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建议使用chrome浏览器、QQ浏览器、360极速模式,体验更佳
首页
【迈上新台阶,建设新扬州】铺就一条“绿色大走廊”

来源:扬州日报 日期: 2021-11-25

“高起点规划建设江淮生态大走廊。”这是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和今年省政府工作报告的明确要求。 围绕“一带一廊、五大板块、八大工程”总体布局,我市正在完善江淮生态大走廊总体规划,明确整体工程“时间表”和“路线图”。第一个“小目标”是:到2020年,把南水北调东线输水廊道和淮河入江水道建设成清水走廊、绿色走廊和安全走廊。目前,我市先行一步,在完成初步规划的基础上,率先启动先导工程和先导区建设,示范带动江淮生态大走廊全域的高标准建设。

市委书记谢正义表示,要抢抓重要发展机遇期,全力推进江淮生态大走廊建设,力争五年有现实模样、十年基本建成,努力为子孙后代和城市发展积累最重要财富、作出最大贡献。

规划先行,把江淮生态大走廊建成清水走廊、绿色走廊和安全走廊 猴年岁末,一场由亚洲赛艇联合会主席、万科董事会主席王石“领航”首划的赛艇比赛让众多扬州人把目光投向了位于江淮生态大走廊的生态科技新城。生态科技新城、万科深潜、扬州大学三方签约,将共建赛艇水上运动基地。王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选择在扬州建设赛艇水上运动基地,正是看中了“七河八岛”水域优良的生态环境。

“七河八岛”是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输水管道和淮河入江水道。为了更好地保护这里的生态环境,扬州决定建设一个81平方公里的新城,生态科技新城应运而生。回眸过去三年,生态科技新城的发展变迁,正是扬州着力推进江淮生态大走廊建设的精彩缩影。

扬州境内长江岸线80多公里、大运河140多公里,连同沿运河的宝应湖、高邮湖、邵伯湖,形成了一纵一横两条生态廊道。一纵就是江淮生态大走廊扬州段,它既是南水北调东线源头,又是淮河入江水道,江水北去、淮河南来,两道清波、一条走廊,在扬州纵贯100多公里。

2013年起,我市以保护南水北调东线和淮河入江“清水通道”为重点,率先启动江淮生态大走廊建设,将占市域面积近三成的1800平方公里区域纳入规划。

“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已全面通水,淮河入江水道整治工程接近完成,为江淮生态大走廊建设奠定了基础。”市发改委相关人士介绍,我市规划先行,率先制定了江淮生态大走廊扬州段初步规划。

在这张初步规划图上,记者看到,江淮生态大走廊扬州段东至京沪高速、南至长江、西接安徽滁州、北接淮安,以“一带一廊”为核心,“一带”为沿京杭大运河、高水河、芒稻河、廖家沟、夹江及周边湖泊水系、湿地形成的生态带,“一廊”为沿潼河、三阳河、新通扬运河、夹江形成的清水走廊,总面积1800平方公里,涉及5个县(市、区)、2个功能区共34个乡镇(街道)。这一大走廊将扬州境内的江、河、湖有机串联,形成一个庞大的“生态综合体”。

按照规划,我市将实施产业转型升级、清水活水、良好湖泊保护、生态中心和公园体系建设、生态廊道和生态屏障建设等八大工程68个项目,预计总投资293亿元。

记者了解到,在完成初步规划的基础上,我市先期实施了江都水利枢纽环境综合整治、“七河八岛”生态中心、廖家沟饮用水源地保护工程等一批先导工程,示范带动江淮生态大走廊全域的高标准建设。

同时,我市把淮河入江口和南水北调东线源头地区约100平方公里作为先导区进行建设,已完成39家船厂和砂石厂的搬迁、100万平方米的拆迁和环境整治,以市人大常委会决议的方式对淮河入江水道上的“七河八岛”区域实施“四控一禁”(即控宽、控高、控强、控污和禁止违章建筑),用法律守住开发建设的底线,对违法建设“零容忍”。

既做“减法”,又做“加法”,让绿色发展成果铺展在江淮大地上 邗江区槐泗镇境内邵伯湖、京杭大运河岸线长达9公里。自2014年起,借助江淮生态大走廊建设契机,该镇用两年多时间先后投入1.9亿元拆除了12家船厂、14家砂石场、1家砖瓦厂等。据测算,这些每年给当地创造1亿多元工业销售额的企业拆除后,年节约能耗1391吨标准煤,减少了大量废水、废渣排放。该镇党委书记陈德康形象地比喻:“关停了一个亿元产业,看起来是‘伤元气’,实际上是为绿色发展‘增底气’。”

一手铁腕治污,一手生态修复,我市在江淮生态大走廊建设中,进行了一系列绿色发展的生动实践。

首先是做好生态损耗、污染排放的“减法”:在大幅度减少水产养殖、渔业捕捞的同时,淘汰一批化工、造船等落后产业。编制实施了《扬州市主体功能区实施规划》,将江淮生态大走廊区域作为重要生态功能区强化保护与管理,合理划分生产、生活、生态空间,限制产业开发,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和工艺,先后关停扬州钢铁厂、扬州群发化工厂、扬州印染厂、扬州合成化工厂、扬州水泥厂、扬州造纸厂等多个重污染企业,将大运河、古运河沿岸40多家工业企业有序搬迁、整合到各类专业园区集中发展,关停并转“十五小”、“新十五小”企业200多家。实施了300个重点减排工程、59个流域水污染防治项目,退渔还湖30万亩。

其次是做足生态修复、绿化涵养的“加法”: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旅游业等绿色产业,在生态大走廊沿线基本建成了9个10平方公里以上的生态中心。新建、扩建污水处理厂10座,新增城市污水处理能力23.5万吨,累计投资9.6亿元,大走廊区域涉农乡镇全部建成污水集中处理设施。

生态科技新城成立两年多来,努力把生态文明融入新城建设发展的全过程,吸引了马可·波罗花世界、儿童乐园等项目入驻。而今,以功能复合叠加的廖家沟中央生态公园、世界首座“文化+花卉”双主题乐园马可·波罗花世界、聚焦“三室经济”发展的创智坊等为代表,新城载体打造、功能完善和环境提升步伐进一步加快。 人们感慨:扬州正在将静态的生态资产,转化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资本。

既是生态工程,又是福祉工程,让江淮生态大走廊建设更有持续动力 “坚持特色发展,有特色,市民对城市才倍感自豪;有特色,城市对外才被需要。”谢正义表示,只有开放的公共空间才是属于全体市民的空间,才是留给子孙后代的财富。 今年省两会期间,《新华日报》以《扬州“口袋公园”缘何刷爆“朋友圈”》为题,报道了扬州不仅在城市“黄金地段”建设免费向市民开放的大型休闲健身生态公园,还在市民家门口见缝插“绿”建造小巧方便的“口袋公园”。

这些“口袋公园”的建设得益于扬州着力推进的城市公园体系建设。近年来,扬州大力推进城市公园体系建设,把城市中心最美丽、最金贵,过去用来建设CBD(中央商务区)的黄金区域,用来打造绿色开放、运动休闲的CAD(中央活动区)和CEAD(中央生态和活动中心)。今年市两会刚刚发布了一组数据:扬州基本建成了9大生态中心,80个生态体育休闲公园建成开放。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又是社会财富、经济财富。这一点,在江淮生态大走廊的先行示范区——扬州,得到了很好的印证。

近年来,扬州持续推进“绿杨城郭新扬州”行动计划,每年从土地出让金中拿出5%用于植树造林和城市绿化;大力推进城市公园体系建设和生态中心建设;有序推进“清水活水”工程,打造“不淹不涝”城市,为百姓解决了大难题,为城市发展打造了更坚实的基础,人民生活环境和生活品质得到了质的提升。虽然生态投入一再增加,但扬州的经济发展并没有受到制约,扬州GDP从2013年的3252亿元增加到2016年的4449亿元,增幅连续3年在全省保持前三,实现了生态财富和经济财富的同步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