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建议使用chrome浏览器、QQ浏览器、360极速模式,体验更佳
首页
“小康”说小康丨南通民警见证家乡发展加速度:大桥通车了,幸福感更强了

来源:现代快报网 日期: 2021-07-07




什么是小康?应该用什么尺度来衡量?每个人都会给出不同的答案,可能是收入的提高,交通工具的更迭,购物时更加方便快捷……在南通市公安局开发区分局巡特警大队副大队长陈小康的眼里,小康生活的图景是这样的……

△陈小康在工作中

30年间道路“提档升级”

6月底,南通人翘首以盼的沪苏通长江公铁大桥即将开通时,36岁的陈小康特地前去大桥附近游览。这座雄伟壮观的“钢铁巨龙”,让他感慨万千。近年来家乡的点点滴滴变化浮现在眼前,而让他印象最深的,就是道路不断“升级换代”。

从一到雨天就泥泞不堪的土路,到如今宽阔平整的水泥路,这些连接起乡村的“毛细血管”里,印刻着一代人的共同记忆。在陈小康小时候,大部分海安村民都是以务农为生,还有人住着老旧的土坯房,狭窄的土路串联起家家户户。陈小康家有不少亲戚定居在上海,每年家里的长辈都要带他去探亲。这趟看似遥远的旅途,陈小康用四个字进行了概括,“早起,晚到。”

天刚蒙蒙亮,陈小康和家人就要赶到县里的汽车站。汽车是清晨6点准时发车,一路颠簸着从通沙汽渡搭乘轮渡,抵达码头后还要辗转很久才能开到目的地。等到下车时,一般已经是晚上六七点。去一趟上海,往返的时间加起来就要一天。

1996年左右,海安掀起了一阵养殖热,家家户户都开始依靠副业增加收入。当地建筑业也进入了蓬勃发展的时期,年轻人们开始“转行”为木工瓦工。百姓们的腰包鼓了,村里的路也在发生改变。宽阔的水泥路延展到每一户人家的门前,私家车也停进了村民家的小院,吃穿住行都在悄然中变化。“我父母年轻时的愿望是家里有一辆自行车,有一部电话机,当时他们应该不会想到,短短几十年生活就会发生这样天翻地覆的变化。”陈小康说。

2008年,苏通大桥正式开通。天堑变通途,成了南通人记忆中难以忘怀的历史性时刻。在前不久,2020年7月1日,沪苏通长江公铁大桥通车,南通人可以乘高铁直达上海、杭州、广州、深圳等地。两次通车前,陈小康都特地前往大桥附近游览,给自己的记忆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去一趟上海的路程,从以前的12个小时,到现在一个多小时,变化实在太大了。”

△南通西站有了开往上海的动车

让居民更有安全感

2008年,也是陈小康的人生中一个关键节点。那年他从江苏警官学院毕业,成为南通市开发区公安分局的一名刑警。当时开发区的发展才刚刚起步,辖区内还在进行拆迁,周围基本都还是散居的农户。陈小康回忆道,“当时天黑了这附近就没灯光了,可以说是比较荒凉的。”

2011年左右,开发区的发展驶入“快车道”,城市化进程全面铺开。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的小区,娱乐功能一应俱全的城市综合体,还有不断引进来的企业,让开发区在短短几年间旧貌换新颜。

在这期间,陈小康的办公环境也在发生变化。办公用房换成新落成的大楼,警用设备更加丰富便携,警用车辆也进行了更新换代。警辅人员加强社会巡逻防控,老百姓的安全感和幸福感也增强了。

家住开发区的陈女士,对此感受颇深。在开发区住了近七年,她有时加班到深夜回家,但走在路上感觉也很安心。“我们这两年小区周围治安越来越好了,也不时能看到有巡逻的警察,回家时心里就有了底。”陈女士说。

△陈小康在家陪女儿做作业

如今,陈小康已经是南通市公安局开发区分局巡特警大队副大队长,拥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完成每天的工作任务后,回到家中给孩子辅导作业,和妻子一起做做家务,这样平淡而温馨的日常,就是陈小康心目中的“小康生活”。

(通讯员 朱卫根 现代快报+/ZAKER南京记者 严君臣 花宇 )