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鹅司令”养成记 ——铜山区马坡镇大新庄村支广波致富不忘乡亲
来源:徐州日报 日期: 2021-08-23
铜山区马坡镇大新庄村支庄自然村的老支家,养了几十年鹅,但支广波高中一毕业就跟着哥哥,走南闯北,开工程机械去了。
一转眼6年过去了,支广波到了该娶媳妇的年纪,他相中了邻村的一位姑娘,为了婚姻大事,支广波决定返乡。
凭运气,创业开了好头
那一年,老支家养了300只鹅,见儿子回来帮忙,索性又扩大了规模,干脆养了600只,放手交给儿子去干。
成功的路上,有时也凭借些运气。返乡创业刚起步时,支广波的运气确实不错。600只鹅,当年收入7万元,第二年,继续扩大规模,一下子养了3000只鹅,没曾想那一年鹅蛋的价格上涨,从3块钱一个涨到了8块钱一个,那一年,支广波的收入达到了五六十万元。
“鹅司令”支广波。
但成功,又绝不只靠运气。2010年,因河道整治的环保新要求,支广波的鹅如果要继续养下去,就必须彻底改变原先的饲养模式。
有人害怕改变,但年轻气盛的支广波却不怕,他把前几年挣的钱全部投进来,在村东北角流转了70亩地,建起了规模化的养殖场,返乡创业的心也更坚定了。
事实上,这事只是“鹅司令”养成路上的一段小插曲,更大的考验还在后面。
靠韧性,跌倒了再爬起来
2013年,支广波的养殖场突然遭遇禽流感,当时饲养的2万只鹅,一下子死了一半。“用三轮车拉死鹅,一天要运几个小时。”谈起当年的惨痛经历,支广波至今仍记忆犹新,“那一年赔了100多万元。”
从那时起,支广波意识到一件事,虽然家里几代人养鹅,但真正要养好鹅,还得要走出去。以前闷头养鹅的支广波,一改常态,从北京到上海,从泰州到定远,哪里的鹅苗优秀,哪里有鹅业交流大会,他就往哪儿跑,“之前交的‘学费’太贵了,说啥也得把养鹅的‘真经’学到手。”
当时,养鹅没有专门的疫苗,防疫都是给鹅打鸡用疫苗,支广波吃过亏,对于防疫额外上心,他几上扬州,专程找到懂行的教授,拿到了养鹅防疫的“最佳方案”。
学得多了,懂得多了,支广波对于养鹅的门道,也摸得更清了。“泰州是养鹅的一大基地,鹅苗的质量也好,可我从泰州购来的鹅苗,细看头上有杂毛,产下的蛋明显不如当地的蛋。”
为了产出好蛋,支广波几经思考,决定自己育苗。
看似简单的决定,意味着这又是一笔不小的投入。好在哥哥和朋友都看好前景,主动加盟,几个人合伙成立了照达农业发展有限公司。
干实事,带动村民一起富
2015年,在原先70亩土地的旁边,支广波又流转了一块土地,建起了鹅苗孵化基地。
为了找到好的鹅苗品种,国内知名的养鹅基地,支广波几乎跑了个遍。在安徽定远,支广波终于找到了心仪的品种,可人家考虑到同行之间的竞争,说啥也不愿卖。支广波软磨硬泡,最终靠着“你定多少钱卖,我就多少钱卖”的诚意,在年前淡季,拿到4000只的优质鹅苗。
第一年,支广波上了10个孵化箱,第二年,又上了20个孵化箱,从人工孵化,到6000元一台的半自动孵化机,到近4万元一台的全自动孵化机,几年来,支广波孵化基地的设备已历经3次更新,“照达”也发展成为了苏北地区最大的鹅苗孵化基地。
养鹅场里生机勃勃。
拉长了产业链,“照达”的生意也日渐兴旺,去年的年收入达到了五六百万元。
自己致富了,实诚人支广波也没有忘记乡亲。他自费建立远程教育学用培训基地,通过“党员中心户+片区党群连心户”的方式,在全镇12个村建立12个养殖培训点,带动党员群众调整产业结构,使300余户农民加入种鹅养殖行业,种鹅养殖业由原来的家庭小作坊逐步形成企业化、产业化、规模化,直接间接从业人员达到800余名。
都说实诚人常吃亏,但支广波却因实诚而“发了一笔小财”。
疫情期间,鹅蛋销路不畅,大新庄村养鹅户犯了难,以往自家鹅下的蛋都是“照达”收售,可碰上疫情,当初的承诺还能算数吗?
支广波那时也难,可“吐口唾沫,地上都能砸个坑,说出去的话,咋能不作数”。硬着头皮,支广波按市价收购了村民送来的全部鹅蛋,谁曾想,过了正月,鹅蛋的价格经历低谷迅速回升,支广波没赔钱,反倒挣了一笔。
当年踌躇满志的翩翩少年,如今仍是豪情未减的“鹅司令”。站在一排排整洁的鹅舍前,支广波还有新的打算,来年建高标准鹅舍,“每个鹅都有床位,喂益生菌,摸索出新路后,再带着大家一起干”。
(徐报融媒记者 胡明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