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城大丰:大丰供销社唱响“三菜之歌”
来源:大丰日报 日期: 2021-09-10
“一唱科技投入建菜园,二唱农超对接拎菜篮,三唱菜摊摆到家门口……”这首关于“菜篮子”工程的新民谣,唱响了新时期供销社人发扬过去那种“扁担精神”和“背篓精神”的新风貌。
近年来,市供销合作总社坚持为农服务宗旨,大力实施新农村现代流通服务网络工程,领唱“菜园子”、“菜篮子”、“菜摊子”三菜之歌,繁荣农村市场,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
“菜园子”:农民致富的“聚宝盆”
1月21日凌晨2时,家住新丰镇车滩村的菜农张凯华从车库里开出三轮摩托车,开始往车上装载大蒜、白菜等蔬菜,准备运往市农贸市场批发。
车滩村是我市蔬菜种植第一村,现有蔬菜大棚500多亩。我市因势利导,动员各蔬菜专业合作社进一步扩大种植规模,拉长产业链。许多菜农纷纷抱团发展,请来市蔬菜站的农艺师作为科技顾问,在农艺专家的帮助下,电热丝育苗、电雾化熏虫等一系列新技术得到推广。去年,该村菜农还拿到上海世博会组委会批文,成为世博会指定供应商,生产的各类蔬菜贴上标签,端上了世博会的餐桌。菜农们高兴地说:“只有把自家的菜园子建设好,这个‘聚宝盆’里的钱才用不完呢。”
像车滩村这样的蔬菜专业村在我市还有许多,如南阳镇的民心村、三龙镇的龙南村、大中镇的阜丰村等。随着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加,“菜篮子”工程市长负责制的进一步落实,全市12个镇纷纷成立了蔬菜、特经种植指挥部,引导菜农建好“菜园子”,增加农民收入。据市蔬菜经作站站长韦运和介绍,近年来,全市通过政策引导、科技辅导、资金扶持等激励措施,农民种菜积极性高涨,种菜面积达98万亩次,上市品种由几年前的10多个增加到60多个,10多万农户从事规模或零星种植,一大批农户靠种植、贩运蔬菜走上了富裕路。
“有了菜园子不一定能赚钱,拉长产业链才能真正富。”三龙镇东红村冬瓜专业合作社社长陆金才动情地说,“各级部门,尤其是供销社的同志听说我带领村民种冬瓜,就主动登门帮我成立专业合作社,带着我大江南北闯市场,还帮我办起了冬瓜加工厂。现在100多个村民成了我厂的工人,年收入人均超过2万元。”据悉,市供销社为使农民的“菜园子”增值,组建多支为农服务小分队,致力引导农户走抱团发展、合作共赢之路。截至目前,该社已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76个,入社农户逾7.1万户。
“菜篮子”:农民小康生活的“保险带”
近年来,市供销社借鉴外地经验,结合本市实际,以“农超对接”的方式,实现种菜农民与卖菜农民双赢。
前不久的一天下午,笔者在裕华镇海防村陈忠华的田头看到,一辆小货车停在不远处,一群人正忙着赶挖大蒜,当晚陈忠华要向兴化、高邮等地的几家超市提供3吨青蒜。老陈说:“供销社帮我建立了‘农超对接’营销模式,只要对方一个电话,我们立即送货,现金兑现,生意好做得很呢!”
“别小看了这‘农超对接’,它一头连着农民小小的菜园,另一头连着大市场。农民生产的蔬菜直接销售到超市,我们得到了实惠,城里人的‘菜篮子’就更丰富啰。”方强多源食用菌专业合作社社长王敏祥一边采摘香菇,一边笑着对我们说,“去年,我们生产的平菇、双孢菇、金针菇、杏鲍菇等食用菌产品,大多经过‘农超对接’进了超市,年收入超过了10万元呐。”
让“菜园子”贴近“菜篮子”,有利于削减流通成本,促进农民稳定增收。我市相关部门联合培训农民经纪人,一大批农户成了既种菜又卖菜的“两栖农民”,调动了他们生产的积极性。目前,遍布全市的大蒜、青椒、西瓜、冬瓜、南瓜、番茄、草莓等专业合作社,带领农民闯市场,“菜篮子”真正成了农民小康生活的“保险带”。
“菜摊子”:农民增收的“火车头”
近日,靠“提篮小卖”发家致富的大中镇恒北村蔬菜批发大户杜光荣,听说供销社引进了上海的一位客商,在丰收大地农业示范园内建设一座大型农副产品批发交易市场,乐得合不拢嘴。老杜说:“‘菜摊子’就像一根扁担,两头分别挑起了‘菜园子’和‘菜篮子’,它是农民增收的‘火车头’。”
2010年4月,市供销合作总社为帮助农民搞好产业转移,引进上海创劲投资集团来大丰投资建设农副产品批发交易市场。项目总投资3亿元,占地面积180亩,2010年4月26日,该工程破土动工。市场建成后将成为集农副产品批发、冷藏、物流、实体交易、电子商务于一体的现代化的大市场、大物流、大贸易生鲜农副产品物流平台。市场对外与山东寿光、上海等地的全国大中型市场联姻,建立联营网络,设置专业销售网点,对内与各镇和驻丰农场等单位建立配送中心,用专车进行配送,成为全省乃至华东地区现代农副产品批发交易市场的新亮点。
目前,建设单位正狠抓项目施工质量和进度,预计今年5月可投入试营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