增收、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乡村是广阔的舞台,振兴是时代的号角。
立足新起点,迈向新征程。盐城农业综合开发这列带动农业转型升级、促进农民增收的“动车组”,承载农民致富新希望,加速朝着农业生产标准化、产业化和开发群体多元化的纵深迈进,迈向新一轮的春华秋实,迈向乡村振兴的新时代。
30年投资概览
30年大事记
1988年 国家提出并开始实施农业综合开发战略,江苏被列为全国首批农业综合开发省份,我市由黄淮海平原农业开发办公室负责农业综合开发工作,开发的内容主要是中低产田改造。
1991年 市政府印发《关于建立盐城市农业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管理局的通知》,成立盐城市农业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管理局,为一级局建制,同时挂盐城市滩涂开发管理局牌子。撤销盐城市滩涂开发办事处,将设在滩涂开发办事处的利用世界银行贷款开发滩涂项目办公室、设在农业局的黄淮海平原农业开发办公室以及设在市委农工部的区划办公室划归农业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管理局。
1994年 为把农业增产与农民增收有机结合起来,我市开始实施多种经营及龙头项目,重点发展粮棉油等主要农产品生产以外的、直接经济效益较高的种植业、养殖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业等项目,带动项目区及周边地区农民显著增收,对开发区农林牧副渔各业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示范、推动作用。
1996年 市政府办公室印发盐城市农业资源开发局“三定方案”,将盐城市农业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管理局更名为盐城市农业资源开发局,挂市滩涂开发管理局牌子。
2008年 我市实施农业开发“跨越工程”,全力推进全市农业资源开发的高效开发、规模开发、园区建设、产业推进和项目形象打造等方面全面实现跨越发展。
2009年 我市启动高标准农田示范工程建设,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和开发科技含量,显著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带动了农民增加收入。
2010年 为贯彻落实《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我市编制了《盐城市沿海滩涂围垦开发规划》。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因地制宜,发挥优势,以高效的现代农业为基础、以沿海大型港口为节点、以沿海综合开发试验区为核心,加速滩涂围垦开发规模化、产业化和高新技术化进程,大力发展现代高效农业、沿海港口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逐步形成基础设施配套齐全、产业结构协调合理的沿海滩涂经济带,构筑起具有盐城特色的滩涂产业新格局,实现滩涂开发的跨越式发展。
2013年 为深入贯彻省委省政府关于打造“千里黄河故道现代农业特色走廊”的决策部署,加快推进黄河故道综合开发,我市根据《江苏省黄河故道农村经济发展规划(2012-2020年)》,制定《盐城市黄河故道地区综合开发三年(2013-2015年)推进计划》。以实施农业现代化工程为主线,以促进农民增收致富为中心,以集约高效综合开发为重点,推进园区开发、特色开发、科技开发和产业开发,将黄河故道地区建设成为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生态休闲观光走廊和农民幸福美丽家园。
2015年 高标准农田示范工程建设与中低产田改造项目并轨,统称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
2015年 建湖县以总分、单项均位列全省第一的成绩,圆满通过省专家组评审与政策性评审,成为全省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整体推进3个试点县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