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兴村庄改造留足乡土味
来源:人民日报 日期: 2021-09-24
保留乡村味道
尊重农民的生活方式,尽可能保留自然村
建设美丽乡村,免不了要拆旧建新。是大拆大建,还是就地改造?宜兴的做法是后者。
张阳村是湖㳇镇的一个行政村,包含17个自然村组,蒿山组是其中之一。在蒿山组,45户农家分散居住,大都盖起了二层楼房,仔细一看,这些房子都不是新建的,只有外立面是新刷的白色。房前屋后打扫得很干净,休闲、交通等公共区域之外的小地块见缝插绿,有的种菜,有的种苗木花草,有的围着篱笆养鸡鸭。
这里谈不上新颖漂亮、整齐划一,但给人的第一感觉是“乡村味很浓”。另外一个自然村白马组也是这样。2011年以来,张阳村所有村组都搞环境整治,没有大拆大建,而是就地改造,绝不强求一律。村党支部书记李上彬说,房子不能说拆就拆,里里外外重新收拾一下,弄得干净整洁,乡亲们觉得挺好。
“村庄改造是好事,但要把好事办好,必须尊重农民意愿,尊重农民的生活方式。”湖㳇镇镇长刘赛洪表示,“我们这儿是山区,也是旅游风景区,更要注重保留农家气息和田园风光,吸引更多游客。”
保留乡村味道,是宜兴市对美丽乡村建设提出的一条要求。副市长何晓进介绍,从地形地貌来看,宜兴分为山区、渎区(临湖区)、圩区(平原区)三大板块,市里强调要因地制宜搞村庄环境整治,不照搬城市风格,不贪大求洋,避免过浓的城市化色彩。同时,不要轻易改变农民的生活方式,要想办法帮助他们提升生活质量。
保留乡村味道的另一层意思,是尽可能保留自然村。宜兴现有216个行政村、3324个自然村,为推进城镇化,上级要求全市只保留111个行政村、486个自然村。对此,宜兴的决策层有自己的考虑:如果只保留111个行政村,每个行政村的平均面积达到16平方公里,农业作业半径达到1公里,不符合当地农村实际。在将这一情况向上级反映之后,宜兴制订了新一轮村庄布点规划,确定保留216个行政村、1581个自然村。
推进城镇化,不等于大幅度减少村庄。“城镇化是要让农民拥有和市民一样的保障,享有和市民一样的生活质量,并不是让农民都到城里去。”何晓进认为,“我们建设美丽乡村,原来从农村跑到城里的人,都想回到村里住,城里人也爱往农村跑,农民为什么还要进城?再说,农村都拆了,让农民到镇里到城里,代价很高,谁来承担?”
彰显生态本色
呵护自然山水,把环境优势变成发展优势
万石镇后洪村后洪组村民沙小平,前几年跑到市区经营“阳光农家乐”饭店,去年年底,他放弃市区的生意,回村办起“沙家浜农庄”,同样是农家乐饭店,生意比城里好。为什么?沙小平笑道:“村里环境这么好,来的人多,生意自然就好做。”
村里环境怎么好?
路通。进村路和村里通往各家各户的路,都是水泥铺面,平整宽阔,两辆小汽车会车绰绰有余。
景好。后洪组围绕原有的水塘,因势造景,建了木制廊桥和亭子,门首匾额和对联由当地书法家题写。水塘一头有一台如今在农村不多见的水车,它并非摆设,是真家伙,踩几下可把水塘里的水送到渠里。村支书濮焕中说,这些景观是南京规划设计院设计的。
水净。村里生活污水通过分散式有动力污水处理站处理,变成清水排入水塘。水塘边上就是水芹田,水芹用水量比水稻多,对水质要求也高,长势很好。村民生活,用的则是自来水。
自来水?“对,是自来水。不止这个村,全市所有村庄都用上了自来水。”市公用事业局副局长沈其君介绍,现在,宜兴农民和城镇人喝的水没两样,来自同一水源地,经过统一管网输送,99%达到地表水一类标准,并且城乡同价。改造入户管网时,群众没掏一分钱。
美丽乡村,不能光图景观漂亮,得有产业支撑,美丽才可持续。还拿后洪村来说,这里原有的工业企业关的关,搬的搬,不再发展工业,目前主打高效特色农业。全村种了2000亩水芹,带动四五百户农民,年产值六七千万元。与邻近村共建一个5000亩的现代农业产业园,种中草药、海棠花,养殖奶牛、生猪,收益也不错。
宜兴地处苏、浙、皖三省交界,太湖西岸,全市三山两水五分田,自然禀赋非常好。但是,再好的自然生态也经不起折腾。过去,乡镇企业遍地开花,化工厂、琉璃瓦厂、采石场、电池厂等小企业,把城乡山水弄得千疮百孔、乌烟瘴气。
2007年5月的太湖蓝藻事件,给沿湖各地敲响警钟。几年来,宜兴一边下大力气关停污染企业,一边加强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工业污水和城镇生活污水全部纳管,统一处理,村庄生活污水用建在各村的分散式无动力或微动力处理站处理。农村垃圾实行组保洁、村收集、镇转运、市处理。
如今,无论走进哪个村,再看不见尘土飞扬、污水横流、河塘淤塞发臭、垃圾遍地的情景,自然生态逐步恢复其秀美的本色。
展现人文内涵
挖掘文化底蕴,让美丽乡村有故事有魅力
“因为这些人,爱上这个地方”、“有故事的地方,才有滋味”,湖氵父镇的一本宣传册上的这两句话,道出了宜兴建设美丽乡村的另一个着力点。
在宜兴人看来,美丽乡村不仅要水清、树绿、地净、村静,村民安居乐业,而且要有人文魅力。宜兴自古人文荟萃,许多村要么是名人故乡,要么曾有名人到此一游;许多传统村落有老街、老屋、老桥、老树、老井,个个都有故事可讲。这些有形无形的文化元素,经过挖掘整理、妥善修葺保护,能为美丽乡村增添深厚的内涵。
“在建设美丽乡村过程中,许多村充分利用具有一定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的文物古迹、名人故居、革命遗址和手工工艺等文化遗产,展示其文化底蕴,体现个性特色。”市委宣传部副部长蒋永芳说。
西渚镇白塔村,把现代著名剧作家于伶的故居扩建为纪念馆;重新整修了一座宋代千年古窑旧址,展示传统陶瓷生产工艺。村党支部书记欧阳华说:“这些历史遗址,村民们很自豪,外来游客很爱看。”
位于太湖边上的周铁镇,故事尤其多。千年古村落徐渎村,有一株三国时吴国太手植的千年古银杏,至今枝繁叶茂,与周边的长廊、广场、亭榭一起,为“徐渎文化广场”增色不少;西桥村有陶行知办学处;彭干村有岳飞衣冠冢;下邾村有儒芳里,当年苏东坡泛舟太湖来到这里,赞叹“孺子可教,儒风芳菲”;王茂古村,是画家吴冠中笔下的风景……
在万石镇,黄土寺村有一座远远就能望见的作坊烟囱,尽管早已废弃,仍完好矗立,这是村里故意留下的,村干部说,它是几代人的记忆,不能拆。大尖村楼下组,留着一幢外墙斑驳的旧房子,上面挂着“上世纪60年代农家建筑”的牌子,村支书虞建锋表示,留着它是让大家忆苦思甜、饮水思源。
这几年,一些地方不重视保护真正的历史遗迹和文化遗产,热衷于建造“假古董”。针对这一现象,宜兴市明确规定,在整治农村环境中,不管哪个村,有历史元素的建筑和树木一律不准动,更不能毁真建假。
“市里组织专门班子,深入乡村探寻历史遗迹,挖掘乡土文化。现在看来,由于规划在先,镇村干部认识到位,各个村都把自己的历史文化当成了宝贝。”市建设局党委书记蒋小青说。
●采访感言
舍得投入,不乱花钱
建设美丽乡村,肯定得花钱。光是2012年,宜兴市投入村庄环境整治资金就达10.6亿元。资金从哪里来?市里补一点,镇里贴一点,村里筹一点,社会捐一点。
它说明两点。其一,宜兴属于东部发展较快的地方,经过多年积累,市、镇、村三级均有相当的经济实力。其二,当地人反思过去发展模式,认识到只有切实保护好农村生态环境,全市的可持续发展才有后劲,城乡居民的幸福指数才能真正提高,在反哺农村上舍得投入。
舍得花钱,却不乱花钱。宜兴人首先明确美丽乡村应该什么样,在实践中高起点制订规划,不大拆大建,不贪大求洋,强调保留乡村味道,彰显生态本色,展示人文魅力,可谓抓住了美丽乡村的灵魂。
美丽乡村不仅山水美、人文美,而且生产特色农副产品,吸引客商投资,招来八方游客,农民从中得到很大实惠。
宜兴的美丽乡村,是让城乡居民放心的田园、水源、菜园。这样的美丽乡村,当然魅力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