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建议使用chrome浏览器、QQ浏览器、360极速模式,体验更佳
首页
江苏四位鲁迅文学奖得主谈获奖感悟——让文学以“在场”姿态与时代相遇

来源:新华日报 日期: 2022-08-30

8月25日,第八届鲁迅文学奖揭晓,7个奖项共35篇(部)作品中,文学苏军占据四席,韩东《奇迹》、庞余亮《小先生》、何平《批评的返场》、竺祖慈《小说周边》分别荣获诗歌奖、散文奖、文学理论评论奖、文学翻译奖(译者)。江苏获奖总数列各省之首,创历届最好成绩。

“写作和荣誉是分开来的两件事,不获奖我也会写下去,获奖是意外之喜,也是一种强劲温暖的鼓励。”面对记者“是否遗憾荣誉姗姗来迟”的询问,去年从《青春》杂志荣休的文学“长跑健将”、著名诗人韩东笑着回应。中国作协党组成员、副主席、书记处书记李敬泽评述认为,在上世纪80年代以来的中国社会巨变中,韩东成为当代文学思维、观念、语法的重要发明家,“作为‘第三代诗歌’的代表人物,他创造了一种方式,来整理、复习和表达我们在巨大变革中的复杂经验。”

获奖诗集《奇迹》收录韩东近年创作的125首诗歌作品,涉及亲朋故旧、琐屑物事,笔调悲悯、宽厚、开阔。“我所写的都是我经历的、观察到的、思之再三的,是一些挥之不去甚至折磨我的东西。我格外关心一些永恒的问题,比如生死、情感、超越,写作对我来说就是追求真理的一种方式。”韩东说,“当然,诗歌不是一吐为快的自然宣泄,我所看重的还是诗人个体和诗歌形式的融合、共舞,个人的诚实和对诗歌形式的深刻理解、自如运用,缺一不可。”

韩东诗歌中最宝贵的“在场感”,同样成为文学评论集《批评的返场》打动评委的理由。在这本书中,南京师范大学教授何平以田野调查的方式勘探并重绘全景式的中国当代文学地图。“它不是书斋里的论文写作,而是我介入文学现场的结果呈现。做文学批评的关键就是找到‘场’在哪里。当下文学批评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批评家所抵达的文学现场片面和局限,以至于无法真正地在场。不在场,怎么做批评?我的一个批评路径,就是笨拙地做当代文学现场的拼图,把那些被遗漏的零片一块块地找补回来,基于这块日渐完整的拼图,批评家们才可以在更广阔的文学现场拣择他们的样本,才有可能发掘我们时代文学的‘真问题’和‘大问题’。”何平表示。

“在南京做文学批评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何平格外感恩江苏特别是南京的文学生态对他的哺育:“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南京作家群充满活力且可持续地生长;文学教育资源丰富,以大学和作协为中心的批评家群落互动互渗,形成代际传承的文学批评传统;市民日常文学生活参与程度高,是作家做文学活动的重要到达地。此外,省里常态化的文学批评奖项设置也提供了很好的激励。如果像选宜居城市那样选‘宜文学评论生长’的城市,南京应该算一个。”

散文集《小先生》去年6月出版以来,发行量达2.3万多册。庞余亮依据自己在兴化市沙沟镇担任乡村教师的经历创作,以诗意透明的语言娓娓记述乡村儿童和“小先生”的双线成长。“这部作品获奖,说明生活永远不会亏待有心人,说明最朴素的泥土也能滋养出挺拔的树。”庞余亮说,从18岁到33岁,他“把一生中最黄金的青春年华撒在了村校的三尺讲台上”。十余年间,他用掉不下百本的备课笔记簿,笔记簿背面则密密麻麻记满孩子们的成长故事。“我和学生们一块长大,在晚饭花盛开的气息中踱步读书,学生教会了我很多,生活也教会了很多。我想读者之所以喜欢这本书,是因为他们从那时的乡村教育中读到爱与美,读到教育应有的纯粹、丰盈和非功利。”庞余亮说。

译林出版社原资深日本文学编辑竺祖慈的译著《小说周边》,是日本剑侠小说大家藤泽周平的随笔集。凭这部译著,江苏译者首次斩获鲁迅文学奖。鲁奖评委会评价道:“日本作家藤泽周平的《小说周边》娓娓道来,充满沉静和智慧,竺祖慈的译笔老到传神,可谓达到了与作者相同的心境。”

藤泽周平是日本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重要作家,曾遍获日本各大文学奖项,其作品在世界各国拥有广泛的读者。“《小说周边》从独特角度反映了藤泽周平的性格和文学生活,是他的一部重要人生记录。其文字恰似作者为人,内敛而洗练,含蓄而不乏韵味,让人体味到一种诚实淡泊的人生态度,所有这些恰恰也是我自己为人为文的追求。”竺祖慈说。

竺祖慈出生于1949年,曾从父亲学习日语多年,1981年调入江苏人民出版社《译林》杂志编辑部,《小说周边》是其搁笔20年后重新开启的第一件译事。“因为时间精力都较从容,译得也就特别在心,十来万字的书花了大半年时间才译成。我本人对译事的基本态度就是‘老实’二字,包括认认真真地读懂读通原文,一丝不苟地理解原义,为解疑上下求索地在线上线下查找各种资料,力求准确地将原文转化为我们自己的文字,力求译文尽量不给读者造成阅读障碍,尽可能赋予某种文字上的阅读快感,少一点翻译腔。”竺祖慈非常重视译者作为文化桥梁的功能和使命,“作为曾经的外国文学出版工作者、现在的翻译爱好者,我能做的就是尽力将异域的优质文化介绍给国内读者,以加深相互之间的了解、欣赏和信任,做到各美其美、美美与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