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铜山区精准扶贫探索:为弱鸟腾飞锻造坚实翅膀
来源:农民日报 日期: 2021-08-07
新一轮扶贫开发工作实施以来,江苏徐州市铜山区坚持“两个精准”基本方略不动摇,在精准施策上出实招、在精准推进上下实功、在培育内生动力上求实效,运用系统改革思维,通过一系列对症下药、精准滴灌、靶向治疗的组合拳,全区7.46万建档立卡低收入人群中已有4.56万人顺利脱贫,16个经济薄弱村集体年收入达到18万元以上,18个村综合服务中心建设达到功能配置标准,完成了60%以上的脱贫攻坚目标任务,确保脱贫攻坚成效真正获得人民群众认可,经得起实践和历史检验。
路径与举措
通过压实工作责任,围绕“两个增收”,聚力“两个精准”,强化合力攻坚,突出因地制宜,铜山区初步探索出了一条标本兼治的扶贫开发路径。
精准识别,把严“进出关”。为杜绝扶贫领域虚报冒领、优亲厚友、雁过拔毛等“蝇贪”现象,铜山探索了一套严格的识别流程。在把好进的渠道方面,严格按照“两公告两比对四公示”的流程,对贫困户进行精准识别,做到不符合条件的一个不进,符合精准识别标准的低收入人口一个不少、一户不落,做到应纳尽纳、应扶尽扶,不留死角。在勒紧“退”的关口方面,铜山对低收入人口的脱贫不以家庭收入来简单衡量,既看收入是不是稳定超过标准线、生活水平是不是明显提高,更看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居住条件能不能得到有效保障,按照“五签字五确认”的工作机制,从建档立卡到脱贫销账全过程,顺次做到识别人签字确认、农户签字确认、帮扶人签字确认、检查验收人签字确认、镇政府盖章确认。为保证进入和退出的质量,区纪委深入开展“阳光扶贫”问题核查工作,走进全区20635户建档立卡低收入户家中实地核查,确保了监管系统信息内容完整、数据精准、逻辑正确。按照“有进有出、应扶尽扶、应退尽退”的工作要求,2016年以来,铜山低收入农户共脱贫4.56万人,新增低收入贫困户191户647人,清洗不符合条件的低收入农户326户701人。
压实责任,聚力“大合唱”。“分则力散,专则力全。”扶贫工作是一项浩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支持。为压实脱贫攻坚的责任,铜山明确了各级党政一把手就是第一责任人,将脱贫攻坚纳入全区高质量发展综合考核,将机关挂钩帮扶纳入区级机关争先创优绩效考核,明确脱贫目标,明确时间节点,明确工作责任,并把考核结果与干部使用、奖惩问责相结合,保证了脱贫攻坚工作事有人抓、责有人担,干多干少、干孬干好不一样。为集中优势兵力打赢脱贫攻坚战,铜山区还完善“后方挂钩”帮扶制度,安排104家区级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结对帮扶30个经济薄弱村,选派30名机关工作人员任帮扶队员并担任村党组织第一书记。区委、区政府督查室强化对挂钩帮扶工作的督查检查,及时督促整改,推动了帮扶单位和帮扶工作队员管理由“宽松软”向“严紧硬”转变。2017年,铜山后方挂钩帮扶单位共落实帮扶资金964.78万元,比上年增加226万元。今年1-7月,后方挂钩帮扶单位共落实帮扶资金682万人。市供销合作社发挥为农服务的功能优势,在全区10个省定经济薄弱村实施扶贫“5+1”工程,按照“供销e家全国平台+县域电商运营中心+镇村电商服务站”的模式,方便了群众生产生活、拓展了农产品销售渠道,有效增加了农民收入。今年初,铜山还动员30家受到省表彰的优秀民营企业、省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挂钩帮扶经济薄弱村,拓宽了帮扶渠道。
自加压力,夯实“三保障”。到2020年稳定实现农村贫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农村贫困人口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保障,这是“十三五”期间脱贫攻坚的目标。对于铜山来说,“两不愁”可谓不成问题,“三保障”需要强化落地。为此,铜山多管齐下,对“三保障”实行了“三兜底”。在医疗保障方面,实行了“五位一体”的健康扶贫保障体系,全区共33家医疗机构实施了“先诊疗后付费”政策,合计办理2445例“先诊疗后付费”建档立卡病人住院手续。对低收入农户的医疗费用,经城乡医保、大病医保、民政医疗救助3道报销手续后,铜山再进行商业险报销,剩余部分由区里设立的医疗扶贫救助专项资金兜底。今年,按照上级要求共计为全区42623名建档立卡低收入农户,代缴852万元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参保费用。在义务教育保障方面,铜山对学前教育阶段低收入家庭儿童实行政府补助,对义务教育阶段低收入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生活补助,免除低收入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教育学杂费。在此基础上,加大对低收入农户大学生的救助力度,为他们完成学业提供必要的保障,2017年共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63979人次,发放政府资助资金5187万元。今年8月,还与中国癌症基金会合作,实施“囊萤计划”,对28名父母罹患恶性肿瘤在读大学生每月资助500-800元助学金。在住房安全保障方面,针对988户需要进行危房改造的低收入农户,制定了两年改造计划,明确了“统一建设、统一标准、统一验收”的原则,改变以往先建房后奖补为先奖补,有效地加快建设进度。
因村施治,栽好“摇钱树”。大河有水小河满,大河无水小河干。用长效长线的办法增强集体经济实力,对提高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号召力,巩固党在基层的执政能力,有着十分深远和现实的意义。为实现30个经济薄弱村年收入达到18万元以上的目标,铜山根据经济薄弱村的资源条件和现有基础,充分征求村“两委”、村民代表意见,突出因村施策,“对症下药”“按需点菜”,逐步形成了“产业发展型、光伏发电型、农机购置型、股份合作性、资产经营型、资源盘活型”等“六型经济”模式。在土地股份合作试点项目上,铜山两年争取省财政扶持村集体增收资金2000万元,共安排10个经济薄弱村为土地股份合作经营试点村,每个村200万元,既探索了集体的长线收入,又通过合同保证了群众每亩1000元的保底收入,还可以参与二次分红。依靠试点项目,这些经济薄弱村年纯收入高的达到20多万元,低的也达到10万元以上。在提升产业扶贫与产加销融合发展方面,铜山在何桥镇马行村进行了很好的探索。何桥镇是铜山重点打造的蔬菜核心区和上海蔬菜外延基地。为帮助马行村尽快摘掉经济薄弱村的帽子,铜山整合集体增收项目资金195万元,在土豆产业园内建成3000吨的恒温冷库,目前已经出租给上海一家大型超市,既增强了菜农应对蔬菜价格波动风险的能力,又每年增加了村集体收入18万元。在实施“资产”扶贫方面,铜山利用扶贫资金统一为经济薄弱村建设一定面积的标准化厂房或商铺。
一户一策,强力“拔穷根”。古人说:“病有标本,知标本者万举万当,不知标本者是谓妄行”。对低收入农户的帮扶,必须弄清“病在哪里,药在何方”,做到“一户一策”。在低收入农户增收上,铜山探索了“5+5”模式:即通过引导低收入农户自主创业、转移就业、电商商务、入股分红、项目带动5项主要措施,结合低保五保、医疗救助、教育资助、保险保单、慰问救济5项主要政策,有效增加了低收入农户收入。对于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确保病有所医、残有所养、生活有保障,落实好保障性政策兜底脱贫。不撒“芝麻盐”,把好钢用在刀刃上是铜山精准扶贫的一大特色。今年,铜山整合省财政下达的精准扶贫资金1623万元,通过建设高标准养殖场租赁给牧原公司经营,预计每年收益达到162万元以上,用于给10144名低收入农户分红。同时,优先安排当地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员到企业打工,每个月收入2000元左右。对于有劳动能力的且愿意就业的,铜山实施免费职业技能培训,开展低收入农户劳动力订单式、定向式岗前培训,举办低收入农户定向招聘“春风行动”,仅2017年就新增就业人数5680人。按照“扶贫先扶智,斩断贫困根”的工作思路,铜山依托徐州幼专教育资源,在大许镇麻沟村全额资助成立“麻沟大讲堂”“麻沟村图书馆”“精准扶贫大许培训基地”,重点对农民进行家政行业技能培训,实行培训考证就业一条龙服务。徐州市铜山区创福护理服务中心,是麻沟村村民委员会成立的全国首家家政护理服务类村办企业,目前已有数十位农家妇女加盟,不少月嫂的月收入达到万元左右。铜山还因应就业市场的新变化,突出农村电商、社区电商、微电商培育,着力推进电子商务进农村工程,通过开展农村电商精准扶贫专题论坛、农村电子商务风云榜评选等一系列电商活动,有力地激发了群众网上创业的热情,黄集镇聂楼村、马坡镇和畅村、利国镇西李村等经济薄弱村的100多名群众,通过销售本地的土特产品,实现了网上淘出红日子的愿望。
收获与成效
在新一轮脱贫攻坚的实践中,铜山取得的成效不仅仅是4.56万低收入人口顺利脱贫、16个经济薄弱村达到新“八有”标准,还巩固了党在基层的执政基础,推进了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进程,培育了低收入群众的内生动力,锻炼了一支能打硬仗的干部队伍。
巩固了党在基层的执政基础。俗话说,手中没把米,唤鸡鸡不理。实践证明,集体经济不强,服务功能缺失,利民惠民执政为民就是一句空话。在完成16个经济薄弱村年集体经济收入超过18万元的基础上,铜山严格按照“七室两超市一广场”的功能配置要求,高标准建成26个村级综合服务中心,并延伸增加建设“供销e家5+1”配套,真正把村级综合服务中心建成党务政务的“主阵地”、便民惠民的“服务区”、村民活动的“娱乐场”。黄集镇左庄村党支部书记孙子茹的一席话代表了经济薄弱村党组织的心声:“集体经济强了,服务功能全了,带给我们最大的变化就是干群关系好了,支部的话有人听有人信了,干群关系也更和谐了。”
推进了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进程。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这些年,铜山虽然建成一个国家高新区、一个省级经济开发区,经济总量在苏北率先跨过千亿元门槛,但因农村面广量大,发展不均衡的矛盾依然比较突出。为此,区委书记王维峰一再强调:“没有经济薄弱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低收入人口的小康,就没有铜山的全面小康,我们决不能用平均数掩盖大多数,要用敢啃硬骨头的精神、攻坚拔寨的勇气,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上下更大功夫,确保2020年贫困人口如期脱贫。”目前,铜山4.56万低收入人口高质量脱贫、16个经济薄弱村达标,这无疑为铜山如期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增强了信心、夯实了基础。
培育了低收入人群的内生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内在动力,仅靠外部帮扶,帮扶再多,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针对一些低收入群众“靠着墙根晒太阳,等着别人送小康”的现象,铜山把扶贫同扶智、扶技和扶志结合起来,培育和提升了低收入群众发展生产和务工经商的基本技能、脱贫致富的内在活力、自我发展的精神动力。何桥镇马行村是个地理偏僻资源匮乏的经济薄弱村,有建档立卡低收入农户328户,753余人。为培育马行村低收入群众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铜山从技术培训入手,提供产供销储一条龙服务,鼓励和扶持群众种土豆,目前全村已发展3000余亩,亩均存收入达到5000元左右,还打进上海农产品批发市场,成为上海外延蔬菜基地。依靠种植土豆,这个村两年脱贫226户545人。
锻炼了一支能打硬仗的干部队伍。两年多来,区扶贫办克服人手少任务重的困难,“5+2”“白+黑”,几乎没有一个节假日。30名第一书记,“全脱产、出满勤、不走读”“吃住在镇、工作在村”,通过实地走访,弄清“病在哪里,药在何方”,做到“因村施治”“一户一策”。2016年以来,铜山还把扶贫开发与村“两委”换届工作有机结合,大力选配有经济头脑、懂经营、会管理的“领头雁”,大力推进“发展型”“带富型”班子建设,先后调整村干部60余人。目前,脱贫攻坚工作已经成为铜山干部作风的大熔炉,锻炼干部的主战场。提到一线扶贫工作的收获,何桥镇马行村第一书记徐红深有感触:“从过去对农村工作两眼一抹黑,到今天真正懂农业爱农村,真心进农家帮农民,我们增长的不仅仅是破解难题的才干,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经验与启示
在脱贫攻坚工作中,铜山区坚持工作必须务实、过程必须扎实、结果必须真实的原则,以脱贫攻坚的实际成效获得了群众的真正认可,为夺取脱贫攻坚的全面胜利作出了有益的探索,也带来了几点启示。
领导靠前是保证。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为压实脱贫攻坚的责任,铜山明确了各级党政一把手就是第一责任人、脱贫攻坚工作是“一把手工程”,区四套班子成员人人都有包挂村,两个党政一把手对目标确定、组织动员、进度安排、项目落地、资金使用、人力调配、推进实施等工作亲自部署动员、亲自督查指导,还层层签订责任书、级级立下军令状,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推进机制。铜山坚持领导力量向前一步,把脱贫职责扛在肩上,把脱贫任务抓在手上,不仅为脱贫攻坚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还淬炼了作风历练了干部,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
靶向治疗是关键。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在推进脱贫攻坚的过程中,铜山始终坚持因村施治一户一策,不搞大水漫灌、走马观花、大而化之,做到对症下药、精准滴灌、靶向治疗、按需点菜,在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上想办法、出实招,形成了“产业发展型、光伏发电型、农机购置型、股田合作型、资产经营型、资源盘活型、龙头带动型”等多种模式,提高了扶贫工作的针对性,为精准脱贫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内生动力是根本。古语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授人以鱼只救一时之急,授人以渔则可解一生之需。对铜山相对发达地区的经济薄弱村而言,缺钱缺物只是薄弱,而根本的原因还是缺一个好支部,特别是缺一个好支书。铜山把扶贫开发与村支“两委”换届工作有机结合,大力推进“发展型”“带富型”班子建设,通过选优配强一批有经济头脑、懂经营、会管理的领头雁,有效地培育了自我发展的内生动力。针对低收入群众,铜山在兜底“三保障”的基础上,坚持扶贫与扶志扶技相结合,同时定期开展“道德模范”“脱贫之星”“致富之星”“创业之星”和“大区工匠”评选表彰,激发了脱贫志气,涵养了乡风文明,使一大批低收入群众变“要我富”为“我要富”。
有效监管是底线。2016年以来,铜山先后投入5300多万元实施低收入农户增收项目223个,投入3883万元实施经济薄弱村集体增收项目54个,投入1206万元实施村综合服务中心建设工程26个。为确保国家扶贫政策不折不扣落到实处、扶贫资金一分一毫用到实处,铜山紧盯容易发案环节,通过“阳光扶贫”系统监管、专家评审、第三方验收审计、纪委定期检查和“滴灌式”警示教育五种形式,对扶贫资金使用、低收入农户脱贫进程、精准扶贫项目分红、扶贫开发项目实施进展等情况进行实时监管,在扶贫资金上杜绝了雁过拔毛、挪用截留,在扶贫对象上,防止了虚报冒领、优亲厚友,在扶贫项目上,管控了弄虚作假、随意变更,真正实现了精准扶贫在阳光下运行。
改革创新是路径。不断创新是脱贫攻坚的活力源泉和扶贫干部的责任担当。两年多来,铜山在做好扶贫自选动作的同时,通过推行扶贫“5+1”模式,升级了村级综合服务中心的功能;通过争取“囊萤计划”,为28名癌症家庭大学生完成学业提供了保障;通过实施“扶贫资金+龙头企业”运作模式,探索了低收入农户和经济薄弱村长期受益的路径;通过开展“扶贫300”保险扶贫试点,进一步保障了低收入人群的抗风险能力;通过推行土地股份合作试点项目,拓宽了收入农户和经济薄弱村长线收入的渠道;通过建立扶贫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及时破解了面临的矛盾和制约;通过把经济薄弱村列入村庄环境整治示范村,推动了经济薄弱村公共基础设施和人居环境走在了全区前列,这一系列改革创新的举措和有益探索,提高了精准扶贫的成效,彰显了扶贫干部的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