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建议使用chrome浏览器、QQ浏览器、360极速模式,体验更佳
首页
镇江高新区:为加快成为现代化建设“活力标杆”而努力奋斗

来源:镇江日报 日期: 2022-02-07

2021年是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也是江苏镇江高新区迈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第一年。

一年来,镇江高新区紧扣“争当创新发展‘先行军’,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地,加快成为镇江发展‘活力标杆’”的时代使命,围绕“城市发展新空间,新兴产业承载地,创新驱动主引”的定位,坚定不移抓好规划引领、项目建设、功能配套、能力提升四项重点工作,实现了“十四五”良好开局。

加速前进,让“镇江很有前途”跑进现实

2021年,全区上下奋力奔跑,加速前进,核心区全年预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9%以上;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比增长5%;一般公共预算税收收入同比增长18.4%,增幅位列全市第一;工业应税销售收入同比增长20%,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7%,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30%,增幅均位列全市前列;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到3.2%;规模以上企业建有研发机构比例达到68%;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9.5%。

“产业强区”战略深入实施。项目建设取得突破。招引亿元以上产业项目29个,总投资131亿元,船舶海工装备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延链强链补链,加快形成集聚优势。半导体及通信产业园全面开园,芯视达、印势材料等10家企业“拎包入住”,7个项目建成投产,新增“四上”企业3家,激光光学元件研发生产项目实现当年签约、当年落地、当年投产,产业园年产值突破2.5亿元,呈现爆发式增长态势。转型升级步伐加快。高新技术产值占规上工业产值比重达到65%,高技术产业投资同比增长55%,位居全市前列。中船动力、江科大海装院获江苏省首届科技创新奖。凯德电控、兆能电子成功入选省级高新区“瞪羚”企业名单。新增“单打冠军”、公共服务示范平台、示范智能车间、星级上云企业4家。

科技创新动能加速积蓄。创新能力不断提升。企业创新积分制试点工作获得国家科技部批复,顺利通过省级知识产权示范园区复核,创成省级“双创”示范基地,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110家。我国自主研发的首台全球最小缸径船用低速双燃料发动机在中船动力成功交付,核心部件首次实现了自主配套,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国内第一艘自主设计建造的液态硫磺运输船在镇江船厂顺利下水。惠龙易通获批中国驰名商标。企业研发中心建设成效显著,丹佛斯全球研发中心加快建设;锐光凯奇与英国卢瑟福国家实验室共建国际联合实验室;凯德电控测试中心德国VDE—TDAP实验室授牌启用。平台建设提质增效。南京邮电大学(镇江)半导体产业技术研究院正式揭牌成立,南京师范大学(镇江)创新发展研究院被认定为省级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新型研发机构研发能力和造血功能不断增强,产业创新综合服务平台面向长三角企业组织专场路演对接会11场,走访企事业单位300余家,签订产学研合作协议106项,为宁镇扬、长三角区域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有力技术支撑,4家研究院技术服务年收入超千万元。国家高创中心连续三年获省科技企业孵化器绩效评价A等级,入孵科技型企业增长33%。人才工作基础持续夯实。出台《加快打造人才集聚创新发展活力标杆17条》,拿出“压箱底”的优惠政策,打造“镇兴”人才行动高新区“升级版”。实施第三批“团山英才”计划,引进各类高层次人才团队16个。24名人才入选市“169”人才计划,2名人才获科技部“外专百人”项目立项支持,组织7名人才申报国家级人才计划,数量居全市第一。

功能配套不断完善。空间布局更加优化,坚持“一盘棋”空间管控,高新区国土空间规划(分区规划)编制工作加快推进。生态环境更加优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扎实做好生态环境突出问题整改,加大大气污染防控和污水治理力度,PM2.5平均浓度32.5微克/立方米,优良天数比率75.5%;地表水优Ⅲ比例、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均达到100%。积极优化“亲山”“滨水”空间,新增街角“口袋公园”和小微绿地4个,河道“两违”“三乱”问题基本消除,“城市绿肺”绿地系统建设做法向全省推广,“10分钟绿地服务圈”基本形成。安全底线更加牢固。积极创建安全发展示范城市,建立安全生产“13+48+2”重点问题整改清单,问题隐患整改率达96.1%,完成市危化品使用专项巡查,省、市督导巡查交办问题整改率达到100%。绷紧常态化疫情防控这根弦,有序开展应急演练、“敲门行动”,18岁以上人群疫苗首针接种率达93%以上,织密筑牢疫情防控网络。落实风险防控“四项机制”,健全完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平安高新、法治高新建设水平不断提升,群众安全感、扫黑除恶满意率、网格化社会治理满意率均达到100%。

民生福祉持续改善。民生实事可观可感,龙门片区、金牛山片区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基本完成,沿江湿地公园、金牛山城市公园、东篱春晓绿地广场对外开放。养老服务水平不断提升,城乡标准化社区居家养老中心加快建设,公共交通服务体系持续完善,“红色物业”示范创建工作赢得群众点赞。文化服务普惠民生,开展文艺播种计划、建党百年等各类文艺活动30余场,建成文化广场14个,基层文化服务中心10个,基层公共文化场所建设达标率保持100%。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成效显著,5个行政村、15个自然村全部完成整改任务。深入推进“一村一特色产业”,加快引入农业新业态、新模式,积极推广“合作社+专业技能人才”模式,农民果品亩产收入实现翻番,村级集体经济平均增长12%。

奋力开创,加快成为现代化建设“活力标杆”

2022年是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也是全面贯彻省市党代会精神、推进现代化建设的关键之年。镇江高新区将深刻把握中央对宏观形势的重大判断,全力抢抓机遇,从容应对挑战,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

突出“引盘转升”,在“产业强区”上取得更大突破。强化项目支撑。不断完善项目招引机制,全力招大引强,加快推动半导体封装产业集聚区、5G通讯融合产品研发生产、思凯迈人工智能中国区域总部、船用综合电力系统集成中心、船用低速柴油机等项目落地,确保新签约项目数、总投资额实现新突破。提升载体能级。围绕半导体及通信产业园,高效集聚人才、技术、资本、政策、服务、配套等要素资源,做好产业、生态、空间、投融资、人口导入等体系搭建,打造“基地+投资+平台+服务”专业化、标准化、国际化3.0科技园区。推动转型升级。聚焦碳达峰、碳中和,推动产业绿色低碳转型,严格实施能耗“双控”。实施企业综合培育计划,建立科技型中小企业—高企—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培育机制,打造一批带动性强的“链主”企业和细分行业龙头企业,坚定不移推动集约集聚发展。突出数字赋能。深化“两化融合”“两业融合”,广泛开展“软硬对接”和智能制造诊断,推动企业智能化、数字化改造,以数字赋能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提升科创策源功能,加快构筑创新发展战略优势,推动平台建设再提质。推动研究院从政府“输血”向产业“造血”转变、政策从“先支持”向“后补助”转变。加强与瀚海国际、国家高创中心等专业孵化器合作,完善孵化器绩效考核机制,编制“孵化载体建设图谱”。将科技招商与孵化载体提质增效工作紧密衔接,常态化开展科技招商活动。重点办好“高校院所走进镇江高新区产学研创新合作大会”“新型研发机构科技创新成果路演对接会”等活动,推动一流高校、顶尖人才、重大平台走进高新区。深入践行“服务到企业不好意思”的理念,深化企业“一站式综合服务超市”、技术“诊疗所”、金融“输血站”三大服务品牌建设,探索服务机构准入制、服务对象开放制、专业服务一体化模式。健全完善成果转化机制,以中国(镇江)知识产权保护中心落户高新区为契机,大力发展知识产权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技术咨询和技术服务,完善技术转移奖补政策、校地会商双向机制,争取更多科技成果在高新区转移转化。推动人才工作再提效。提升产业链与人才链契合度,高质量办好第六届“镇江高新区杯”创新创业大赛,精准实施“团山英才”计划,靶向引进相关领域专业人才,同时用好用足“活力标杆17条”等人才政策,实施本土人才培育计划。

深化改革开放,着力发展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坚持国际化、法治化、便利化方向,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快承接行政权力事项,确定职责清单和流程清单,确保行政权力事项“接得住、用得好”。聚焦重点改革突破。深化投融资改革,积极推进高新发展集团主体评级,打通直接融资渠道。深化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探索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不断提升国企自我造血功能和投融资能力。提升开放发展水平。积极融入“大循环”“双循环”,实施外资量质“双提升”行动,狠抓重大外资项目招引。突出总部经济招引,吸引跨国公司设立全球或地区总部,深化境外资源互利合作。充分发挥自贸联创区优势,深入拓展中挪海工园等国际合作园区建设内涵,积极推进公共保税仓库、企业保税仓库等开放平台建设,推动优势叠加、创新协调、融合发展。

优化功能品质,全面提升现代化园区建设内涵。空间形态要更加完善。健全完善全级规划体系,加快推进高新区国土空间规划(分区规划)编制工作,推动资源利用最优化、整体功能最大化。深入推进美丽宜居城市建设。严格落实长江大保护和“十年禁渔”,全面落实河湖长制、断面长制、林长制。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精准施策大气污染防治。实施物业服务规范化、标准化建设,探索推广“三长共建、三微共治”村(社区)融合治理新模式。城乡融合要更加紧密。不断夯实乡村振兴基础,推进“书记领航”项目,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深入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因地制宜改善农民住房条件,加快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一体化发展,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质扩面。发展现代特色农业,完善农产品“地产地销”模式,努力打造“一村一品”特色产业,积极发展休闲旅游、文化体验、农村电商等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建设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样板、城市重要的生态功能区、市民旅游休闲的好去处。

强化发展保障,营造安全稳定幸福社会环境。坚决守牢安全发展底线。持续提高统筹发展与安全能力。扎实办好民生实事。聚焦群众出行困难、人居环境提升、体育文化设施等“急难愁盼”问题,深入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深化“亲山”“滨水”生态体系建设,加快推进河道绿化综合提升行动,实施凤凰山公园、金牛山公园基础环境提升工程,让现代化生态园区更加可观可感。稳步提升居民收入。实施“工匠培育”计划,突出抓好高校毕业生、返乡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就业帮扶,多措并举促进劳动力供需有效对接,确保就业大局稳定。不断拓展农民增收空间,以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为重点培育各类新型经营主体,把小农户带入现代农业产业链、价值链,推动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