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建议使用chrome浏览器、QQ浏览器、360极速模式,体验更佳
首页
赵亚夫:“总书记要我把成绩写在大地上”

来源:国家乡村振兴局官方微信 日期: 2022-02-17

赵亚夫,男,汉族,中共党员,1941年4月生,江苏省句容市天王镇戴庄有机农业专业合作社研究员。他40年坚守科技兴农的情怀,创造性提出“水田保粮、岗坡致富”的工作思路,发展高效农业。

2001年退休后,他作为志愿者来到茅山老区戴庄村,坚持不收指导费用、不搞技术入股、不当技术顾问,带着农民干、做给农民看,村民人均收入从2003年的2800元增长到2020年的34000元。

2013年以来,他和团队积极参与东西部扶贫协作,走进陕西、贵州、新疆等地。2018年5月,亚夫团队工作室挂牌成立,培育农村科技人才1200名。曾获“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时代楷模”“全国脱贫攻坚奖”等称号。

花甲之年,扎根穷山村

2001年,时任镇江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的赵亚夫退休,他决定将“养老地”选在了戴庄村,彼时他已为脱贫攻坚事业贡献了半生时光。

赵亚夫对句容有感情!早在1986年,他带着从日本引进的20棵草莓苗到句容白兔镇种植成功,带领老区农民走上致富之路;1989年,他带着巨峰葡萄到句容春城镇试点,带动发展了周边3000多亩葡萄园,10000多农民受益。过去数十年,苏南丘陵山区农民最需要的地方,几乎都有过他忙碌的脚步和奋斗的身影。

戴庄村坐落在茅山山脉中部,总面积约10.3平方公里,耕地7000多亩,岗坡地占70%,地块零散落差大,土壤瘠薄,水利成本高,遗留欠账多。用赵亚夫的话说,“我亲历过曾经席卷农村的饥荒和贫穷,也见证着农业发展的铿锵足迹。全面小康,农民是难点;美丽中国,农业是重点。从付诸一生的上下求索中,我深切感受到‘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农业既有大有可为的空间,也面临着发展中的烦恼。”就这样,这位退休前已满是功勋的老人,打算去戴庄从头再来。

在这个消息闭塞的村庄,欲推广先进经验的赵亚夫却连吃闭门羹。种桃大户彭玉和至今仍记得,2002年春节刚过,他在逛街时被村支书李家斌拉去听农技专家讲座。“大伙一听是在讲有机桃子,没一会儿就快走光了。”彭玉和告诉记者,他留到最后是因为“穷怕了”。年轻时,因为没有一技之长,他以打小工为生。最惨一年,他帮人种西瓜,累瘦18斤不说,回头一算,平均每天只赚三四块钱。当时他们家中没有值钱物件,“墙都是用木棍支着的,也不晓得哪天会塌”,日子是真的苦!

穷则思变。就在那场讲座上,彭玉和不仅坚持听到结束,还上台和赵亚夫握了手,主动提出希望赵老能带他一起干。

回家后,彭玉和跟妻子说了这事儿,没想到遭到了强烈反对。妻子的理由是:戴庄以农业为主,本地的“野鸡红”桃子3斤一元,老头子承诺种他的桃子也3元一斤,肯定不靠谱。“她说,这几天早就注意到有个戴着草帽、眼镜的老头儿一直在村里转悠,不是推销就是搞传销的。”彭玉和回忆起当时的场景,自己也笑了。

但最终,妻子没能动摇老彭种桃的决心。赵亚夫想“带着农民干”进展不顺,也在寻思如何“做给农民看”。赵、彭二人一拍即合,赵亚夫无偿把手头的30亩桃林让给了彭玉和,希望他能做个样儿。在赵亚夫的悉心指导下,次年5月,桃树开花结果。老彭自己先摘了一颗有机桃尝了尝,“别说,味道还真不孬!”就是这30亩地桃林,当年给他带来了7万元收入。这件事在戴庄村当时就炸开了锅。大家这才发现,这位号称“不收指导费用、不搞技术入股、不当有偿顾问”的老人是来真的。

耄耋之年,仍在路上

“长得不好,我赔给你。”到了2004年,村民杜忠志在赵亚夫拍胸脯保证下,尝试种植新品种水稻,这又是一个“村民不看好,价却卖的好”的案例。主动向赵亚夫学习讨教的村民越发多了起来。2006年,受到日本农业协同组合的启发,赵亚夫牵头成立了句容市天王镇戴庄有机农业合作社,希望通过合作社的形式,为农户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统一服务,把加工销售环节的利润留给农民,促进了村集体经济和农民收入“双增长”。

合作社一组建,戴庄村的劳动力转移明显加快。最初全村800多户农民种有机水稻,到2019年只剩130户,其余的农户转向二三产。留下种地的农户,部分成为适度规模经营的职业农民,半劳动力负责管理20-30亩,全劳动力负责管理50-100亩,每亩600元-700元的年纯收入也能让他们安心在家种田。

村民种植户的身份发生变化,让入社农民有了更多的致富空间。彭玉和等种桃户在赵亚夫的建议下,发展起了鸡鸭养殖。当地又形成了“林果+草+畜禽”有机农业生态系统,农业效益大幅上升,戴庄村农民2020年人均纯收入3.4万元,比十年前常规栽培时高出6倍。

也有农户从事起了生猪养殖。村民蓝涛过去曾是低收入户,他的养猪大棚就是合作社和他各出一半资金建起来的。当时赵亚夫作为合作社顾问,专程带着蓝涛学习有机养殖模式。“有机养殖确实有很大的优势,我们的猪舍没有异味,长成的猪肉肥而不腻。”蓝涛说,这都得益于赵老的“有机养殖法”——猪圈不铺水泥地,而是盖上50公分厚的木屑、糠和益生菌,养殖的猪平时就在这种“发酵床”上进食。

赵亚夫带动蓝涛养猪致富,蓝涛是打心眼儿里感激。据了解,蓝涛从2012年开始学习发酵床养猪技术,2013年自主开展养殖,2017年时他的养殖场发展到年出栏200多头生猪的规模。可惜的是,2019年的一场非洲猪瘟,让他190多头猪不到一周基本死光。蓝涛告诉记者,赵亚夫对他关怀备至,为了帮助他恢复养殖不辞辛苦。“在赵老的联系下,有专家给我们带来了提高猪免疫力的中草药。3、4月份,我们先试水养两三头母猪,确定没问题了,后续再增加投入。”蓝涛对未来的美好生活依然充满憧憬。

工作60年来,赵亚夫与农民一起在土地上摸爬探路,如今已是耄耋之年的他仍活跃在田间地头。在去北京接受表彰的前两天,他还在戴庄村奔走。2021年2月25日下午,他又匆匆赶回镇江,继续为农民们排忧解难。赵亚夫说,只要跑得动,他还是会继续为乡村振兴事业干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