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打造种业“芯片”创新高地
来源:交汇点 日期: 2021-11-12
一粒稻种,创造百亿级效益;一只雪山鸡,成为上市的金鸡......近年来,常州种业打出一张张叫得响的名片。
种业是农业的“芯片”。作为江苏唯一没有农业大学大院大所(综合性农业科研院所)的设区市,常州形成了水稻、生猪、家禽、河蟹、河虾等区域育种集群,成为全省唯一的农业自主育种全产业覆盖地区。常州市农业农村局局长李昙云表示,种业发展形成独特的“常州现象”:一是育种精神生生不息;二是企业作为育种主力军,以市场为导向,具有旺盛的创新生命力;三是政府大手笔的支持,引领企业不断创新,打造种业“芯片”高地。
市场导向 企业成为育种创新“主力军”
有人戏称,立华牧业养出了一只“金鸡”。
这只“金鸡”,起源于“硕士鸡倌”程立力。当初,怀揣硕士毕业证书,程立力放弃研究所实验室工作,回到农村办起了养鸡场。
“要有自己的产品才能在市场脱颖而出。”程立力进行市场调研后发现,草鸡比肉鸡销路好,价格高,还供不应求。有了这个方向,程立力带领研发团队经过两年的努力,1999年,以藏鸡、茶花鸡为主要素材,采用现代育种技术杂交选育而成的雪山鸡诞生了。雪山鸡在养殖场半开放的环境中饲养长大,能跑擅飞,饲养时间最长达120天,成鸡三斤多,个头不大,但味道鲜美。投放市场第一年,价格就卖到了普通肉鸡的一倍以上,比一般的草鸡价格也要贵上40%。
自1999年投入市场以来,雪山鸡走向上亿家庭的餐桌。目前,雪山鸡年出栏近3亿只,销售额全国第二。2018年,立华牧业又培育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江南白鹅,年出栏220万只,规模化养殖量为全国第一。
江苏诺亚方舟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的“诺亚1号”大闸蟹种苗是国内唯一由企业研发的水产新品种。“好的蟹苗是决定大闸蟹口味的关键。”公司总经理戴飞说,“与普通的蟹相比,‘诺亚1号’生长速度要快20%,外观呈青背、白肚、金爪、黄毛,广受市场欢迎。”目前,“诺亚1号”推广面积达16万亩,使农户亩均效益提高近5000元。
在常州,像立华牧业、诺亚方舟的育种企业成了良种攻关的“主力军”。“企业捕捉市场需求更为敏锐,创造效益的愿望更为迫切,育种攻关的积极性更为强烈。”常州市农业农村局科教处处长魏景分析道。目前,立华牧业自主培育的“花山麻鸡”正在申报国家级品种审定。早熟品种“诺亚2号”正加速攻关,预计明年可进行新品种申报。
创新协作 吸纳种业创新能量
常州虽然没有农业大学大院大所,但以“不为我有,但为我用”的开放形态广泛吸纳种业创新能量,借力外部资源,开展联合攻关、创新协作。
在金坛智能化渔场200多亩科研区,研究人员正通过与上海海洋大学、江苏省淡水水产研究所等高校院所合作,进行本土‘长荡湖1号’河蟹新品种选育和其他多个优良品种的示范及推广工作。
“金坛区政府每年拿出100万元资金用于‘长荡湖1号’河蟹新品系选育工作,这项工作从2018年正式启动,力争通过8-10年的时间选育出一个有明显生长优势、较高市场接受度、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种,通过优良品种进一步提升长荡湖大闸蟹品质,打响长荡湖品牌,带动河蟹产业的高质量发展。”金坛区农业农村局负责人介绍,致力于建立“长荡湖大闸蟹”全产业链技术标准体系和区域公用品牌体系,打造全国最高标准的河蟹良种繁育基地和出口示范基地。
作为“长荡湖1号”河蟹新品系育种专家,上海海洋大学吴旭干教授表示,目前从河蟹产业来说,河蟹的新品种数量偏少,良种覆盖率不高。“我们选育的方向主要是大规格、高品质、均衡上市,通过三年的选育,长荡湖1号河蟹新品系已在成活率、规格整齐度等方面表现出优势,下一步将重点从养殖性能、营养品种和配合饲料利用率等作为指标,加大选育力度,早日选出更适合长荡湖地区养殖模式的河蟹新品种。”
据介绍,金坛目前有两个大闸蟹出口备案基地,年出口量达300吨左右,主要出口到韩国、台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至今未出现过一起质量问题。金坛智能渔场还旨在建设大闸蟹出口示范基地的标杆,进一步促进河蟹出口的稳步增长,带动农民增收。
去年,立华牧业与江苏省农科院共建产业研究院,与江苏省家禽科学研究所签订产学研联合育种协议,重点攻克畜禽种业领域“卡脖子”难题,并建有企业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各1个,被列为江苏省优质禽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在立华牧业下属的建春种鸡场,记者看到,近16万套黄羽肉鸡种鸡在此进行规范化养殖,22栋鸡舍实行封闭管理,严格执行防疫措施。场长张晓斌介绍,这个2018年投产的种鸡场日产蛋近10万枚,是省内规模较大的种鸡场,“随着育种技术的提升,现在我们的种鸡产蛋性能已经大幅提升,雪山鸡在产蛋周期内,每只母鸡产蛋170多枚,以前远没有这么多。”
江苏(武进)水稻研究所主动融入生物技术育种、基因技术育种等现代科技育种发展大势,与中国科学院遗传所、中国水稻所、 南京农业大学、扬州大学共建育种平台。
勇争一流 种子世界里的“常州精神”
最近,江苏(武进)水稻研究所老专家钮中一和一批年轻的研究员忙着品尝米饭——每个碗上都贴着序号标签,评测每一份米饭的光亮度、光滑度、软硬度、弹性、味道等。“通俗地讲,就是尝米饭好不好吃。”
钮中一患有帕金森,但他每天钻到田间地头,一门心思地观察、记载、研究,不断破解水稻的“生长密码”。与水稻打了一辈子交道,什么时候才能真正退休、不到田里去?面对别人的疑问,他说,“只有在田里,我才能忘记疾病的困扰。”
水稻新品种,十年磨一剑。1987年,在钮中一从事育种工作的第10年,终于育成了第一个新品种武香粳1号,迅速成为长江下游单季晚粳稻区的主栽品种。40年来,他一心扑在育种事业上,1995年育成的武运粳7号,被誉为江苏粳稻“里程碑”式的品种;1999年育成的武香粳9号,成为全国第一个进入国家跨越计划的香粳品种;2007年育成的抗条纹叶枯病新品种武运粳21号,获得了2010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在老专家的传帮带下,常州育种绵延不息、精彩纷呈。如今水稻所有3个育种组齐头并进,新老交替顺利完成。目前共培育出89个优质高产水稻新品种,累计推广种植4.3亿多亩次,增产稻谷130多亿公斤,为种植户增加经济效益220多亿元。
“我在有生之年继续培育出更多、更好的水稻新品种。”钮中一说,常州精神是“勇争一流、耻为二手”,水稻育种也是如此。“我们把要求提高到全行业同一类型的第一位去努力,育出更加高产优质的水稻,让中国碗装满中国粮。”
政策助力 “种业强市”锻造农业“芯片”
种业“芯片”是事关农业产业的源头性、基础性、战略性核心产业。作为农业强市,常州一直在探索发力,推动种业创新走在全省前列。
相关政策在全省率先到位,奖励力度逐年加大。2017年以后,将农业种源创新扶持标准提高为培育品种获得省级以上品种审定的奖补50万元,通过国家级审定的奖补100万元。近三年累计下达市级种业奖励资金400万元;对重点种业育繁单位和地方种质资源保护单位,设立专项资金给予补贴并鼓励指导争取国家和省专项资金,近年共争取省以上种业发展项目逾千万元;对品种选育成果,优先推荐申报科技奖励,并在上报评审中予以倾斜。
政策激励的杠杆效应,充分激发了企业的自主创新动力。立华牧业成立了全省首家专业化畜禽育种公司,拥有鸡、猪、鹅3个育种部门,科研团队的硕博人员占比高达80%;诺亚方舟对新品种、新技术的研发费用累计投入近1200万元,研发费用平均占比达9.6%,获认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李昙云表示,“十四五”期间,常州将进一步完善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政结合的特色种业创新体系,进一步完善种业政策,加强科研人才和团队培养,打造十个左右农业科技创新平台,打通上中下游创新链条,形成全产业链一体化的创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